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在基地種吊瓜
「秀華,你又去坡上看你『媳婦』了?」「秀華,你『媳婦』又不會跑,你有必要天天去看嗎?」面對大夥這樣說我,我總是笑笑不說話。
我叫楊秀華,曾是丹寨縣雅灰鄉上從村二組的貧困戶。每當我走在田埂上碰到街坊鄰居,總是被大家拿來各種打趣。我的媳婦還在家呢,他們說的「媳婦」是指我種的吊瓜。
上從村是雅灰鄉最偏遠的一個村子,地勢較高,田地都是依山而起,坡度較大,種田很不方便,一直以來都是靠傳統農業提高收入,無論怎麼努力也僅僅能夠維持溫飽。
直到2017年,村裡合作社、村兩委組織大家種植吊瓜,還開會說了吊瓜產業口碑好、產量大、效益高,而且有浙丹公司來給我們培訓,手把手教我們種吊瓜。而且收成的時候,浙丹公司直接到我們村裡來拉貨,稱重後當場付款,就免去了我們找銷路和長途運輸的煩惱。
我通過找朋友詢問,了解具體情況,也自己跑到隔壁的排調鎮排結村去看他們種植吊瓜的情況。沒想到這小小的吊瓜,它渾身上下都是寶,吊瓜籽可以加工成休閒食品,吊瓜的根、果實、瓜皮等也是重要的中藥材。
情況了解後,我很看好這個產業,也相信村兩委。我有4畝半的地,拿了2畝來種吊瓜,每次培訓的時候我都很認真聽。因為公司會免費給我們發放吊瓜苗,種植前,我們只要注意增加田土養分和水分,按照要求控制好種植密度,挖好定植穴,並對田土進行消毒、施肥、搭架子就可以了。
種上吊瓜後,我幾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培土、施肥、澆水、除草、剪枝、綁線,我都做。遇上吹大風、下大雨,擔心吊瓜會不會傷水、瓜架會不會傾倒;烈日炎炎的時候,又擔心吊瓜會不會缺水。因為每天往返在吊瓜地裡,所以才被村民戲稱我是吊瓜的「情郎」,每天都要去看「媳婦」。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在秋天收穫的季節裡,我看著連片的架子上爬滿了藤蔓,藤蔓下密密麻麻掛著一個個或碧綠或金黃的瓜蔞,我心裡很高興笑得像個孩子。
更驚喜的是,當公司來稱量吊瓜籽的時候,我的收成達到了畝產700斤,在我們村拿了個第一,我也獲得了近4萬元的收入,成功脫貧。
種植吊瓜3年,我對脫貧後的小康生活更有信心了。現在,我把全部的土地都拿來種吊瓜,我還會把吊瓜繼續種下去,讓這個產業成為我的致富法寶。
■雅灰鄉黨政辦李晨整理
- END -
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總編 | 黃曉海
主編 | 陳玉佳
編審 | 張 燕
編輯 | 楊惠子
雲上丹寨 非遺之鄉 康養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