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雅灰鄉上從村村民楊秀華:寧做「情郎」不做「守郎」

2021-01-20 丹寨融媒

楊秀華在基地種吊瓜

「秀華,你又去坡上看你『媳婦』了?」「秀華,你『媳婦』又不會跑,你有必要天天去看嗎?」面對大夥這樣說我,我總是笑笑不說話。

我叫楊秀華,曾是丹寨縣雅灰鄉上從村二組的貧困戶。每當我走在田埂上碰到街坊鄰居,總是被大家拿來各種打趣。我的媳婦還在家呢,他們說的「媳婦」是指我種的吊瓜。

上從村是雅灰鄉最偏遠的一個村子,地勢較高,田地都是依山而起,坡度較大,種田很不方便,一直以來都是靠傳統農業提高收入,無論怎麼努力也僅僅能夠維持溫飽。

直到2017年,村裡合作社、村兩委組織大家種植吊瓜,還開會說了吊瓜產業口碑好、產量大、效益高,而且有浙丹公司來給我們培訓,手把手教我們種吊瓜。而且收成的時候,浙丹公司直接到我們村裡來拉貨,稱重後當場付款,就免去了我們找銷路和長途運輸的煩惱。

我通過找朋友詢問,了解具體情況,也自己跑到隔壁的排調鎮排結村去看他們種植吊瓜的情況。沒想到這小小的吊瓜,它渾身上下都是寶,吊瓜籽可以加工成休閒食品,吊瓜的根、果實、瓜皮等也是重要的中藥材。

情況了解後,我很看好這個產業,也相信村兩委。我有4畝半的地,拿了2畝來種吊瓜,每次培訓的時候我都很認真聽。因為公司會免費給我們發放吊瓜苗,種植前,我們只要注意增加田土養分和水分,按照要求控制好種植密度,挖好定植穴,並對田土進行消毒、施肥、搭架子就可以了。

種上吊瓜後,我幾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培土、施肥、澆水、除草、剪枝、綁線,我都做。遇上吹大風、下大雨,擔心吊瓜會不會傷水、瓜架會不會傾倒;烈日炎炎的時候,又擔心吊瓜會不會缺水。因為每天往返在吊瓜地裡,所以才被村民戲稱我是吊瓜的「情郎」,每天都要去看「媳婦」。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在秋天收穫的季節裡,我看著連片的架子上爬滿了藤蔓,藤蔓下密密麻麻掛著一個個或碧綠或金黃的瓜蔞,我心裡很高興笑得像個孩子。

更驚喜的是,當公司來稱量吊瓜籽的時候,我的收成達到了畝產700斤,在我們村拿了個第一,我也獲得了近4萬元的收入,成功脫貧。

種植吊瓜3年,我對脫貧後的小康生活更有信心了。現在,我把全部的土地都拿來種吊瓜,我還會把吊瓜繼續種下去,讓這個產業成為我的致富法寶。

■雅灰鄉黨政辦李晨整理

- END -

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總編 | 黃曉海

主編 | 陳玉佳

編審 | 張 燕

編輯 | 楊惠子

雲上丹寨 非遺之鄉 康養福地

相關焦點

  • 山海協作 共戰貧困——記中國獅子聯會浙江江南服務隊到丹寨縣雅灰...
    近日,秋色正好,瓜果正香,卻逢陰雨綿綿,但微微冷風吹不滅中國獅子聯會浙江江南服務隊愛心人士們的暖暖熱情。在丹寨縣委常委、副縣長徐建剛的牽線搭橋下,在丹寨縣教科局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他們跋山涉水,如期而至,帶著滿滿的愛,來到了雲上雅灰,給雅灰小學全體師生帶來了愛心,送來了溫暖!
  • 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潘華風:脫貧攻堅助我走上幸福路
    潘華風一家在移民社區新家吃飯我叫潘華風,是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村民,現在我家已經搬遷到了金泉街道居住,生活條件還算可以,吃住方面不用再愁,不用像以前一樣東奔西跑到處掙錢。現在我和我愛人都在這邊工作,一家人在一起,健健康康、安安穩穩的生活,我覺得很幸福。
  • ...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脫貧 實現無憾人生|丹寨縣南皋鄉太平村莫小富
    我叫莫小富,是黔東南丹寨縣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我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明年,我打算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帶著大家在我們村建設一個大規模家禽養殖場,讓我們的後代依靠養殖技術過上好生活。莫小富正在撿雞蛋今年村裡又發展了120畝吊瓜套種板藍根基地,以「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村裡邀請我作為帶頭人,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我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帶領大家致富也一直是我所想做的事。現在村裡的80戶村民跟著一起幹,越幹越有勁兒。
  • ...故事」丹寨縣南皋鄉南皋村第一書記舒易文:「南皋」不「難搞」
    南皋村第一書記舒易文發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藍莓基地務工2016年8月22日,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單位領導叫我到他辦公室談話,說單位有意向安排我去南皋村駐村任第一書記,我沒意見。第二天就背上行李趕車前往南皋村。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寧為貧困而不思進取|丹寨縣...
    我叫楊興橋,是城江村革老寨村民。回想小時生活,貧窮景象歷歷在目。家裡耕地少,父母耕種田土打零工維持生計,生活十分艱難。但是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寧願貧困而不思進取。公司老總看在眼裡喜上心頭,不久便從普通員工崗位調整到技術員崗位,又從技術員升為工程師和業務主管,待遇也優厚起來,每月都能寄錢回家供父母生活和弟弟讀書。楊興橋的愛人陶春梅正在撿拾鴨蛋2012年,我和妻子決定回鄉創業養殖土雞,將10多萬元積蓄全部用於搭棚建舍,購置了3000羽雞苗,在山上辦起了雞禽養殖場。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瑤:傾心幫扶傳真愛...
    彭瑤(中)到南皋鄉清江村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會我叫彭瑤,是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南皋鄉脫貧攻堅「一聯四包」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負責聯繫南皋鄉,定點聯繫清江、石橋、太平3個貧困村,同時也是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幹部。
  • 政協第九屆丹寨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召開
    1月8日,政協第九屆丹寨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召開,丹寨縣政協主席李永勝主持會議並講話,縣政協副主席王登良、陳方豔、陳政蘭、李曉軍、駱虹、陸忠奎、康忠俊及縣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常委出席會議。會議強調,要緊緊圍繞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理論武裝,提高思想認識,團結協作,精心籌備,在提案質量、議政發言、工作報告、會議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籌備好縣政協九屆五次全會,充分展示政協履職成果。要聚焦丹寨縣「十四五」發展目標,繼續在提案撰寫、提案督辦等方面提質增效,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全縣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作出更大貢獻。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可在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 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少數民族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 尼勒克縣蘇布臺鄉博爾博松村做大做強香菇產業
    天山網訊(記者王理立 盧鍾攝影報導)11月11日,在尼勒克縣蘇布臺鄉博爾博松村香菇種植大棚示範基地,36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阿依木拉提·阿不都力正在今年新建的大棚裡採摘香菇,在示範基地幹了快兩年的他已經成了這裡的技術員。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改宿命,一碑一瓜拔窮根丨丹寨縣揚武鎮幹...
    幹改村哈密瓜產業基地2016年2月,省政府辦公廳派我到丹寨縣揚武鎮任扶貧工作隊隊長,負責定點包幹該鎮幹改村。我目睹了幹改村貧困的落後現狀,也親歷了一年出列、兩年大變、三年富裕的巨大變遷。潘照周(左)初到幹改村,我們馬不停蹄走村串寨,走訪發現不僅貧困面大,而且群眾思想觀念落後,內生動力不足。
  • 富裕縣王廣豐:自強不息脫貧致富的好村民
    今年49歲的王廣豐是黑龍江省富裕縣富路鎮大崗子村村民。17歲那年,他因觸電事故失去了雙臂。因為家庭貧困,他在醫院只住了17天就回到家裡。時間久了,看著父母忙裡忙外,還得伺候自己,心裡總是酸酸的。「當我觸電醒來的時候,雙臂沒了,我非常絕望。」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政協主席李永勝:一語點醒夢中人
    甲腳村距縣城僅8公裡,但村級無任何特色產業,村民種的都是傳統的水稻、玉米、紅薯,養的都是用於耕作或自養自食的牛、豬、雞、鴨。貧困人口綜合發生率高達25.7%,全村563戶2780人中就有170戶715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駐村幫扶的「住校生」丨丹寨縣揚武鎮原爭光...
    我叫劉輝,曾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爭光村的第一書記。三年前,曾經多次深入爭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那時我還沒有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村裡的一切我已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不禁萌生了駐村扶貧思想。在村裡幫助群眾做事2017年12月入駐後,我深深的認識到,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首先要真蹲實駐,弄清底數,要做駐村幫扶工作的「住校生」,不當形同虛設的「走讀生」。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入村後走訪了各組各戶,走訪本村寨老和老黨員、老村幹,了解本村村情,了解本村如何發展等,白天不碰上農戶的,晚上進行「補課」,為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打下基礎。
  • 清鎮市駱家橋村:產業鏈上建支部 產業興旺村民富
    當地村民在蔬菜基地覆蓋地膜。清鎮市駱家橋蔬菜基地建設以來,紅楓湖鎮駱家橋村羊昌組村民王顯忠很積極,帶動大家流轉土地,是支持基地建設的積極分子。然而就在前幾天,王顯忠帶了同組的一群村民來向村幹部「告狀」:「基地管理人員懂技術,但安排用工不合理、不公平。」
  • 山西做紅燈籠的專業村 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致富有高招
    筆者相隨攝影朋友去聞名全國的紅燈籠村轉轉,看看這裡紅紅火火加工燈籠的場面,感受一下迎接新年的氣氛。稷山縣楊趙村是一個傳統的製作紅燈籠的村子,村子裡有幾十戶人家是製作紅燈籠的作坊,村民從事做紅燈籠的總有幾百人,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雖然這幾天天氣很冷,但是村子裡仍然能看到熱鬧的場景,村裡到處都有一堆堆、圍坐在一起扎燈籠架子的老人,或坐或站,忙碌著。
  • 黨員做擔保 海南萬寧福堂村成了「信用村」
    萬寧市龍滾鎮福堂村黨支部有著一個特殊的職能,他們和市農行聯手,成立農戶信用評定小組,建立農戶信用檔案,每位黨員至少為5位村民辦理了貸款。有了資金的群眾有的發展養殖,有的從事種植,走上了多條致富之路。  昔日革命老區今天優秀基層黨組織  解放前,福塘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為瓊崖縱隊藏糧並及時運糧至六連嶺革命根據地,被稱為瓊崖縱隊的後勤保障隊。
  • 「寧要青山,不要礦山」——「竹海桃花」成山村「聚寶盆」
    新華社福州3月18日電題:「寧要青山,不要礦山」——「竹海桃花」成山村「聚寶盆」新華社記者林超3月的福建省永安市上坪鄉龍共村,萬畝竹海隨風起伏,千畝桃花怒放其中。「竹海桃花」,高峰時吸引近千名遊客遊玩觀賞,每年給當地村民帶來上百萬元收入。
  • 新疆輪臺縣:新年心願卡 村民的「夢想採集器」
    村民、工作隊隊員、村「兩委」幹部拿著心願卡合影。胥會龍 攝 多斯麥提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精心製作了心願卡分發給前來辦事的村民們,讓村民寫上自己新一年的願望,還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 「在2021年希望自己圈裡面的牛羊多生點牛崽、羊崽。」三組村民阿不來提·麥麥提笑著寫下了自己的心願。今年阿不來提家牛羊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幹部的養殖指導,牛羊不僅數量上增加了,牲畜的體質和發育情況也有較大進步。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我通過遍訪,認真了解調查村情民意,實地查看了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與民共商致富路子。我立足全村實際,與村支兩委一道提出了加快道路建設、發展經果林種植、豬牛養殖等產業優勢的致富「快速通道」,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和發展規劃,為整村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我認為要把想幹事、能幹事的黨員代表推上第一線。
  • 博羅縣湖鎮鎮坪山村以鄉村越野為商機謀發展富村民
    資深車友「威遠明」說:「村裡環境差,而且沒有什麼配套,大家自然就不留下來了。」「別的村人氣旺,土特產都銷得好。我們村的東西也不差呀,為什麼車友買得少?」陳少明不禁疑惑起來。「村裡環境髒亂差,有的車友顧忌衛生問題。」車友的話戳中了他的心。找到癥結所在,村裡便對症下藥,逐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