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訊(通訊員 宋利 盧相青)冕崮山前,彌水清清。
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石家河生態經濟區是中共臨朐縣委的誕生地,這裡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革命戰爭年代,這裡的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紅色沂蒙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
2020,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全區基層黨員幹部們以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和奉獻,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勠力同心,凝聚起脫貧攻堅的滾滾洪流,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區黨工委書記高帥話語堅定,充滿信心。
「紅色網格」不落一人
「一網兜進民生事」。石家河生態經濟區不斷強化黨建引領,聚焦基層組織建設,打造「黨建+」網格服務體系,讓黨組織真正成為脫貧攻堅、鄉村建設的引領者、組織者和實踐者,黨旗在網格中高高飄揚。
全區抓實基層組織建設,根據黨員人數、地域劃分等因素,設置12個行政村黨總支、38個自然村黨支部、70個網格黨小組,131名網格員、690名農村黨員開展聯戶工作,實現了黨員聯繫群眾全覆蓋,決不落下一個貧困戶。
脫貧攻堅工作中,實行「一項工作、一套方案、一個班子、一抓到底」「四個一」工作法,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成果。結合全縣「察民情、解民憂、促發展」大走訪活動,全面開展「大排查」活動,堅持戶戶到,對繼續享受政策戶431戶、915人,即時幫扶戶22戶、42人進行低保、五保政策再識別、再落實,27戶低保轉五保、424人落實低保。全面排查貧困戶殘疾鑑定、兩項補貼辦理情況,核實確認480人的殘疾證發放、876人的慢性病備案及政策落實情況。同時,對貧困戶住房硬體整改統一施工,對基本生活家具統一購置。為 306 戶殘疾貧困戶無障礙改造,為貧困戶廁改246戶,修繕房屋、院牆325戶,粉刷房屋牆壁3.6萬餘平方,吊頂、刮瓷2.4萬餘平方米,貧困戶家居環境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53歲的馬玉臻是寶畔臺村的黨支部書記,她自己創辦沂蒙鍋刷廠,帶動本村45歲的張濰坊和55歲的張興良兩個貧困戶在廠裡就業,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馬玉臻每年還自費購買米、面等生活物資走訪本村貧困戶,得到大家的稱讚。
50歲的李召洪是崔冊村的殘疾人貧困戶,丈夫吳兆民常年外出務工,兩個孩子不在身邊,村首席代表王永金了解情況後積極聯繫幫其扶貧扶志。由於李召洪下肢癱瘓,王永金為其聯繫十字繡等手工繡品活,讓她享受低保優惠補貼政策,縣殘聯免費提供輔具,李召洪生活有了保障,日子有了奔頭。
54歲的郭寶紅是岸青村繼續享受政策戶,家中有80多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孩子,丈夫因病去世,家庭沒有了經濟來源。「紅色網格」的對口幫扶聯繫人是區黨工委副書記、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鞠光明,他走訪了解情況後,幫助郭寶紅聯繫就近工作,到村裡的扶貧光伏發電項目基地清掃電板灰塵,平時回家照顧老人起居。現在,她提起「察民情、解民憂、促發展」大走訪活動是滿口稱讚:「這次脫貧攻堅大走訪,政府幹部和村幹部真是幫我們解決了不少困難,多次上門幫忙解決一些生活中的難題,讓我心裡感覺很暖和」。
發展「果」業增收致富
「好山好水好生態,上風上水石家河」。石家河生態經濟區總面積102.6平方公裡,轄12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總人口2.8萬人,境內有著優越的山水資源條件。
如何利用區內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石家河生態經濟區一班人在區黨工委書記高帥帶領下,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念好「生態經」,引來「金鳳凰」,探索發展「果」品產業新路子。
在群山環抱的蔡峪村,連綿不斷的石嶺上,遍布根系發達且耐旱的野酸棗樹(當地人稱為棘子),村民種莊稼種不成,成了一片片荒山。全村1600多口人守著16000畝的貧瘠山嶺,找不到出路,蔡峪村成了省定貧困村。2014年,蔡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4戶。
脫貧致富的出路在哪裡?村裡有在棘子樹上嫁接甜棗的歷史。「之前就有村民嘗試,當時就是為了自己吃,吃不了的拿到集市上賣。後來就有點成氣候了,有了一定的銷量。」橋溝中心村村主任、蔡峪村首席代表王玫徵說,看到嫁接甜棗帶來的一絲曙光,大家心裡有了譜。
石家河生態經濟區向大山要出路,引導蔡峪村利用滿山的野酸棗樹搞甜棗嫁接,因地制宜發展起了一個甜棗富民產業。蔡峪村村民王永春說,用棘子樹嫁接的甜棗,棗樹更加抗旱、耐病蟲害,結出的果子甜度高、口感好,而且棗樹也就一人高,採摘省事,打理輕鬆。
如今,蔡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著甜棗,曾經被人嫌棄的「棘子山」上長出了「搖錢樹」,全村甜棗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不僅讓群眾脫貧致富,成功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還帶動周邊的古河村、橋溝村、岸青村、泉莊村等村落發展形成了萬畝甜棗基地,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美味「果」然不同的石家河蘋果,是當地脫貧致富「果」。 聶偉是一位「80後」, 也是柳子村村委幹部,他通過流轉土地種植10畝蘋果,創辦臨朐縣慧琪果蔬專業合作社,年收入都在12萬元左右,帶動本村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聶偉的蘋果園裡,他說在產業扶貧上發揮「頭雁作用」,在區聘請的果樹專家指導下,科學種植紅富士、魯麗蘋果新品種,投資安裝節水灌溉設備,整個果園全部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
冬季果樹管理開始了。聶偉通過參加農業技術講座,回來就指導枝條修剪的社員:拉枝是一門學問,密植的果樹力求樹形呈現自由紡錘型結構,透光好,不用鋪設反光板,也不用人工摘除蘋果周圍的遮擋葉片,充足的光照能保證果實的質量和數量,增加果園經濟效益。
這樣,聶偉每年帶動橋溝、沈洪、冕崮前等村20多人在果園打工,一年到頭忙個不停,剪枝、疏果、套袋、採摘、分揀,裝箱,甜的果子,甜的日子,人人喜悅笑在臉上。
石家河生態經濟區作為典型農業鄉鎮,大力發展蘋果、甜棗、黃煙、中草藥等優勢產業,擁有10000畝甜棗、6000畝蘋果、4000畝山楂、2000畝黃煙、5000畝中草藥,另有桃、葡萄、櫻桃、獼猴桃等2000餘畝,推動「靈山秀水、康養小鎮」建設,全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9月,石家河生態經濟區被授予「濰坊市脫貧攻堅示範鎮街區」稱號。
[責任編輯:楊凡、孔冠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