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分,筆者在龍井社區扶貧分管幹部、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石九橋的帶領下,專程實地採訪了該社區原殷灣組的殷德明等幾位貧困對象戶。
免費上學,幫助順利完成學業
初次見面,年近花甲的殷德明有點緊張。不過當我們說明來意之後,他露出了笑容,打開了話匣子:「我的家庭能有今天的幸福,能有今天這樣舒適的居住環境,全靠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如今兩個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分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正式工作;我雖然年近花甲,但是社區仍然安排我在公益性崗位上就業,收入穩定,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真誠感謝黨和政府,感謝社區幹部和東北新城的各位領導!」
殷德明出生於1963年10月,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只上了幾年小學,年輕時一直單身,直到30多歲,才在親朋的撮合下娶妻,不過妻子一直體弱多病。1991年3月,兒子殷永文出生,1992年6月,女兒殷文鳳出生。他的生活漸入佳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98年,妻子重病離世。從那時起殷德明既當爹,又當媽,獨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壓力沉重,一度陷入困境。
困境中,社區幹部及時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家首先納入貧困戶的救助對象,又幫助孩子們免費入學。如今,兒子殷永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女兒殷文鳳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現在一人獨居的殷德明。社區通過公益性崗位扶貧,讓他成為龍井社區生態護林員,利用空閒之時養羊41隻、養殖肉牛牛6頭,年收入3.6萬元。另外還能享受金融扶貧、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就業扶持等項措施,年收入穩定,生活有保障。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標準。
殷德明家庭,從當初的一個窮困潦倒的苦難家庭,到如今成為人人羨慕的幸福家庭,時時處處都體現出黨和政府的溫暖,體現出時代賦予的溫馨,體現出黨的扶貧證政策的無比優越性!
幫助發展養殖業,促脫貧致富
「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感謝新城領導、社區幹部們的關懷!近年來我家獲得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救助措施,終於讓我家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讓我們全家也和大家一樣,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龍井社區楊屋組視力一級殘疾人楊巖松感慨地說。
楊巖松今年57歲,他天生視力一級殘疾,夫妻倆在東北新城駐點科幹的指導下,通過社區幹部的奔走與直接幫扶,謀劃、籌辦綜合養殖場地,每年養雞1000隻、養鴨1000隻、養羊150隻;安排他兒子在本地常年務工,空閒時間在父母的養殖場打個幫手。這樣幾年下來,他家庭年收入達到了10萬餘元,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
另外他加還能享受金融扶貧(搞養殖)教育扶貧、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項扶貧措施,該戶已經於2015年年底順利脫貧。雖然他家在政策上已經脫貧,但社區幹部為了防止「反彈」現象發生。在扶貧、扶志等方面仍然不忘關心他、愛護他,經常前往他家的養殖基地走一走看一看,幫助他解決技術、資金周轉等項困難,解決產業扶貧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繼續鞏固「脫貧」效果。
脫貧攻堅因人而異、精準施策
據龍井社區扶貧專幹殷楷兵介紹,該社區原有貧困戶104戶,379人。經過社區幹部多方努力,利用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種植、養殖、健康扶貧、公益性崗位就業等多種途徑,有很多居民逐漸走出脫貧的行列。並於2017年整體脫貧。
為如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打牢脫貧攻堅工作基石,實行精準施策,今年,龍井社區圍繞貧困縣退出重點指標「六條措施」切實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全方位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社區幹部通過進村入戶走訪調查,了解扶貧戶家庭勞動力、收入支出、家庭成員健康等情況,找出致貧癥結,針對具體情況因戶因人施策,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積極引導有條件、有理想、有勞動能力的幫扶對象戶尋找對策,因人因地制宜發展家庭種植業養殖業,讓人盡其才、人盡其力,讓人添意志、家庭添收入。為脫貧對象戶量身定做,解決合適就業崗位,對於那些既有就業特長能力,又有就業意願的幫扶戶,幫助聯繫外出務工或者在當地尋找就業機會;通過勞務輸出或者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促進脫貧攻堅成效立竿見影。(通訊員 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