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禪宗故事
有位禪師開悟了,小和尚就問禪師說,你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區別?禪師說,我開悟前砍柴、擔水,開悟後砍柴、擔水。小和尚接著問,那不是一樣的嗎,怎麼能叫開悟?
禪師回答說:我開悟前砍柴的時候想著擔水,擔水的時候想著砍柴,我開悟後,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擔水的時候想著擔水
這個禪宗故事,我是在混沌大學公眾號李善友教授的最新文章裡看到的
這是怎樣的境界?
這是怎樣的心境?
這是怎樣的意境?
這就是「活在當下」,這就是「臨在當下」,這就是毫無妄想,如如不動的境界
我們必須認清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活在當下」
當我們活在當下的時候,真正地在活著,作為一個人
不然,就是穿上衣服的猴子
也許,這句話聽起來太誇張、很難聽,但事實就是如此
而真正的活在當下,即與我們如何靜心以及如何修心,息息相關
也可以說,關於活在當下的知識,或者說領悟,直接指導乃至決定我們的修心
昨晚,看了李善友教授的那篇文章之後,我立刻想到,要從三個角度去解釋「活在當下」
第一,什麼是靜定?
活在當下,或臨在當下的時候,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靜定」
心不亂,心不動,心不變
佛家講「心」與「性」
心,有時也分為兩種,真心與幻心,真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真實本心;幻心就是凡夫心,妄心
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分類
而進行分類,主要在於方便學習者的理解
要點在於:性即不動者,見境而動念者即心
這一點,非常重要!
比如,有一次,索甲仁波切問他的上師,如何判斷是否處於本覺中?
本覺,就是人本來具有的覺性,可以理解為六祖說的自性
上師回答說,當你處於不變的狀態,那就是了
還有,當我們理解了「性即不動者,見境而動念者即心」,就可以明白培養不動心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培養不動心,對見到本性,非常重要!
不動心,就是靜定狀態
而關於靜心的學習和練習,目的就在於培養靜定
關於靜定狀態,索甲仁波切提到佛陀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位老婦問佛陀,如何進入禪定?
佛陀回答說,當你從井裡取水的時候,了了分明地清楚手的每個動作,這就是禪定了
禪定狀態,就是靜定狀態
佛陀的話,可以說是理論
而我們進行靜心練習,就必須要有正確、堅定的理論基礎
若沒有理論基礎,亂來,或者「根據感覺」來,那,太糟糕了
將來,我們會創造和設計各種各樣的靜心練習,甚至可以為不同人設計不同的方法,但道理都是一樣的,就是上面的佛陀說的
那麼,這事多有趣?我們不是在進行枯燥的練習,我們做的是如何探索自己,如何尋找靜下來的方法,乃至走向覺悟之路
這是第一個內容,關於靜定
第二,關於「當下」
也許,很多人將「當下」理解為「現在」,或此時此刻
如此理解,也沒有問題
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真正地理解「當下」的真諦?
也就是說,不僅要理解表面的,也要理解深層的,更要明白「如何將它的答案落實到練習當中
如此,才有意義
而昨天李善友教授的文章中,他所引用的《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中的觀點,簡直就是眼前一亮
「在你看到一棵樹之後,你才意識到你看到了一棵樹。在你「看到」的一剎那以及「意識」到的一剎那之間,有一小段時間。
這段時間就是當下。」
這裡的「意識到」的意思是,看到一棵樹,也就是我們的感官啟用,然後產生了「反應」
當下,就是眼睛看到一棵樹,但還沒有起反應的那個短暫的空隙
當我們認真體會的時候,就會發覺,當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部環境或事件時,幾乎永遠都是立刻產生各種反應
而這種反應,除了是本能的反應,就是基於意識中(尤其是潛意識)的各種記憶、家庭、集體、傳統、老師、價值觀以及社會主流觀念等等念想
根本上,它是基於自我,也就是《新世界》作者託利所謂的「小我」
我們接觸外境時,總是反應,心不夠平靜,不夠清淨,不夠清明
所以,活在當下的一個關鍵在於能否及時捕捉到你的習慣性反應
然後,能夠抓住反應之前的那個空當,那個瞬間,那個當下
那麼,如何對付習慣性反應呢?
剛好,今天聽「得到」「邵恆頭條」的時候,著名人類學家項飆的新作《把自己作為方法》中的一段內容,引起了我的注意
「項飆在書裡發問:遇到問題,是先憤怒還是先好奇?比如別人批評你,說你不好,你是直接拍案而起,還是對於對方產生好奇呢?為什麼他會這麼想?他是因為什麼原因,跟我想的這麼不一樣?他的想法裡,有沒有一些有道理的觀點?
因為好奇而去思考,因為思考而減少憤怒,這就是把自己作為方法的體現。」
這是絕妙方法
比如,有人批評你,不要立即反應,而是帶著好奇心去思考
這種好奇,我覺得是「探索」
不要立即反應,而是要探索
探索人家為什麼如此反應?探索此時此刻,我的內心又是怎樣的?
這樣以來,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的了解和認知,就會越來越深入
第三,關於「活在當下」
除了理解禪定或靜定,真正的當下以及立即的反應
我們還有必要更全面地理解「活在當下」到底指什麼
這種理解太重要了,因為,它指導我們日常的靜心練習
提到「活在當下」,不得不提「感受」
因為,感受與思想或妄念、妄想以及情緒不同
若仔細體察,我們會發覺,感受與思想是很難共處的
當思想活動活躍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力是被屏蔽的
昨晚,我分享了朱光潛《談美》中的最後一段文字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客說:『慢慢走,欣賞啊』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
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是的,何必那麼匆匆忙忙?
我們總是被妄念與妄想牽著鼻子走,無暇欣賞眼前的美好
所以,我們進行靜心練習,就是練習只是在看、在聽、在聞,在感受
此刻,我們的內心是了了分明的,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也就是說,意識是非常清明的,而不是亂糟糟的
更關鍵的是,我們沒有起心動念,胡思亂想
也就是說,沒有起「分別心」
等於就是佛家說的只是在用六根,但不起分別想
其實,這就是六祖大師說的「觀自本心」,也就是觀照般若
這也正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這部分內容涉及到六祖說的「五八六七果因轉,繁興永處那伽定」
簡單說,我們的靜心練習主要是鍛鍊前五識與第六識
因為,第七識與第八識,它們是果地上圓滿的,不需要刻意鍛鍊
而鍛鍊熟悉了,有了成就,那麼,永永遠遠處於那伽大定之中
到此,也就差不多了
我們不需要探討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