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未至,然而春晚卻提前火了,而且這種「火」正越演越烈,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六小齡童猴年春晚節目被斃」「六小齡童未受春晚邀請」等話題霸屏網絡,一時間,民眾在以微信、微博等為主的社交平臺上瘋狂吐槽和調侃,而隨著事件的逐步升溫,吐槽和調侃逐漸變成了謾罵。
央視春晚和央視春晚導演呂逸濤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發洩的對象。最開始,網友只是跑到央視春晚和呂逸濤認證的微博裡請願,希望六小齡童能夠登陸猴年央視春晚,之後變得更加激進,請願聲中帶著責罵和質問,而到最後則徹底變成了歇斯底裡的謾罵。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短短幾天時間,央視春晚和呂逸濤的最新一條微博的評論量分別達到了驚人的60W+和207W+,不過,或許是迫於輿論壓力,呂逸濤和央視春晚均已刪除評論並關閉評論功能,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誰能想到一直以來就不受關注的央視春晚和導演會受到如此「殊榮」,如果不是因為提前關閉評論功能,最終的評論將會是遠超207W+,網友參與的熱度也是超過了曾經的轟動一時的「鋒菲戀」「文章出軌門」等娛樂事件。
不過,回歸理性,拋開輿論的漩渦,我們認真去考慮一下,到底是什麼造成民眾瘋狂吐槽央視未邀請六小齡童事件形成的驚濤駭浪,真的是民意所向,還是民眾被情懷所綁架,被幕後操作者利用?下面筆者試著分析一下。
懷念青春重溫經典,真正的民意所向?
《西遊記》,尤其是86版《西遊記》最為經典,老少皆知,而那盪氣迴腸的主題音樂一響起,就使人熱血沸騰,聽多少遍都覺得不厭煩。而在86版《西遊記》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無疑是孫悟空了,這也成為了眾多版本中無可替代的絕世美猴王,而其扮演者就是六小齡童,由於角色塑造的太過成功,以至於在民眾眼中,孫悟空就是六小齡童,六小齡童就是孫悟空,誰演孫悟空都不像、六小齡童演誰也依舊是孫悟空。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西遊記》這部電視劇都鐫刻著每一個人的童年記憶,而以西遊記為主體改編的電影、話劇、戲曲更是數不勝數,《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已經沉如人心,成為無可替代的經典。
而對於春晚,雖然近年來似乎更多是用來被吐槽的,但是毫無疑問,廣大觀眾依然還是在關注春晚,經歷過33年的春晚,已經濃縮為國民心中的一個春節符號,央視春晚和年夜飯在某種程度上是畫等號的。
因此,當看到「六小齡童未受春晚邀請」的話題後,心情是可想而至的,眾網友呼喚「還我猴哥」,大家在意的不僅是已經57歲高齡的六小齡童,更是在意那個孫悟空,我們希望在一個更加真實的舞臺上看到我們的偶像,見到屬於我們曾經的青春記憶,見到能讓一家人所熟知而開懷大笑的猴子。就像網友表示的那樣:「零點敲鐘時,六小齡童喊一句『俺老孫來也』,我就能淚奔。」可見網友的要求並不高,有時候情懷的流露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表達,只要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夠了。
毫無疑問,相比韓國二三流的明星,相比國內冉冉升起的新星,相比沒有歡樂氣氛的舞蹈,大家更喜歡接地氣、能讓全家人樂起來的美猴王,而如果這一切正好發生在猴年春晚上,是在好不過了。然而,當這一切落空後,民眾的情緒爆發也成為了預料中的事情了。
情懷綁架?借勢宣傳?網絡炒作?
當然,央視也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錯。首先,從來就沒有猴年必須要孫悟空(六小齡童)上臺的規定,即便1992年、2004年的猴年春晚,都有邀請六小齡童,也沒有2016年就必須邀請的必然關係;其次,央視春晚的審核,都是有嚴格的要求,不會因為部分民眾的意願而去改變。
可是央視春晚為什麼會火呢?為什麼成為了民眾發洩的對象呢?可能有如下原因。
情懷綁架。像前文提到的,六小齡童所扮演的美猴王對於很多人來說,意味回憶,回憶當年觀看西遊記的情景,回憶那個年代的天真無邪和生活趣事。六小齡童只不過是一個人肉時光機,帶我們短暫回到過去,尤其是在除夕這一合家團圓的重要節日。這本無可厚非,儘管不是每個人都對六小齡童熟悉,但至少認定他塑造的美猴王最為經典,觀眾希望他上春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略帶私心也可以理解。
借勢宣傳。有一種說法稱,郭富城為了宣傳在春節檔上映的《三打白骨精》,一手策劃與六小齡童捆綁營銷,借央視春晚的春風,刻意營造新老美猴王同臺打擂的話題效應,把公眾視線轉移到電影宣傳上來,從而形成了此地網絡事件的起源,事實上,六小齡童從未收到春晚劇組的邀請。
此外,我們知道雖然六小齡童並未錄製央視春晚,但是卻錄製了幾臺地方春晚,而為了宣傳自家節目,不少地方衛視春晚借著這次六小齡童的風波來造勢。之前,微博中曾經流出一段六小齡童在遼寧衛視春晚錄製節目的視頻,受到了網友的瘋狂轉發,關注度超高,如果沒有此次六小齡童事件的影響,估計是沒有這麼大的效果。
當然,也不排除廣告商通過奮鬥故事煽情,然後利用猴年與傳統文化放大效應,製造話題。畢竟,過去多年,六小齡童也做過一些商業廣告,但影響不大。2016碰到猴年,12年一次,廣告商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像最近一段時間六小齡童代言的百事可樂的廣告就獲得了很好的曝光。
網絡炒作。當然,網絡炒作為此次「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於最後形成了網絡暴力。微博營銷號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左右,引導著網民向網絡暴力方向發展。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信息嚴重不對等的國家,民眾似乎只有通過謾罵才能發洩的心理,而這一點恰好被幕後操縱者的把住了。
筆者觀點:事情發生到現在這一步,已經不能簡單的去評價誰對誰錯。民眾願意在春晚看到六小齡童,無可厚非,而央視按照春晚劇組去執行春晚節目安排,也沒有錯。錯就錯在了少數網絡操作者將民意轉變成了網絡暴力。可問題是,少數網絡操作者輕易就能利用起來的民意,為什麼央視看不到呢?在人們對央視春晚已經逐漸失去耐心的時候,央視為什麼還要拿著「沒有猴年春晚必須請孫悟空說法」的道理去違背民意呢?
倘若,猴年春晚劇組就把民眾非常喜歡的齊天大聖,放在了零點敲鐘時刻出現,不僅能夠獲得不俗的收視率,還能夠在民眾心中提升形象,緩解多年來央視春晚與民眾需求斷層的尷尬,更是避免了這場網絡暴力,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