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主席李永勝(右二)深入貧困村遍訪貧困戶
我叫李永勝,現任丹寨縣政協主席,同時兼任興仁鎮脫貧攻堅「一聯四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興仁戰區脫貧指揮部指揮長,負責聯繫興仁鎮甲腳村(含城望村),同時也是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幹部。
甲腳村距縣城僅8公裡,但村級無任何特色產業,村民種的都是傳統的水稻、玉米、紅薯,養的都是用於耕作或自養自食的牛、豬、雞、鴨。貧困人口綜合發生率高達25.7%,全村563戶2780人中就有170戶715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近年來,我始終把抓好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把幫扶聯繫村發展和協助幫扶戶致富增收作為首要任務,每月不少於5天下沉到甲腳村指導工作,跟村裡的幹部群眾溝通交流,尋找脫貧致富門路。
2013年春季,在對甲腳村貧困戶的一次走訪中初識了從福建務工有事返家沒幾天的潘朝勇。言談中得知潘朝勇在福建進廠工作待遇還不錯,每月工資可達到7000元,但再高的工資也無法阻隔他對家中妻兒和年邁父母的牽掛與思念,平時沒事時總在想能否回家創業?
既然他懷揣夢想,在向其了解家庭情況後,我建議他能否利用自家的荒山林地發展葡萄產業呢?當時的水晶套袋葡萄市場價每斤為2元,批發價1.5元,而每畝地可種植70株,單株產量3000斤左右,這樣每畝地每年產值可達4500—5000元,僅此項每年的收入至少可達20多萬元,何不返鄉創業更值!
潘朝勇聽取了我的建議,他說「有你的指點和幫助,我還怕什麼?」於是,他決然地捲起了回鄉的鋪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回到家後,他立馬就開幹起來。從那以後,我也常常下去了解和指導,並幫他在銀行獲得10萬元貼息貸款,加上其多年打工積蓄和向親朋好友借款湊足的15萬元,總投資25萬元、規模為60畝的葡萄園當年就完成了栽種。
潘朝勇所種的葡萄園從2016年開始產生效益至今,現正值旺長期,如預期一樣每年產值都在20萬元以上,除去人工撫育和肥料成本,每年利潤達到12萬元左右;同時還穩定用工10人(貧困戶),時長6個月。除此之外,他還在葡萄園下發展林下養雞200隻,在旁邊的一個3000多立方米的山塘裡進行水產養殖鯉魚和草魚。
隨著產業的穩定發展,潘朝勇已不再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現狀,他想通過自己的一臂之力,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以早日實現脫貧摘帽。於是,他將此想法告訴了我。
機會還真的來了,隨著脫貧攻堅「五個一批」政策的實施。看到潘朝勇是個有抱負、有理想、能幹事的人,我建議村兩委和村級合作社把抓產業的任務交給了他。
縣政協主席李永勝(右二)到甲腳村精品水果基地指導產業發展
脫貧攻堅關鍵是抓好產業發展。我在動員村民將1600餘畝土地流轉給茅臺生態公司用於缽栽藍莓33000缽的同時,先後從單位派出脫貧攻堅隊一支11人、幫扶幹部29人,參與到村級脫貧攻堅工作。自2018年以來,在潘朝勇及村兩委的努力下,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和東西部協作項目,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黃精400畝、百部50畝、吊瓜280畝、套種板藍根310畝。這些產業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地652名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全村170戶貧困戶中就有120戶參與了基地就業,另外還有80戶的非貧困戶也參與了基地就業。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8000多元,有效實現了多渠道獲得增收的目標。
與此同時,村裡的7條進寨主幹道全部實施了水泥硬化,有4條安裝上了路燈;全村實施危房改造168戶、保障性住房240戶。現在走進村裡,道路通暢了,產業壯大了,房屋亮麗了;穩定脫貧的幫扶戶已打開了笑臉,創業致富的農戶笑得更歡了。看到幫扶對象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都緣於精準扶貧政策到戶到人的實施,緣於幫扶幹部真情的付出。
真想不到,我的一句話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通過一個人的創業,帶動了全村產業發展;憑藉一個主導產業,促進了群眾的增收。
來源:丹寨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