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戰區日本受降儀式
1945年,在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年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南京籤下投降書。戰爭的硝煙已然消散,但戰爭遺留下的諸多問題卻仍待解決。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遺留著東北開拓團中的大量日本僑民,全國各地也殘留著未被撤離的日軍俘虜。更重要的是,大量出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日本孩童被自己的家人遺棄。這些被自己國家和親人拋棄的孤兒,又該何去何從?
一、殖民與棄民:日本遺孤由此而來
日本對中國大陸的殖民從日俄戰爭後就已悄然開始。《樸茨茅斯條約》的籤訂使日本得以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等殖民機構。日本當局企圖通過不斷從本國移民的添油策略,逐步蠶食我國領土,並最終達到鳩佔鵲巢的目的。從1905年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40年間,日本就從本土移民40萬人到中國東北。這就是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大量日本遺孤悲劇的開始。
1945年,日本在各個戰場均陷入頹敗之勢,8月,蘇聯紅軍揮師東北。日本本土計劃放棄滿洲,將軍隊、人口集中在朝鮮,企圖放手一搏。但是關東軍總部卻隱瞞了命令,反而要求「各部分軍兵應當積極應對蘇軍,隨時準備好迎接其全面進攻」,企圖利用移民而來的27萬日本開拓團充當肉盾,抵禦蘇聯人的進攻。這些開拓團中的成年男子都被充入軍隊,在臨時組織起的抵抗軍中,拿著少得可憐的武器阻擋蘇聯鐵軍。而移民中的老弱病殘們處境則更為艱難,為了順利轉移到安全地帶,他們不敢走大路,只能在晚上沿小路結伴前行,一路上因為疾病和飢餓,不少日本人在絕望中自殺。一些極端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拿槍逼迫開拓團中的同胞們跳水、自焚,甚至乾脆直接開槍射殺,製造了多起慘案。據統計,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前後,被死亡的日本人多達 9600 多人。
遭遇如此大難的日本移民,沒有等來日本本土的幫助,等來的反而是本土出臺的《關於關東軍方面停戰情況的實施報告》,報告冷酷地要求除傷兵人員外,「餘者皆不準回國。」一句話,這些人被自己的祖國拋棄了。截至1950 年,中國東北地區未歸還的生者達54000 人,生死不明者 2萬多人。直到1955 年,日本出臺《戰時死亡條例》,更是將未回歸的日本人視為死亡,只向其家人做出了一定經濟賠償。
《小姨多鶴》中的日本遺孤多鶴
二、中國人養父母
一切塵埃落定後,在戰爭中對中國犯下罪行的人似乎都得到了懲戒,戰犯被審判,俘虜被施以苦役服刑,就連未曾直接實行侵略的日本移民,都落得個家破人亡。但這些侵略者的後代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責,卻遭祖國和親人拋棄。他們多出生於日本平民家庭,廣泛分布在東三省、內蒙古東部地區,人數多達6000多人。如何處理好這些戰爭遺孤,就成了重要問題。
從情感上來說,撫養這些侵略者的孩子對於在戰爭中飽受磨難的中國人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但正如聶榮臻元帥所說:「這些遺孤們是無辜的,應該讓所有人明白,敵人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我們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善良的中國百姓向這些可憐的孤兒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視如己出,全心全意將其撫養長大,並供他們讀書。
民團中的日本孩童
比如黑龍江省新豐村的胡萬林,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日本遺孤收養者。1939 年,日本開拓團強行徵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他的親生兒子也被日本人用木頭砸死。然而在1945 年秋天,一個走投無路的開拓團移民,請求胡萬林收養一個父親戰死、母親重病、腿部受傷無法回國的小男孩。胡萬林當即應允下來,並對其悉心照料。胡萬林面對人們的疑問,深情地說:「如果說我不仇恨日本人那是假話,可是我恨的是那些行兇作惡的日本兵,而不是不懂事的孩子。」
這些被收養的遺孤中有個叫杜冬梅的小女孩,日本名字叫鹽原初美。1945 年患上淋巴結核的杜冬梅被杜鳳山夫婦收留撫養。養父母帶著她跑遍醫院尋求治療,三年中,就為養女杜冬梅先後做了四次手術。在漫長的求醫路中,這對善良的養父母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欠了親朋好友不少債務。杜冬梅在日記裡寫道:「從生命到靈魂,我都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中國人。」
劇照:日本遺孤與中國養母
1984年, 日本厚生勞動省大臣在哈爾濱會見日本遺孤的養父母時,代表日本國民對這些大愛無私的中國養父母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和尊敬。1999 年,日本志願者在瀋陽建立了中國養父母紀念碑,碑上承認了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痛苦。」
日本二戰遺孤建碑感謝中國人養父母
三、中日建交:遺孤們回鄉的轉機
由於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緣故,自建國以後的20年間,這些遺孤們在中國長大,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回到日本家鄉。這跟日本方面消極的態度有關。其實從1950年開始,就有不少民間志願者和遺孤親屬們,通過中國紅十字、日中友好協會等組織開展尋親活動。1965年《滿洲開拓史》這本書的問世,為遺孤的尋親活動提供了資料援助,其中就有關於2.7萬開拓團民及其家屬的名單。日本民間團體見此紛紛要求政府展開行動,但是面對民間的積極態度,日本政府卻表現得很不配合,無恥無情地宣稱遺孤問題屬於個人問題,應由遺孤本人和親屬解決!
日本遺孤要求日本政府給予賠償
到了70年代,隨著中日關係解凍,事情出現了轉機,1972 年田中角榮訪華使得雙方外交終於正常化,1978 年,中日兩國達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並決定由中日雙方共同承擔起日本遺孤探親和回國事務,兩國做出協定:凡是前往日本進行尋親活動的遺孤們應按期返回中國。對於不願返回中國的遺孤,日方應當妥善處理,在其親屬遷居問題上日中雙方應給予便利。另外,返回日本居住的遺孤應支付其養父母一定的贍養費用。
1981年3月2日,中國方面和日本厚生勞動省第一次組織遺孤回國活動,活動中有47名遺孤訪日。此後,從1981年至 2009年,共有2116名遺孤參與尋親活動,總計672人身份查明,得以和親人團聚。
文史君說
日本遺孤是侵華戰爭的悲劇,他們降生於世未曾做過壞事,卻慘遭命運的戲弄。但最終,歷經三代人的努力,他們得到了相對好的結局。2008 年 4 月,日本方面終於出臺了新的支援制度。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日兩國關係的改善,使這些可憐的人得以歸國尋親。在此過程中,中國的大國胸襟和中國人養父母的善良品性和崇高品格令人動容。
參考文獻
關亞新、張志坤:《日本遺孤調查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
劉茹:《日本遺孤問題探究》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