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天可汗」李世民因長期吞服丹藥,在51歲那年結束了熾熱燦爛的一生。草廬中的孫思邈得知這個消息後,神情沒有太多波動,只是碎碎念叨:「秦皇漢武,莫不如是」!從第一次見面起,他就預料到了這一切的發生。
二十年前,孫思邈已經70多歲了,是編撰了《千金要方》的神醫。而李世民是「玄武門之變」後,剛剛登基的新皇。初次見面,李世民就對鶴髮童顏的孫思邈說:「得道之人真是仙姿卓絕,今日得見先生,才知世間真有廣成子這般人物啊」!
孫思邈為李世民診斷後,拒絕了官爵的賞賜,背著藥簍離開了繁華的長安。他治不了李世民的病:他沒有病,他找的不是治病之人;他求的也不是道,而是長生之法……
「老爺爺~老爺爺,人家肚子痛」!4歲孩童稚嫩的嗓音,將九十高齡的孫思邈,從遙遠的記憶中拉了回來。
「好,爺爺這就給小娃子看病」。那雙乾癟的手,熟練地翻起了孩子的眼皮,而後按著孩童肚子的各個穴位。「娃子,這裡痛嗎?那這裡感覺怎麼樣」?這蒼老卻又清亮的嗓音,是鄉親們最大的福音。
孫神醫來到這個鎮子時,就是鶴髮童顏。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依舊耳聰目明,每天給上百個鄉親們問診。就衝孫老爺子這身板,鄉親們就信得過他。
孫思邈行醫「不講規矩」:他一不要錢;二不要物;還說不能用活物救人命。他說:「不管貧窮富貴,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只要是病人,他都會醫治。因為他既是個醫師,也是個病人」。
他醫治重病之人時,常常安慰說:「我從小就患有麻風,家裡為了給我治病,所有錢都拿去買了藥湯。看著家裡一點點敗落,我就鑽研起了醫書,自己採藥給自己治病,久病而成醫。你看我老頭子,從小得麻風重症,不也活到一把年紀嗎」?
孫思邈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不要金銀財物。鄉裡人都知道孫神醫的規矩:看完了病,有錢的扔幾個銅板,讓老先生和徒弟吃飯。沒錢的身體好了,就去山上採上一大婁草藥,給孫神醫送過去。誰要是採得少了,那是要被鄰居戳脊梁骨的。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千金要方》
孫思邈不僅有醫德,還積極傳播醫術。他認為醫術就是救人的,傳承一個救人的方子,遠比千兩黃金更重要,所以他耗盡畢生精力編撰了《千金要方》。
不是沒有人找他做官,孫思邈7歲時,一天就能背誦1000字的文言文。隋文帝之獨孤皇后老爹,西魏大臣獨孤信,毫不吝嗇地稱讚他為「聖童」。
可是這個遠近聞名的「聖童」,卻也是一個資深的麻風病患者。那時刻伴隨著自己的病痛,讓年幼的孫思邈體察到了生民之苦。這個聰明的「聖童」,沒有選擇做官,而是選擇成為了一位醫師。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個「士農工商」的時代,醫師是不受尊重的。但多年的病痛,讓孫思邈體會到了病人的苦難,他放棄了一切功名利祿,自發成為了一位濟世救民的醫者。
隋文帝楊堅掌權後,對嶽父獨孤信稱讚的「聖童」非常敬重,讓他做國子博士。只要孫思邈點一點頭,他就能領到豐厚的俸祿,過上安逸的生活,獲得崇高的地位。
但高官利祿當前,孫思邈只是緊了緊肩上的藥婁,而後搖了搖頭,一頭扎到了太白山中。他在太白山中攀爬崇山峻岭;一株株分辨草藥;無償醫治那山間民眾。一堆篝火,一隻山民贈予的野兔,孫思邈苦在其身,樂在其心。
他一邊分辨草藥;一邊醫治病人;一邊研究《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入太白山時,楊堅尚未建立隋朝,孫思邈出山時,李世民已成唐皇。如此數十年奔波,我國歷史上最珍貴的醫學典籍之《千金要方》才得以完成。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自幼飽受病痛折磨的孫思邈,不僅為兒童、婦女專門設立醫科,還堅持不用活物救人。用一個生命的消逝,去救另一個生命,這是「藥王」孫思邈不願看到的。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品嘗一株株草藥,替換一種種活物,這就是醫者父母心一般的大愛。
他在用他的愛,守護著每一條生命。他要救人,不管這個人多麼貧窮;他要挽救生命,不論這個生命多麼弱小。常伴己身的病痛,讓他珍視著生命的可貴,耗盡一生心血解救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
有一次,孫思邈外出時,發現送葬隊伍的棺木在滴血。問後得知,棺木中是一個難產而死的婦人。他彎下了身子,趴在地上的血滴邊,又是聞又是看。認為婦人尚未死亡的他,說服家人打開了棺木。找準穴位後,銀針一刺,婦人身軀擺動而後甦醒,一名男嬰順利生產了。
孫思邈對救人之執著,就是到了如此忘我的地步。路上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死者,他都要仔細查探血滴。而後承受著死者家屬的怒火,請求進行最後的救治。一針救下兩人命,孫思邈堅持的是對生命的最後挽救,更是一個「藥王」應有的擔當。
晚年的孫思邈,隱居在五臺山,治病救人的同時,仍在編寫救人的醫書。一百多歲的他,治過的人有「初唐四傑」盧照鄰;也有長安城的王子皇孫;更有無數窮苦的百姓。不論何人,只要有病,不論貧富貴賤,他都盡心醫治。
對他來說世上只有兩種人:有病需醫之人,無病不需醫之人。地位高下、財富多寡、名望輕重都不重要。他是「藥王」,更是一個醫師,他要救人,他救所有病人。
呵護生命的「藥王」孫思邈,最終也得到了「生命女神」的眷顧。682年,一代「藥王」孫思邈,141歲於五臺山壽終正寢。他最後的心願是——不要宰殺牲畜為我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