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掃把」扶持 為貧困戶增收脫貧

2021-01-08 消費日報網

原標題:國網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狠抓「黨建+產業扶貧」

「鐵掃把」扶持 為貧困戶增收脫貧

消費日報網訊「要帶領村民們徹底脫貧,發家致富還是得靠自己動手,想辦法發展產業。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近日,江西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書記滿雙寶在2020扶貧工作會議上說道。江西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作用,精準發力產業扶持,帶動和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全力打造「黨建+產業扶貧」工作典範。

「咱們村大旱,村裡的板慄都是空果子,地裡的辣椒都不結,大伙兒除了紮鐵掃把賣,沒有別的收入來源了!離縣城太遠,村裡的這些鐵掃把批發給別人6塊都沒人來收!」付山村的村書記劉木球指著貧困戶家裡的堆積如山的掃把說道。德安縣鄒橋鄉付山村,交通落後,貧瘠缺水,村裡68戶174位貧困戶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種植,沒有特色產業支撐,鐵掃把成為村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

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委派鄒橋鄉供電所書記擔任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對症下藥,因地制宜制定付山村扶貧方案。公司駐村書記組織黨員服務隊走訪貧困戶,義務為「鐵掃把」謀出路,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黨員服務隊隊員們在朋友圈、微信群,積極轉發「鐵掃把」的消息,主動聯繫縣域19所學校、5家物業公司、43家環衛所等單位,為貧困戶銷售掃把7500餘把。

「曹書記,真的要謝謝你幫我們把掃把都賣出去了,有這些錢我們又可以過個好年啦!」在鄒橋鄉付山村村部,兩名六旬老人手裡捧著德安縣供電公司第一駐村書記曹林送來的掃把貨款,臉上遮不住喜悅,連連道謝。

目前,德安縣供電公司組織黨員服務隊為鐵掃把送貨累計91車次,為貧困戶直接增收6萬餘元。2019年,在德安縣供電公司幫扶下,付山村實現了56戶140人的脫貧。(盛楊泳)

相關焦點

  • 肥東縣循環園:「產業扶貧」+「消費扶貧」 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
    肥東縣循環園聚焦高質量脫貧目標,在產業扶貧的基礎上,將產業扶貧與消費扶貧相結合,讓貧困群眾增產又增收,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 澧縣澧澹街道:助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
    近幾年來,澧縣澧澹街道人大工委堅持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人大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23名人大代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匯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責無旁貸、主動作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人大力量。
  • 鳳縣:「長短」結合穩增收 香菇「香」飄脫貧路
    按照「堅持長短結合、以短補長,聚力穩增收保脫貧」的思路,唐藏鎮將花椒、香菇、土雞養殖等產業相結合,著力幫助群眾發展多元產業,加快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拓寬貧困人口致富道路,切實讓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 版書鎮:開發臨時性務工崗位 助力貧困戶增收
    「我覺得鎮裡給我安排的這個防火巡邏員崗位可真好,既有一定收益,也能為村裡做些貢獻。」版書鎮南關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宋小根對來他家走訪的南關村第一書記王炯開心的說到。
  • 陳名財:探索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有效路徑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時代人民生活、環境保護、  【陳名財:探索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有效路徑】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陳名財表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需要各地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扶貧脫貧辦法。實現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有效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需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把工作做好做紮實 讓貧困戶穩定脫貧|貴定縣金南...
    精準扶貧必須精準到每個家庭成員,貧困戶家庭增收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勤奮努力。因此,幫助貧困戶必須全面掌握幫扶戶的情況,圍繞家庭增收目標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每個家庭成員。我通過入戶座談,全面細緻地了解、掌握了每家貧困戶的情況,如家庭人口狀況、勞力素質、手藝技能、收入結構、主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脫貧發展的意願等,為每家貧困戶制定脫貧發展規劃。
  • 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渝北區產業扶貧工作...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奉新縣三舉措加速毛竹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奉新縣現有林地面積163.67萬畝,其中毛竹資源得天獨厚,毛竹面積達65.86萬畝,毛竹蓄積量9500餘萬根,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命名為「中國竹子之鄉」稱號。近年來,該縣抓住發展壯大毛竹產業的「牛鼻子」,大力推進毛竹產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地位,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增收奔小康。
  • 德安縣鄒橋鄉:小小鐵掃把 掃出脫貧夢
    為了補貼家用,村民家家戶戶都會種植鐵掃把,在農閒的時候,手工製作鐵掃把進行售賣。但付山村位置偏遠,山路崎嶇,信息滯後,怎麼把做好的鐵掃把賣出去,可難倒了村民們。曹林了解到這些信息,聯繫了村兩委和鄉政府。經過村兩委和鄉政府的努力,聯繫相關單位,積極與各個企業對接,拓寬了鐵掃把銷售渠道,為鐵掃把找到銷路的同時,也解決了困難群眾增收的當務之急。
  • 脫貧「女強人」王喜玲: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王喜玲,扶風縣召公鎮吳家村一名普通的農民,曾經因家境貧困在新疆採摘過棉花、擺過地攤、養過豬,面對突然查出的癌症、丈夫的離世等一次次災難,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勇敢面對,利用國家扶持政策,通過發展苗木產業、成立合作社、當經紀人等,不僅還清了幾十萬元的欠債,摘掉了貧困戶帽子,成為扶風縣主動退貧第一人
  • 多措並舉,福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全部脫貧。靠養蜂摘帽的貧困戶說...
    核心閱讀自2016年起,福建省開展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通過多項措施助力貧困殘疾人脫貧。多方合力,構築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產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培訓技能,增強貧困殘疾人就業信心……隨著一項項政策措施的落地,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已全部脫貧。
  • 日照市嵐山區:做好高質量脫貧攻堅「加減法」
    持續開展「1+1」包聯工作,在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實施「雙幫扶責任制」,明確第一、第二幫扶責任人職責,實現貧困戶包聯幫扶全覆蓋……全區幹部群眾同心協力,為貧困群眾想點子、謀出路,精準挖「窮根」、尋「良方」,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行動,在嵐山上演。
  • 龍井社區:貧困戶脫貧摘帽 幸福溢於言表
    困境中,社區幹部及時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家首先納入貧困戶的救助對象,又幫助孩子們免費入學。如今,兒子殷永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女兒殷文鳳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現在一人獨居的殷德明。社區通過公益性崗位扶貧,讓他成為龍井社區生態護林員,利用空閒之時養羊41隻、養殖肉牛牛6頭,年收入3.6萬元。
  • 積極認購貧困戶滯銷農產品,為荊門供水人點讚
    由於漳河庫區空氣溼潤,農產品不利於窖藏長期儲存,為幫助貧困群眾儘快銷售滯銷農產品,消除村民減收隱患,荊門市供水總公司得知雄峰村王君禮、林春等部分貧困戶紅薯、冬瓜、南瓜滯銷的信息後,迅速聯繫該村村「兩委」,並積極開展「荊門供水消費扶貧行」自願活動,通過購買農產品這種互惠互利、扶貧又扶志的愛心幫扶模式,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衡南鹹塘鎮出了個「鐵掃把村」,「掃」往河南安徽
    ▲雲山村8旬老人陳茂忠現場展示紮鐵掃把當地俗稱的鐵樹、鐵掃把又名截葉鐵掃帚,本是一味中藥,枝條可扎掃把。雲山村屬丘陵山區,全是紫色頁巖土質。鐵樹耐旱,適合這種土壤,也適合坡地種植。村裡有20多年種鐵樹、扎掃把的歷史。
  • 脫貧路上,做群眾的貼心人
    龍慧的結親戶熱黑木·熱合曼生活困難,因父親生病需要照顧,無法外出務工,便要求當貧困戶、申請低保。龍慧語重心長地說:「你和你的妻子都才30多歲,我來幫你們找工作。」經多方聯繫,龍慧在當地一家保安公司為熱黑木找到了一個崗位。 龍慧還經常在熱黑木上班時去看他,在連隊多種場合表揚他,鼓勵他堅持就業,幫他增強信心。
  • 幸福的微笑,扎魯特旗脫貧攻堅最美的表達
    為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義和碑村2018年起建設食用菌種植廠,相繼建成暖棚、出菇棚、制菌車間等設施。菌廠於2018年年底開始培育食用菌供應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在菌廠就業建檔立卡貧困戶19人、低保戶4人,現已全部脫貧。除了優先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菌廠吸納64戶勞動能力弱的貧困戶用扶貧資金入股,每年每戶可分紅1200元,連續分紅3年。
  • 隆陽區:念好「豬」字經 助力群眾穩脫貧
    西邑鄉的保山市勤豐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該公司下設的顯會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三年實踐,在帶動貧困群眾養豬脫貧增收上,竭力做好「傳技術、幫增收、帶發展」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條助力貧困群眾穩脫貧的好路子。如今「萬戶富」生豬養殖發展聯盟在西邑鄉開展得如火如荼,通過「母豬寄養」「仔豬賒養」「仔豬託養」的模式,帶動鄉內真峰村、魯圖村、集中村、西邑社區等16個村(社區)的397戶貧困戶參與養殖,戶均增收8400元以上。
  • 「我有手有腳能幹活,當貧困戶不光彩」——正興鎮大面坡村村民石...
    「2016年,我被識別為建卡貧困戶,享受到了貧困戶農村醫保政策,每月吃藥的花費大半都通過醫保報銷了。」石萬福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舒展眉頭,「我有手有腳能幹活,一直當貧困戶不光彩!好政策拉了我一把,我要憑自己的本事把貧困戶這個『帽子』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