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道「減法題」:不僅要讓3253戶6124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還要讓10個省定貧困村、30個市定貧困村出列;這是一道「加法題」:不僅要讓貧困群眾收入增加,還要有幸福的生活,發展的動力。
幾年來,日照市嵐山區各級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狠下「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方略,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攻堅」的態勢打響脫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高質量時代答卷:全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精準退出。
□安釗
凝聚脫貧攻堅最強合力
脫貧攻堅,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靠什麼保障?脫貧攻堅,意味著一場滄桑巨變,靠什麼「導演」?唯有強化組織領導,才能凝聚強大合力;唯有強化組織領導,才能提供有力保障。回望扶貧路程,放眼嵐山大地,以強有力的工作體系統領脫貧攻堅,廣大幹部群眾勠力同心,響鼓勁催——
成立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建立區領導包聯鄉鎮制度,4名處級領導分別包聯扶貧重點鄉鎮,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帶頭開展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各鄉鎮街道結合實際,調整充實鎮扶貧辦工作力量,設立村扶貧助理,完善全區扶貧工作網絡。深入推進「同坐一條板凳、同議一個話題·脫貧攻堅」主題黨日活動和脫貧攻堅黨員先鋒行動,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參與脫貧攻堅的「鄰裡、就近、群體」優勢,深入做好貧困群眾的政策宣傳、思想教育、感情聯絡、心理疏導、結對幫扶等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持續開展「1+1」包聯工作,在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實施「雙幫扶責任制」,明確第一、第二幫扶責任人職責,實現貧困戶包聯幫扶全覆蓋……
全區幹部群眾同心協力,為貧困群眾想點子、謀出路,精準挖「窮根」、尋「良方」,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行動,在嵐山上演。
4年來,嵐山區持續發力,圍繞關鍵節點、重點環節,不定期對8個鄉鎮街道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導,對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開展行業扶貧工作及包聯幫扶情況進行督查,對發現的問題要求限時整改。相繼開展了「問題整改落實季」、行業專項督查等一系列活動,區紀委多次牽頭組織扶貧領域職能部門監管責任督查活動,確保各部門履職到位。
正是靠著這套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環環相扣的工作體系,嵐山匯聚起了聚力攻堅的強大合力。
「造血式」扶貧引來
「源頭活水」
寒冬時節,萬物蕭瑟。嵐山區高興鎮夏陸溝村的鮮切菊花大棚內,卻花香瀰漫。女工們正熟練地給剛採摘的鮮切菊花進行切根包紮,五顏六色的雛菊成堆擺放,煞是好看。
該項目是嵐山區重點產業扶貧項目,佔地310畝,總投資1799萬元,分3期建設,已建成75個冬暖式大棚。目前,項目總用工100餘人,在解決周邊剩餘勞動力就業的同時,通過與企業合作,每年可收取扶貧收益135萬元,用於嵐山區2300餘戶分紅,人均增收280元。
脫貧攻堅,產業脫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嵐山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持續推進扶貧產業發展,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汩汩湧流的「源頭活水」。
其中,盛安東水產加工示範園扶貧項目,共使用扶貧資金1152萬元建設了4座廠房,以「保底收益+浮動收益」方式對外租賃,2019年和2020年已按照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總額的7%收取保底固定收益161.28萬元,共有7個鄉鎮街道1519戶3098名貧困人口受益;巨峰鎮後黃埠有機茶葉大棚項目,總投資195萬元,建設南北長103米、東西寬72米11連跨大棚1座,預計年收益約13.65萬元,收益首先用於幫扶巨峰鎮127戶273名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人均增加收入約500元……
一個個立足實際、特色鮮明的扶貧項目,讓貧困群眾不斷享受政策紅利,實現持續增收。數據顯示,幾年來,嵐山區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1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3個,累計收益1914.48萬元。其中,2020年投入2663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個。
區域統籌共奔富路
嵐西北區域,偏遠落後、基礎薄弱,貧困人口相對集中,是嵐山區扶貧重點和難點。數據顯示,這裡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8261人,佔全區總貧困人口的75%。
瞄準重點區域、重點群體,嵐山區啟動嵐西北綜合開發工程,成立了嵐西北區域扶貧開發指揮部,設立旅遊發展、道路扶貧、水利扶貧等6個項目推進辦公室,從交通、健康、教育、水利、旅遊等5個方面入手,高標準、高強度統籌各類資源,集中力量打好這場區域脫貧攻堅戰。
幾年來,在嵐西北區域,嵐山區先後投資1.15億元,完成9個學校12個項目62383平方米校舍建設,增加教師180名。完成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3處,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22處;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才59人、鄉醫58人。投資12億元建設「四好農村路」562公裡,投資2.4億元修建農村通戶道路覆蓋嵐西北區域;優化提升城鄉公交線路,客車通達率達到100%。投資8200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黃墩鎮、巨峰鎮、中樓鎮171個村莊,受益人口17.68萬人;投資1013.19萬元,完成40個省市定貧困村電網改造,建設改造10千伏線路18.95公裡,0.4千伏線路25.71公裡,新建改造配變40臺,總容量13605千伏安……目前,嵐西北區域已完成包括40個省市定貧困村在內的道路、水利、農網、電網等改造、升級任務,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巧解精準扶貧「方程式」
脫貧攻堅,要在精準;精準扶貧,貴在創新。嵐山積極探索扶貧新路子,巧解脫貧攻堅中難解的「方程式」。
2020年4月,嵐山區中樓鎮馬家峪蠶菜兩用棚扶貧項目分紅時,嵐山區中樓鎮兩山口村68歲的何永隊,比55歲的馬克豔少分了許多:何永隊個人分紅22.4元,加上老伴兒那一份,總共56元。而馬克豔家,僅她一人名下就分紅56元,一家三口共分得108.5元。然而,少拿分紅的何永隊,不但沒覺得不公平,反而認為「合情合理」。同是一個村的貧困戶,扶貧項目分紅數額緣何不一樣?
這源於「大級差收益分配」模式。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程度,中樓鎮將貧困戶分為A、B、C三大類。扶貧產業項目收益,在拿出部分收益用於村公益事業後,剩下的50%用於扶持A類貧困戶、30%用於扶持B類貧困戶、20%用於扶持C類貧困戶。「扶貧項目收益平均分配,每戶一年分二三百元,對特困貧困戶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幫扶效果不佳。條件差的多發,條件好的少發,將大部分資金分配給少量特困戶,可以讓產業項目收益發揮最大效益,解決項目收益撒『芝麻鹽』的分配弊端。」中樓鎮黨委書記劉強表示。
目光聚焦巨峰鎮省定貧困村張家溝村。每天上午10點,大勇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就開始為老人們準備午飯。一個個餐盒被裝進箱子,再由專人統一配送,確保老人吃上熱乎飯。
巨峰鎮現有享受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168戶2193人,其中老、弱、病、殘人口1342人,佔全鎮貧困人口的一半以上。2018年以來,針對這一群體生活難、養老難等問題,該鎮依託農村幸福院,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創新建立了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設有午餐集中配送中心1處、醫療中心1處,引進智能查體系統1套,為全鎮有需要的貧困人口提供助醫、助潔和午餐集中配送服務,有效解決了該鎮90個村366名貧困、特困群眾的醫食生活保障問題。
創新思維不止於項目收益、扶貧服務。從眾籌清潔工程到整潔工程,到精神障礙患者幫扶救助……嵐山區以一個個脫貧攻堅創新舉措,破解「後扶貧時代」脫貧攻堅難題,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努力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