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村位於博愛縣城南15公裡的沁河北岸,有村民3000多人。該村之所以取名孝敬,源於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傳說,秦朝末年,一個討飯的孕婦,隆冬之際來到村裡,在樊侯廟附近的舞樓下生下一子,取名司馬卬。好心人在舞樓旁放了半袋麵粉,她母子才沒被餓死,於是就在村裡住了下來,靠討飯,母親把孩子撫養大。貧寒的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鍛造了司馬卬勇敢堅毅的性格。他刻苦讀書,研習韜略,練武強身,立志報效國家,為母爭氣。
司馬卬長大以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他參加了趙國的軍隊,由於智勇雙全,很快就當上了趙國的大將。他率領趙國的軍隊在攻打河內(今沁陽、博愛一帶)的戰鬥中立有大功,被項羽封為殷王、河內王。王都設在古冀州城,即現在的內都村。司馬卬的母親去逝以後,葬於孝敬村的廟後。司馬卬對母親至孝,常回家祭祀,每次回去,便在孝敬村東5裡的扒莊下馬,跪在地上向西叩三個頭,膝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後人為了弘揚他孝敬母親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他的村莊取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下馬叩頭的地方稱為爬莊,後因爬字不雅,改為扒莊。
此種傳說,有實物為證。在孝敬村的四個十字路口,後人立有四隻石羊,大家稱為「石獅」,傳說為司馬卬誕生的信物,藉以頌揚殷王。為什麼要用石羊作為信物呢?很可能司馬卬出生之年為羊年。現村裡仍存一隻,在舞樓西後中社十字路口的電線桿旁。其餘三隻,一隻在張村,兩隻在大巖。據傳,很早以前,張村有個青年叫牛如虎,生得虎背熊腰,力大無比,他將石羊扛回家練武用了。在與牛如虎同時期,孝敬村有兩個青年叫張正、王楞,也膀大腰圓,力大過人。有一年,大巖村不知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於是王楞兩人提兩隻石羊到了大巖村,大巖村看到孝敬村有能人,也不再提打架的事了。這兩隻石羊也就留在了大巖,現立在村學校門前。
殷王司馬卬在古冀州城建立五部,內都城周長九裡十三步,於解放初年仍保持完好。到1958年,縣裡組織修沁河堤,便將南城牆作為堤基,東、西、北三面城牆被拆毀,將土覆到了沁河堤上。目前,遺址西城牆30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后,許多官員前來朝賀,朝賀官員的駐地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王召、西王召。王都的東西糧倉形成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後人嫌這兩個名字太土,便更命為東良仕、西良仕。
司馬卬是司馬懿的第十三世祖。公元前206年爆發了「楚漢戰爭」,漢王劉邦在奪取三秦之地以後,向河內進兵,司馬卬率軍奮力抵抗,不幸在博愛縣北部青天河一帶被殺。後人為紀念他,將他被殺的地方那座傲然挺拔的山峰稱為「將軍巖」,將埋葬他頭顱的那座山頭稱之為「將軍頭」。 (張嚴 原載「九道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