有話要說(創作談)
作者:趙明宇
近期以來,有幾句話想說,不說出來,不痛快;說出來,會得罪人。我經過長時間思考,還是要說出來。
想當年讀小小說,如醉如痴,通宵達旦,讀得拍案,讀得叫好。去年閱讀一本很專業的小小說雜誌,一本雜誌幾乎看完了,還沒有看到一篇自己感覺很滿意的作品。加上眼睛問題,幾乎不怎麼閱讀了。前幾天看一本樣刊,也是一份很有影響的小小說雜誌,讀了幾篇,感覺很一般,像喝溫開水,一點感覺也沒有。專挑幾個名家的看看,還是很失望,很失望,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這是怎麼了?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了?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雜誌訂閱數量的銳減,是最好的答案。不是編輯不想辦好雜誌,受畫面媒體的衝擊,編輯也在突圍,關鍵是「語言鮮活、故事精彩、意味悠長或者震撼」的作品太少了。究其原因,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就從雜誌隆重推出的頭題來分析,幾乎用的全是敘述語言,一個段落出現了三處「--之後」的句子。這種傾訴式的語言沒有文學味道,讀者為什麼買你的帳?我想起2009年第一次遇到王奎山老師,我問他寫作的時候是不是腦海裡有個模特,王老師告訴我,腦海裡有個畫面,他在寫這個畫面。
李春雷告訴我,文章的語言要鮮活,要有立體感,要寫亮點。
有些作家抱怨讀者少了,抱怨主流文學看不起小小說,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目前主編兩個雜誌,選稿子的時候堅守一個原則:語言好,故事好。這是底線。
小小說的亂象確實很多,比如評獎,很多很多,但是好作品不一定獲獎,獲獎的作品也可能很一般。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都有圈子,都有人情,我經常說誰也不欠誰的,沒必要抱怨,參賽了就必須給你獎嗎?但是公正性還是要有的。我的小小說《殘匾》,本來是為某中醫杯徵文量身定做的,卻什麼獎也沒搞到。我把這篇稿子給了《小說月刊》,發了,被《微型小說選刊》選了,被《故事會》選了,被《文摘周報》選了,被《小小說月刊》選了,被聊城市作為閱讀試題選進中考試卷。我不是說我這篇作品是「遺珠」,是說評委老師是拿了評審費的。
中華民族的劣根性「窩裡鬥」,被一些圈子演繹得淋漓盡致,風生水起。
文化人大多是自我感覺良好。我也有同樣的毛病,我感覺我的作品一直在堅守傳統,不是我不會突破,我是不想突破。我筆下的人物,大多陶醉於現狀,沒有超越意識,我固執地認為這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的,當然也是我「無為」思想的外露。我沒有在作品中炫技,但是不代表我不會炫技,我固執地認為作品是有厚重文懷底蘊的,炫技只是扮個鬼臉而已,並沒有實在的內容,遑論傳世了。
我還想說,要慎用「大師」一詞。開個玩笑可以,切不可堂而皇之地稱呼。這不僅是沒有底線的恭維,更是對自己「淺陋」的詮釋。尤其是小小說,目前沒有大師。
2021年1月2日
趙明宇,1970年出生於河北省大名縣後沙圪塔村。邯鄲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小小說藝委會主任,《當代小小說》《大名府》主編,大名縣人民政府史志研究員。迄今已在海內外600多家報刊發表小小說2200多篇次,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讀者》《小小說選刊》等多家報刊選載。被評為中國小小說2013年十大熱點人物,2015年度「燕趙文化之星」。獲第六屆「茅臺杯《小說選刊》獎」等20多個國家級、省級獎項。著有作品集19部。精心打造的元城系列小小說被譽為「當代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