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海草房,還有堅守老宅的老人,這就是如今的巍巍村。 文/高洪超 呂修全 孫麗樂 片/劉軍
在巍巍村,帶孩子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口2001年至2006年,村裡沒添—個孩子
口798位村民多數在50歲以上
10月5日中午,在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間有200多年歷史的灰白色海草房中,87歲的曲志倬生起柴火,熱熱自己的午飯:—塊早晨吃剩下的饅頭和鍋裡的豆角燉肉。
87歲的曲志倬和他的百年海草房,是巍巍村410戶560棟海草房的縮影。幾百位老人留守在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裡,陪伴他們的還有許多有著百年歷史的海草房。
海草房「後住無人」
52歲的村支書已是村裡的「年輕人」
巍巍村始自元朝(約1271年),現有410戶798人560棟海草房,百年以上歷史的海草房有60多座,村支書、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劉玉啟對此了如指掌。巍巍村是目前膠東海草房民居原貌及街巷形態保存最好的海草房古村落之一,52歲的劉玉啟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草房建築工藝」的傳承人。
目前巍巍村還有798人,村北3華裡就是原榮成(今成山鎮)通往威海城的老官道「成山大道」,如今已是一條省道,但車來車往的現代化浪潮並沒有改變巍巍村相沿700多年的古樸,任何人家,只要白天有人在家,院門永遠都是敞開的。隨機走進5位村民的小院,記者看到最年輕的村民是51歲的劉昌模,年齡最大的曲玉梅老人已經90歲,其次是87歲的曲志倬、54歲的曲志明、54歲的曲吉發(女),沒見到一位50歲以下的村民。
54歲的曲志明有三間海草房,兒子在港西鎮政府駐地的一家工廠做工,離巍巍村只有兩公裡,雖然戶籍在村裡,但已決定不在村裡安家。劉玉啟的孩子在威海城區上班、居住,他之所以不離村進城,是因「官差不由身」,兒子離開巍巍村,他是支持的。
巍巍村這片海草房「後住乏人」,面臨「空心化」的命運,從極低的村民出生率也能看出來。2001年,劉玉啟上任村支書,在他的記憶裡,2001年至2006年,巍巍村沒出生一個孩子。現在「帳面」上的798人中,70周歲以上的有200多人,其他500多人也多在50歲以上,52歲的他算是村裡的「年輕人」。
海草難尋,瓦房「蠶食」海草房
除了「後住乏人」,巍巍古村海草房還面臨著海草難尋、苫匠稀缺的威脅。
今年5月23日,在成山鎮馬山村,以每斤2元的「熟人價格」,劉玉啟買到了5000斤海草,用於修繕村裡那些無人居住的海草房。還有比這價格更高的海草,那就是剛從老房拆下來的舊海草,以其「剛硬、韌性好」的品質,市價高達20元/公斤。而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海邊的海草隨處可見,人人可以免費撿拾。
昔日海邊隨處可見的海草,現在價格如此之高,根本原因在於持續20餘年的近海圍堤海產養殖,擋住了海草的上岸路徑,導致海草幾乎絕跡。
修建一棟海草房需石匠、木匠、苫匠,分別負責開山取石,打造門窗,苫蓋房頂海草,其中,苫匠是修建海草房獨有的工種。海草房百年不腐,任何一棟海草房的壽命都長過人。劉玉啟說正是海草房這種百年不朽的品質,導致苫匠無「用武之地」、無「練手之機」,由此導致苫匠人才的青黃不接。
此外,以紅瓦、紅磚為代表的現代瓦房則以經濟、方便、省工的性價比,衝擊著海草房。一片紅瓦9毛錢,4間房需1400片瓦1260元,同樣四間海草房需要5000斤海草1萬元。人工費用,上紅瓦的時價是180元/間,而苫一間面闊3.5米、進深4米的海草房,則需要一個苫匠、三個小工幹4到5天,經過做瞻頭、苫方坡、封頂、淋水拍平、剪瞻等70多道工序,人工費用是紅瓦房的4倍。
一片紅瓦9毛錢,4間房需14OO片瓦126O元,同樣四間海草房需要5OOO斤海草1萬元
老房保護想走徽居路線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榮成姑娘找婆家,必須有一棟海草房,因為住進海草房,100年不用修建房子,可以省心省事過日子。
海草房也非常適宜居住,厚厚的牆壁和屋頂海草,冬暖夏涼,保證屋內自成氣候。
對於海草房,即使那些已經住進紅瓦房的村民依然留戀。51歲的劉昌模有一棟4間紅瓦房,10年前,他翻修房子時,因為買不到海草,才不得已選用了紅瓦,「要是有海草,我不會用瓦,還是海草好」。
2009年,海草房建築工藝晉級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玉啟成為這一民俗工藝的「傳承人」。如何避免海草房這一富有地域特徵的文化遺存空心化乃至消亡,劉玉啟想到的路子是發展漁家樂,讓遊客住在海草房、吃在海草房,以旅遊養活文化遺存。在劉玉啟的思想裡,青磚黛瓦馬頭牆,木雕磚雕石雕的徽式建築能夠讓安徽黟縣的西遞村成為旅遊勝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巍巍村海草房也應該有這個魅力。
讓遊客住在海草房、吃在海草房,以旅遊養活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