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至純蔣淵:經歷「沙、土、林」的沉澱,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黃金...

2021-01-11 愛集微APP

(集微網/木棉)過去幾十年,半導體設備基本被美日歐等國家的企業所壟斷,但全球半導體產業第三次轉移歷史機遇期已來臨,同時摩爾定律步伐的放緩將為中國設備廠商追趕世界一流技術水平提供時間窗口。在這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催生了像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

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觀察者,上海至純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的?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如何才能實現突圍?在第七期集微龍門陣之「突圍!晶圓製造大發展下的中國半導體設備」的直播中,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淵給我們做了解答。

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淵

中國半導體產業將經歷「沙、土、林」的過程

蔣淵雖然稱上海至純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新兵」,但其實成立於2000年的上海至純已經是一家具有十年歷史的「老牌」企業了。而蔣淵本人更是見證並經歷了國家從光伏、半導體照明等領域再到半導體的發展。

提到當前中國晶圓廠發展,蔣淵認為:「中國晶圓廠的進展是『遲來的發展』。」蔣淵在1997-1998年的時候就進入這個領域,當時她在外企工作,當開會講到中國的半導體領域,全員是沉默的狀態,「這就是當時中國半導體的狀態」,回憶過往滿是辛酸。到了2000年初左右,從中芯國際開始,雖然產業開始慢慢發展了,但是整體的感受還是中國在集成電路領域仍是停滯的狀態。

回顧從光伏到半導體照明的歷史,再到如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蔣淵總結到:「其實國家在大的產業上都會經歷『沙、土、林』的一個過程。」

「就晶圓製造而言,放眼全國最早的時候只有幾家企業在做,其實就是一個『沙漠』的狀態。後來,隨著中芯國際、華虹等少量的企業發展,以及簡單的半導體工藝的發展,逐漸培養了很多人才,把『沙漠』培養成『土壤』。最近幾年國家在先進位程、存儲等方面的發展,其實就是土壤在夯實。而未來一定會是發展成『生態林』的過程。」蔣淵談到。

近年來,國家也加大了對半導體設備的投入。特別是成立於2019年10月的大基金二期項目,據悉大基金二期將重點向設備和材料領域傾斜,大基金管理人特別強調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布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

在政府和社會的各種資源投入下,蔣淵認為,在發展初期,鼓勵更多的參與者進來對產業的推動還是有積極的作用的。但是也要看到存在「一窩蜂」投向某個項目,造成資金和人員等資源分散、效率低下等造成浪費的情況。

不過,即便如此,她還是傾向於「多投派」,蔣淵如是解釋:「凡事有揚起的過程也會有沉澱下來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當前的背景下,能夠激發有志之士有砥礪前行的行動。所以,最後沉澱下來的時候,資金還是會配置到真正做大事的人群當中。」

中國半導體設備「黃金窗口期」已打開

據SEMI的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達到645.3億美元,其中晶圓處理設備為502億美元,按5%的比例計算2018年溼法清洗設備全球市場規模約為25.1億美元。然而,目前設備平均國產化率僅5%~10%,可替代空間巨大。

對於當前國產半導體設備的現狀,蔣淵也有深刻的認識:「目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企業在全球佔比仍然較少,即便是北方華創和中微半導體這樣的大企業,其所佔的市場份額也較少。從溼法工藝領域來看,高端製程設備也只有少數幾家廠商在研發,幾家加起來也只有10%的市場份額。雖然佔比較小,但這也意味著存在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客戶正處於高速成長期,因此也為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黃金窗口期』已然打開。對於國產設備企業而言,團隊是否有能力抓住市場機遇是最重要的。」

縱觀全球,歐美、日本和韓國半導體產業都曾迎來黃金階段,半導體發展的過程中,也帶動了一批優秀的設備企業快速發展。蔣淵預測,歐美、日本、中國臺灣三分天下的格局最終會加入中國大陸的發展,達到四分天下的結局,而中國大陸在這過程中,一定會培育整個生態和產業鏈。

「因此,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逐漸向中國轉移,一定會誕生幾家巨頭企業,而國產設備廠商雖然只是產業鏈中很小的一個群體,但是一定是產業鏈中生命力最旺盛的群體,即小而有力量。」蔣淵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的未來表示樂觀。

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如何實現突圍?

數據顯示,國內設備及材料的龍頭企業與國際龍頭企業的收入差距在50倍左右 (2億美元VS 100億美元),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層層包圍中,中國設備企業要實現突圍並不容易,在這過程中,中國晶圓製造與本土設備廠商的聯動對於產業的推動極為重要並尤有意義。

「在聯動當中,好比大手牽小手。大手就是下遊的大客戶,他們能夠給予本土廠商很多嘗試的機會,他們的反饋能夠幫助本土廠商成長。」蔣淵如是言。

令她欣喜的是,她原先認為在這種聯動當中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機臺替代,才會走到共同開發的節點,但現在產業發展很快,和客戶做合作開發已經開始了。

蔣淵談到:「本土廠商在大廠的扶持下,努力去發展,在這過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長,並積累能力,提高了響應速度和專業的研發能力,反過來看,對大廠又是一個回饋,是良性的聯動循環。」

從更遠的層面上來講,其實現在資本方面也會做一些聯動,比如在長江存儲的創新中心,上海至純會作為投資者參與其中,希望能夠幫助創新中心的工藝開發。反過來,一些上市公司做戰略融資的時候也會和下遊進行聯動。「所以,整體而言,在未來的五到八年或者八到十年,下遊廠商跟設備廠商的互動速度會加快,層次會遞進,尤其是在共同開發工藝的時候。」蔣淵表示。

「不過,走出國外還需要一個過程,目前看來國內空間足夠大,突破點可以從夠得著領域出發,搶奪市佔率,大家一起努力,從國外廠商手裡去搶佔空間。雖然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從IP自主、產能爬坡,到供應鏈自主,每項任務都需要能啃硬骨頭、坐冷板凳的團隊去做。但是,設備是用出來的,不是造出來的。我們可以一個工藝段一個工藝段去做,一個機型一個機型去做替代。」蔣淵給產業鏈上下遊廠商之間如何聯動指了一條明路。

最後,回到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能否取得突圍的問題,蔣淵認為,雖然中國設備廠商要實現突圍並不容易,但是,她相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可以實現的:「當然,必要的條件是能夠有使命感、能沉下心的團隊去踏踏實實地做。現在已經湧現了很多這樣的人在中國半導體設備領域耕耘。此外還有一個條件是,國內晶片廠商能夠給設備企業提供嘗試的機會。」

目前,國家將半導體產業視為重要的、戰略性的產業。「上海至純作為半導體設備領域的『新兵』,希望在專有的地方做深,推動半導體產業在未來的八到十年不斷地發展。」對於上海至純的未來,蔣淵如是說。

(校對/範蓉)

相關焦點

  • 半導體產業的2020年,硝煙瀰漫,刀光劍影中,沉澱下這十大關鍵詞
    併購潮同樣影響著國內企業,隨著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對中國實行了日益嚴苛的技術禁令,使得中國企業難以再到海外市場展開相關產業併購等操作,由此所帶來的挑戰遠大於利好。如果國內半導體企業沒有參與權,而海外巨頭卻能一口一口吞下諸多小而美的半導體企業,然後再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組合打入中國市場,將對我國的「國產替代」造成更嚴重的衝擊。
  •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大事記【詳】
    標誌著中國已經製成了自己的小規模集成電路。  1968年,組建國營東光電工廠(878廠)、上海無線電十九廠,至1970年建成投產,形成中國IC產業中的「兩霸」。  1968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首家製成PMOS(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MOSIC)。
  • 從中美齟齬看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Michael Chen以歷史的視角,講述了此次新冠疫情,大國戰略轉變的合理性;國之重器的晶片在全球戰略資源爭奪中,目前處於何種局面,中國是否有一席之地。學研相長的矽谷經歷,陳教授近距離觀察矽谷IT行業的發展,提出半導體產業系統生態鏈,從年均增速、產品種類、應用種類、分布區域等多個維度對比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狀況,並基於互聯生態的發展趨勢,陳教授對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出六大預測。
  • 滬矽產業:上海矽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本次募集資金投向屬於...
    滬矽產業:上海矽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本次募集資金投向屬於科技創新領域的說明 時間:2021年01月12日 20:03:15&nbsp中財網 原標題:滬矽產業:上海矽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本次募集資金投向屬於科技創新領域的說明
  • 汽車「四化」趨勢明確,對半導體需求價值量倍增
    新能源車中對於電力控制的需求大幅增加,功率器件中特別是 IGBT 是 工業控制及自動化領域的核心元器件,其通過信號指令來調節電路中的 電壓、電流等以實現精準調控的目的,保障電子產品、電力設備正常運 行,同時降低電壓損耗,使設備節能高效。汽車半導體作為汽車電動化 關鍵載體之一,需求價值成倍增長,據估算純電動車單車的半導體總價 值量相比傳統汽車提升 70%以上。
  • 上海新陽:2020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說明書
    交割日前芯刻微已產生的虧損由雙方股東按持股比例分擔,交割日前芯刻微所有與ArF幹法光刻膠相關的已形成的資產(包括機器設備、設備預付款)全部由上海新陽以自有資金購回,相關人員轉移至上海新陽,合同權利、義務通過適當的安排轉移至上海新陽。
  • 歐盟17國聯手狙擊美國壟斷 斥資1.1萬億加碼半導體...
    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市場分析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隨著大規模的資本和人力投入,有望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更加重要的位置。歐盟半導體產業建立「攻守聯盟」過去30多年來裡,歐洲一直致力於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截至目前,歐洲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市場份額僅佔10%。
  • 1.6億收購德國公司MueTec,天準科技布局半導體設備的野心
    2017-2020年,全球正在建設和擬建設的晶圓線有62條,其中中國大陸有26條,佔比42%。預計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銷售將達到145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作為一個大而精的行業,半導體設備行業也已經呈現出高度集中的市場格局,應用材料、阿斯麥、東京電子、泛林半導體、科磊半導體2019年牢牢佔據了全球前五的位置。
  • 設備業作為三大半導體「卡脖子」領域之一,何時才能突破?
    設備業作為三大半導體「卡脖子」領域之一,何時才能突破?付輝提及,因一臺設備配件只能找原廠買,再貴也得買,這與貴到出奇的汽車配件是一個道理,但汽車相比半導體設備配件還是小巫見大巫。從眾多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財務報表來看,銷售配件和服務是捆綁在一起的,基本上佔其營業收入20%左右,可想而知這其中有多大的利潤。 與之相關聯的維修服務更是一本難念的經。因為所有二手設備拆解之後賣,基本上是沒有硬碟的,因為硬碟中包含了原廠的一些運營數據,這是商業機密。
  • 2021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
    (上海)竹漿紙產業發展大會      2021第五屆中國(上海)竹產業博覽會>國際竹藤組織、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工藝專委會、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竹木企業發展分會、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竹木重組材及製品分會、中國林學會竹藤資源利用分會、中國林學會林草智能技術和機器人分會、浙江省竹產業協會、寰域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上海市龍陽路2345
  • 2016年度半導體行業都有哪些大事件?
    儘管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放緩了腳步,但我國半導體產業卻是如火如荼,步入黃金髮展期,我國IC資本開始嶄露頭角。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半導體行業進入成熟期,收購成為常態,2016年半導體行業可謂是經歷了大洗牌,當然收購的趨勢仍將在2017年持續下去。全球半導體行業可謂國外抱團取暖,國內熱情高漲。
  • 2020年半導體公司盤點,機構持股比例變動趨勢意味著什麼?
    根據Choice數據,132家半導體上市公司中,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佔總股本比例平均數從2018年的28.13%降至2020年的21.65%,中位數從25.57%降至14.92%;持股數量平均數從2018年的2.98億股降至2020年2.22億股,中位數從1.28億股降至0.87億股。
  • 被揮霍掉的「黃金60年」,正是中國「晶片之殤」的根源
    中國晶片困局源自:被揮霍掉的黃金60年這幾年美國針對華為持續採取打壓遏制措施,封殺手段從最初的手機禁售到谷歌GMS禁止使用最終上升到了晶片禁售和代工封禁,這樣的幾乎全方位式的高壓措施讓我國民眾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國在半導體領域和美國巨大的差距。
  • 滬上文化產業又添「創新引擎」,上海國稷手工藝產業博覽園開幕
    儀式上,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與松江區政府達成戰略共識,包括選址在上海國稷手工藝產業博覽園內落戶「中國玉雕博物館」,規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同時將旗下中國現代玉雕、石雕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獎項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評選落戶上海國稷手工藝產業博覽園內。
  • 歷史驚人相似,中國能學到什麼?附下載:智...
    ▲日本三大產業產值佔比變化▲中國三大產業產值佔比變化中日經歷快速城鎮化進程,日本城鎮化率自二戰後快速增長,1945 年為 27.8%,至 1970年達到 70%左右。中國城鎮化率自 1980 年以來駛入快車道,1980 年、2019 年分別為 19.4%、60.6%。
  • 半導體發展提速,四大基地7個月生產1040億塊晶片
    步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舉例來說,2018年國內半導體銷售額已已達數千億美元,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市場需求仍在逐年增加,一批本土本土實力型廠商經過二三十年的追趕,佔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創造了不俗的業績,但縱觀全球半導體產業體系,「中國芯」及其背後的本土體系尚屬弱小,國內晶片需求仍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給本土廠商留下了充分的發揮空間。但我國半導體企業厲兵秣馬,發展飛速。
  • 短短4年從「荒原」到高地,廈門半導體是如何做到的?
    王匯聯:未來30-50年的發展權,半導體是競爭焦點,堅持開放發展是基石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王匯聯發表了以《探索適合國情、發展階段的半導體產業之路-堅持做對的事》為主題的演講。他表示,在歷史長河裡,我們用晶片的代價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換回了全球頂級的計算力基礎設施——雲計算,而中國晶片的春天才剛剛來臨。
  • 中國封裝測試公司排名
    飛思卡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FreescaleSemiconductor,原摩託羅拉半導體部)1992年開始在天津開展業務,目前在中國天津的封裝和測試運行部門有2832名正式員工,在北京、蘇州和天津有3個研發中心,北京、上海和深圳有3個銷售辦事處。
  • 電子元器件行業分析:可穿戴、AIOT驅動下一個黃金十年
    9 月份中國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速為 6.5%,增速創 2020 年以來新高,同期全 球增速為 5.8%;10 月份中國增速為 6.3%,同期全球增速為 6.0%。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0 年 1-9 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 5,905.8 億元,同 比增長 16.9%。
  • Manz亞智科技跨入半導體領域
    Manz亞智科技跨入半導體領域 為面板級扇出型封裝提供化學溼製程、塗布及雷射應用等生產設備解決方案 2017年12月19日,臺灣桃園——作為市場領先的溼製程領導設備商,Manz亞智科技宣布跨入半導體領域,為面板級扇出型封裝(FOPLP)提供各式相關生產設備解決方案,幫助半導體製造商以顯著的成本優勢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