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小齡童要尋找接班人
6月1日,六小齡童在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舉行新書《行者》首發式。因為當天是兒童節,發布會現場,六小齡童不僅分享了自己57年來的所思所想,還展示了經典的孫悟空造型,並耐心指導前來的小朋友揮舞金箍棒。作家馮驥才曾說,「不希望六小齡童成為末代猴王」。提及家族猴戲的傳承,六小齡童向記者表示,正在全球範圍篩選美猴王,「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的,今年已經選了6個孩子在訓練,希望大家有好的苗子推薦給我」。
□現場
「美猴王」蠟像前教小朋友擺造型
至於發布會選在六一兒童節這一天,六小齡童解釋稱:「因為我的名字當中有個『童』字,我覺得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一定要快樂、要有童心,而且很多小朋友們喜歡孫悟空,所以選擇了這個日子」。
在「美猴王」蠟像前,六小齡童很激動,「站在這裡,比我以往任何一個舞臺都感慨,這是我首部自傳發布」。隨即,《西遊記》主題曲響起,六小齡童為前來的現場觀眾即興舞了一段金箍棒。音樂停下來後,他還手把手教小朋友擺美猴王的經典造型,並指導他們如何揮舞金箍棒。
令六小齡童意外的是,「沙師弟」也來了。「沙師弟」劉大綱向記者透露,他與六小齡童正在合作3D版電影《西遊記》,「在工作當中,六小齡童付出的就更多、更艱辛一些,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師徒四人』還要擰成一股繩,繼續在大師兄的引領下『斬妖除魔』,戰勝困難」。
□新書
講述六小齡童「行走生命的歷程」
《行者》還未出版,便在網上傳開了,「當時打算在出書前,與網友們交流一下」。今年3月,六小齡童在網上公開徵集這本自傳的名字。最終,「行者」以高票勝出,「『行者』二字投票率佔到了36%」,六小齡童說,大家都知道孫行者,「其實我們在人生道路和藝術道路上,是永遠的行者,這兩個字蘊含了人生的哲理」。
作為首部自傳,六小齡童不僅在《行者》中回顧自己57年的藝術人生,還講述了他的個人和家族生活——生命低谷時的心路歷程、家族中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兄弟間的感人情誼、學藝歷程、文化傳承的思考,書中充沛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談到出版該書的緣起,六小齡童說:「今年是猴年,機緣巧合,也是『《西遊記》之父』吳承恩先生誕辰510周年、我的二哥小六齡童去世50周年,以及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播出30周年。而猴年年初網絡上『大聖歸來』的呼聲,也讓我有一種『英雄歸來』的滋味」。六小齡童坦言,其實他從未離開過,「如果說,我年輕時拍攝電視劇《西遊記》是在傳承中國猴戲藝術;那麼,在《西遊記》後,我一直在傳播中國猴戲藝術」。
□對話
想演好美猴王必須熟悉傳統戲曲
1 記者:提及美猴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您詮釋的角色,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大家依舊認為1986年的《西遊記》沒有被超越,您覺得主要原因是什麼?
六小齡童:所有拍《西遊記》的主創都非常用功,非常認真地向前輩學習,希望給觀眾塑造全新的美猴王的形象。我零零星星接觸了這類題材的演員,他們是下了工夫的,但可能他們對中國傳統戲曲猴戲不熟悉,直白地講是沒有精心訓練過,再努力也只是對外表的模仿,沒有深層入角色的靈魂。要演好美猴王孫悟空,演員必須要接受中國傳統戲曲的訓練。
2 記者:聽說由您主演的3D版電影《西遊記》正在籌備,能否透露一下目前的進展?
六小齡童:一共是三部,其中的《敢問路在何方》去年已在北京國際電影周上放過宣傳片,這部和美國合作的,我是這部戲的藝術顧問,還兼演美猴王。目前,還在劇本創作階段,大家可以耐心期待。按照中美合作協議,一定要把劇本做好才能開機,所以猴年上映可能趕不上了。
3 記者:您至今並有沒有收過徒弟,家族的猴戲如何傳承?
六小齡童:2000年,在一個座談會上,馮驥才先生說,「不希望六小齡童成為末代猴王」。我只有一個女兒,她有自己的興趣,她做什麼我都支持她。我覺得目前沒有誰比我更適合來培養美猴王這個角色的接班人,我希望在海內外篩選好的苗子,未來一定會有。今年已經選了6個孩子,現在在訓練。希望大家有好的苗子推薦給我。
(責編:鄒菁、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