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還活著,請找到他們,如果不在了,也請找到他們的子女,轉達我們的深深歉意和感恩。」6月初,浙大婦院收到一封特殊的Email,信中提及了一段塵封56年的往事。
究竟是怎麼樣的歉意和恩情,被埋藏了56年?
56年前,戚女士難產送到省婦保
湊不出醫療費急死孫大伯
院長知情後拍板:先救人!
這封Email是家住白馬湖孔雀苑小區的孫女士替父母寫給省婦保的。
孫女士的母親名叫戚玉香,今年83歲,父親孫興梅,今年93歲,兩人育有六名子女,孫女士排行老四。長河街道的老房子拆遷後,老兩口搬進了現在的新小區,過著四室同堂、含飴弄孫的日子。
一早,我們來到了孫女士的家,家門上貼著「光榮之家」,而兩位老人已經顫顫巍巍地出門相迎了。
「1964年,我愛人27歲光景生老三時難產,孩子腳朝下,足足生了三天。」孫大伯說,當時孩子沒保住,接生婆走後,愛人腹脹、大出血,解不出小便,陷入昏迷狀態,趕緊送進了當時的長河衛生院,治療了一段時間並沒有起色。
一位懂醫的親戚看到這副情形,建議他們趕緊去杭州的省婦保,興許還有一線生機。
那時的孫大伯一家老幼擠住在老房裡,日子異常貧苦,全靠他在村裡生產大隊種地養活。聽說省婦保在江對面,沒錢坐輪渡,他便找來鄰裡幫忙。
那一天是2月26日,農曆正月十四。清早6點,孫大伯在鄰居的幫忙下,將愛人戚阿姨綁在椅子上,一行人半推半拉著翻過了錢江一橋,路上足足走了三個多小時。
踏進醫院大門,孫大伯聽說救治的費用比較高,摸摸口袋裡只有50元錢,其中20元還是四處借來的,急得不知所措。院長得知此事,看戚阿姨的病情已刻不容緩,同意先收了病人搶救。
孫女士說,那個年代,上百元錢對於窮人來說,實在承擔不起。
出院後,750元「巨額」醫療費難住特困戶
一家人湊出150元 醫院減免600元
1964年4月20日,戚阿姨康復出院,但總計750元的醫療費。
一聽說750元的醫療費,孫大伯剛放下去的心又提了起來,「我們家是特困戶,又背上了這筆沉重的債務,實在沒法子了。」
當年,孫大伯在村裡生產隊東風大隊種地,一天賺著1毛錢左右的工分。哪怕不吃不喝,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攢夠這筆醫藥費。
出院後的頭幾年,醫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派人到家裡催帳,他們人工差旅費都花去不少。
最終,全家人省吃儉用、東拼西湊攢下150元,蕭山縣有關部門出具了證明,醫院減免了600元。
因為年代久遠,孫大伯提及這樁往事時,許多細節已經模糊,但多年來,他一直記著當年的醫護。
不知道當年的院長是否因此受到批判?醫生有沒有因此吃苦頭?減免的錢是不是院長和醫生幫忙出的?每每想到這裡,老人就睡不著覺。
父母年事已高 孫女士想幫他們完成心願
孫女士感慨,當年因為醫院沒有放棄,救活了媽媽,才有了後面的三姐弟,組成了如今幸福的大家庭。
家裡最小的弟弟因為父母的這段經歷從小立志學醫,現在已經是杭州一家公立醫院的骨科主任,一心治病救人。
「我小時候,爸媽一直說要謝謝省婦保醫生的救命之恩。」孫女士說,這些年來,父母一直記掛著當年的救命恩情和欠費的事。
最近疫情緩解,家人們聚在一起,父母又說起這件事,孫女士了解清楚前因後果後,便決定尋找當年的救命恩人,替父母還上這筆醫療費,了卻老人的一樁心願。
△ 戚阿姨當年的住院卡
「我在銀行工作,知道欠款很難核銷,醫生一定承擔了很大的責任。」孫女士說,「這種情況下能夠先救人,完全是出於天使一般的愛心。」
老人拿出2萬元「補」上這筆醫療費
醫院婉拒後決定
在當年院長雕像前種下愛心樹
時光倏忽,56年後的今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錢袋子」逐漸鼓起來,日子也越過越好。不僅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還逐步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當年的750元錢又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原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研究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應宜遜說,「20世紀60年代,買一輛26寸的鳳凰牌自行車大約需要160多元。參照大米的價格漲幅來看,現在的價格是當年的20多倍,那麼根據通脹率來算,750元錢在如今大約值2萬元左右。」
孫女士希望,將這750元折算成現在的2萬元替父母還上,但浙大婦院經過慎重考量後婉拒了。
當年最有可能拍板救治戚女士的老院長劉天香,如今也已仙逝,她的雕像矗立在醫院的小廣場上,注視和守護著今天的浙大婦院。
這兩天,浙大婦院經過討論後有了一個想法:與老人一家共同種下一顆愛心樹,紀念這段跨時代的醫患情緣。
【來源:杭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