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後,豆瓣評分8.6分,講的是唐玄宗年間,一個是不良人的死囚張小敬,被靖安司司丞李泌徵用,一起粉碎恐怖分子陰謀,保衛長安的故事。
電視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現在還在熱播中,關於主角張小敬的最終命運結局還未知結果,是否和小說結局一樣不得而知,那麼在馬伯庸已經出版的小說中,張小敬這個人物他的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長安十二時辰》是馬伯庸在唐朝的歷史架構下,虛構的一個故事,主要講述的就是不良帥張小敬,與神通李必一同拯救長安百姓的故事。故事中很多的人物就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不同的可能就是在劇中名字做了一些更改,像李必其實是唐朝的李泌,不過關於男主張小敬這個人物,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原著作者馬伯庸為大家解開了這個謎底,原來張小敬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不像劇中的其他人物,張小敬這個人物連名字都沒有更改。
在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結局中,李泌向張小敬給出了赦免他無罪的承諾,也透露出他會離開長安城的消息。
小說摘錄:
李泌朝廢墟裡又走了幾步,俯身撿起半扇燒黑的窗格,擺弄幾下,又隨手拋開:「可惜此事過後,靖安司是肯定保不住了,我大概也要被趕出長安去。不過你放心,我答應給你赦免死罪,就一定會做到;檀棋想跟你,也隨她,我將她放免——只可惜了太子,他以後的處境,只怕會越發艱難啊……」
「這一次我身臨紅塵,汲汲於俗務,卻落得道心破損。若不回山重新修行,恐怕成道會蹉跎很久——你又如何?」
張小敬搖搖頭,沒有理睬這個問題。他一瘸一拐地穿過賀府廢墟,站在高高的樂遊原邊緣,俯瞰著整個長安城。
在他的獨眼之中,一百零八坊嚴整而莊嚴地排列在朱雀大街兩側,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氣勢恢宏。他曾經聽外域的胡人說過,縱觀整個世界,都沒有比長安更偉大、更壯觀的城市。昨晚的喧囂,並未在這座城市的肌體上留下什麼疤痕,它依然是那麼高貴壯麗,就好像永遠會這樣持續下去似的。
一滴晶瑩的淚水,從張小敬乾涸已久的眼窩裡流淌而出,這還是他來長安九年以來的第一次。
姚汝能編纂的《安祿山事跡》一書中曾出現他張小敬的名字。所以在馬伯庸小說的後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關於張小敬部分補充記載:
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日,叛軍接近京城,玄宗率眾倉皇逃離長安。行至馬嵬坡時,太子李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密謀發動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在這一天,楊國忠在馬嵬坡驛站外面碰到了幾個吐蕃使者,他正在跟他們說話,忽然周圍擁出大批士兵,紛紛高呼楊國忠與吐蕃勾結。楊國忠大驚,正要開口痛斥。在隊伍中衝出一位叫張小敬的騎士,先一箭把楊國忠射下馬,然後割下他的腦袋,把屍體割得殘缺不全。有了張小敬帶頭,士兵們士氣大振,一鼓作氣包圍驛站,要求天子處死楊貴妃。玄宗迫於無奈,只得忍痛縊死楊貴妃,諸軍這才退開。這即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這次兵變,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但那位首開先聲的騎士究竟是誰,又有什麼來歷,後來命運如何,在書中卻沒有任何提及,僅留下一個名字,宛如橫空出世一般。
馬伯庸曾轉發一條微博,微博的內容就是關於張小敬這個名字存在性。微博上曬出了兩張圖片,一個是《唐宋史料筆記》的封面,一個是書中的一段內容,內容上清清楚楚的寫到「騎士張小敬射國忠落馬」,這個內容就跟劇中有些相似之處了。楊國忠是當時的宰相,而劇中的張小敬與劇中的宰相也是有著一些恩怨情仇,還有就是劇中的張小敬也是一位專業的射手,這樣想來,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便主要人物都是根據史書中來寫的。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也正是張小敬這個人物最好的寫照,在亂世中也許這也是他最好的結局。
感謝大家認真的閱讀「唐宗文化」的文章,如果您喜歡,請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未經作者允許,其他平臺號不得轉載使用,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