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這是詩人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戰場》中寫給表妹範我存的詩。再次在臺灣見到表妹,余光中被這個臉上帶著病色的女孩所打動,義無反顧地與她一起走進了愛情和婚姻的殿堂。
余光中與表妹的初次相遇
余光中於1928年出生在江蘇南京,父親是餘超英,母親是孫秀君。由於母親是江蘇武進人,所以他常自稱「江南人」。抗戰時期,他在四川上的中學,因此感情上又自覺為蜀人,能說一口流利的四川話。而他與表妹範我存,有著太多相似的人生經歷。
抗戰勝利後,17歲的余光中隨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媽的家中,余光中第一次見到表妹範我存。當時範我存14歲,而他則理個小平頭,穿著一件麻布制服,看起來有點嚴肅,又有點羞澀。範我存之前經常聽姨媽提起這位表兄,誇這位表兄讀書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繪畫天分,所以不免多看了這位表哥兩眼。
余光中與表妹成婚
而余光中對於表妹也很有好感,在回去不久,便給範我存寄來了他翻譯的拜倫作品。範我存雖然當時還不太懂詩歌,但余光中的這份心意,她卻收到了。此後,二人便漸漸斷了聯繫。1949年,範我存隨一位遠房親戚來到臺灣。因為有肺病,所以無法入學。1950年,余光中也隨家人從香港到臺灣,並再次見到了範我存。
兩顆年輕的心,彼此碰撞,擦出了愛的火花。但兩家人卻不願他們在一起。在余光中的父母看來,範我存有肺病,身體瘦弱,恐怕將來不能生育。而在範家看來,余光中雖然有些文採,但常年讀書,看起來有股書呆子氣。儘管他們都不是彼此父母眼中最合適的人選,但他們卻毅然決然地相愛了。
相知相守61年
1956年,余光中與範我存在臺北舉行婚禮。當時余光中28歲,而範我存則是25歲。參加婚禮的賓客,主要有梁實秋、夏濟安、藍星詩社的詩友,以及余光中的同學。余光中的母親原本還擔心範我存無法給餘家傳宗接代,但範我存卻在婚後一口氣給餘家生了5個子女。除了唯一的兒子夭折外,其他女兒都健康成長。余光中則笑稱範我存是「小袋鼠的媽媽」。
範我存與余光中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有吵過什麼架。用余光中的話來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而除了彼此妥協外,二人能在61年的時間中相敬如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共同興趣。他們都是童年逃難,一起經歷過抗戰、內戰,且都在四川生活過。兩個「江南人」,私下交流卻用的四川音,還為此樂此不疲。而範我存則在生活中將心力全部給了家庭,直到孩子們長大,她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正是因為二人這樣的相處方式,婚姻才能夠幸福長久。
參考資料:《四月,在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