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政協主席李永勝:一語點醒夢中人

2021-01-17 天眼新聞

縣政協主席李永勝(右二)深入貧困村遍訪貧困戶

我叫李永勝,現任丹寨縣政協主席,同時兼任興仁鎮脫貧攻堅「一聯四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興仁戰區脫貧指揮部指揮長,負責聯繫興仁鎮甲腳村(含城望村),同時也是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幹部。

甲腳村距縣城僅8公裡,但村級無任何特色產業,村民種的都是傳統的水稻、玉米、紅薯,養的都是用於耕作或自養自食的牛、豬、雞、鴨。貧困人口綜合發生率高達25.7%,全村563戶2780人中就有170戶715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近年來,我始終把抓好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把幫扶聯繫村發展和協助幫扶戶致富增收作為首要任務,每月不少於5天下沉到甲腳村指導工作,跟村裡的幹部群眾溝通交流,尋找脫貧致富門路。

2013年春季,在對甲腳村貧困戶的一次走訪中初識了從福建務工有事返家沒幾天的潘朝勇。言談中得知潘朝勇在福建進廠工作待遇還不錯,每月工資可達到7000元,但再高的工資也無法阻隔他對家中妻兒和年邁父母的牽掛與思念,平時沒事時總在想能否回家創業?

既然他懷揣夢想,在向其了解家庭情況後,我建議他能否利用自家的荒山林地發展葡萄產業呢?當時的水晶套袋葡萄市場價每斤為2元,批發價1.5元,而每畝地可種植70株,單株產量3000斤左右,這樣每畝地每年產值可達4500—5000元,僅此項每年的收入至少可達20多萬元,何不返鄉創業更值!

潘朝勇聽取了我的建議,他說「有你的指點和幫助,我還怕什麼?」於是,他決然地捲起了回鄉的鋪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回到家後,他立馬就開幹起來。從那以後,我也常常下去了解和指導,並幫他在銀行獲得10萬元貼息貸款,加上其多年打工積蓄和向親朋好友借款湊足的15萬元,總投資25萬元、規模為60畝的葡萄園當年就完成了栽種。

潘朝勇所種的葡萄園從2016年開始產生效益至今,現正值旺長期,如預期一樣每年產值都在20萬元以上,除去人工撫育和肥料成本,每年利潤達到12萬元左右;同時還穩定用工10人(貧困戶),時長6個月。除此之外,他還在葡萄園下發展林下養雞200隻,在旁邊的一個3000多立方米的山塘裡進行水產養殖鯉魚和草魚。

隨著產業的穩定發展,潘朝勇已不再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現狀,他想通過自己的一臂之力,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以早日實現脫貧摘帽。於是,他將此想法告訴了我。

機會還真的來了,隨著脫貧攻堅「五個一批」政策的實施。看到潘朝勇是個有抱負、有理想、能幹事的人,我建議村兩委和村級合作社把抓產業的任務交給了他。

縣政協主席李永勝(右二)到甲腳村精品水果基地指導產業發展

脫貧攻堅關鍵是抓好產業發展。我在動員村民將1600餘畝土地流轉給茅臺生態公司用於缽栽藍莓33000缽的同時,先後從單位派出脫貧攻堅隊一支11人、幫扶幹部29人,參與到村級脫貧攻堅工作。自2018年以來,在潘朝勇及村兩委的努力下,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和東西部協作項目,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黃精400畝、百部50畝、吊瓜280畝、套種板藍根310畝。這些產業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地652名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全村170戶貧困戶中就有120戶參與了基地就業,另外還有80戶的非貧困戶也參與了基地就業。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8000多元,有效實現了多渠道獲得增收的目標。

與此同時,村裡的7條進寨主幹道全部實施了水泥硬化,有4條安裝上了路燈;全村實施危房改造168戶、保障性住房240戶。現在走進村裡,道路通暢了,產業壯大了,房屋亮麗了;穩定脫貧的幫扶戶已打開了笑臉,創業致富的農戶笑得更歡了。看到幫扶對象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都緣於精準扶貧政策到戶到人的實施,緣於幫扶幹部真情的付出。

真想不到,我的一句話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通過一個人的創業,帶動了全村產業發展;憑藉一個主導產業,促進了群眾的增收。

來源: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政協第九屆丹寨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召開
    1月8日,政協第九屆丹寨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召開,丹寨縣政協主席李永勝主持會議並講話,縣政協副主席王登良、陳方豔、陳政蘭、李曉軍、駱虹、陸忠奎、康忠俊及縣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常委出席會議。要聚焦丹寨縣「十四五」發展目標,繼續在提案撰寫、提案督辦等方面提質增效,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全縣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作出更大貢獻。要充分發揮政協聯繫面廣、智力集中、渠道通暢的優勢,認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推進「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合力。會議聽取縣政協各專委工作情況匯報,審議並通過了政協第九屆丹寨縣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有關事項。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瑤:傾心幫扶傳真愛...
    彭瑤(中)到南皋鄉清江村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會我叫彭瑤,是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南皋鄉脫貧攻堅「一聯四包」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負責聯繫南皋鄉,定點聯繫清江、石橋、太平3個貧困村,同時也是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幹部。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改宿命,一碑一瓜拔窮根丨丹寨縣揚武鎮幹...
    白天,田間地頭多了一群衣著與當地人不同的人,那是工作隊員與群眾在一起幹活;夜幕降臨,一束束手電筒光在閃亮,狗叫聲不斷,那是工作隊員在走村串寨;深夜了,村活動室的燈一直亮著,一群人聚在一起說著什麼,那是工作隊與村幹部在商量脫貧工作……這是我初到幹改村的情景。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駐村幫扶的「住校生」丨丹寨縣揚武鎮原爭光...
    我叫劉輝,曾是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爭光村的第一書記。三年前,曾經多次深入爭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那時我還沒有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村裡的一切我已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不禁萌生了駐村扶貧思想。在村裡幫助群眾做事2017年12月入駐後,我深深的認識到,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首先要真蹲實駐,弄清底數,要做駐村幫扶工作的「住校生」,不當形同虛設的「走讀生」。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入村後走訪了各組各戶,走訪本村寨老和老黨員、老村幹,了解本村村情,了解本村如何發展等,白天不碰上農戶的,晚上進行「補課」,為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打下基礎。
  • ...故事」丹寨縣南皋鄉南皋村第一書記舒易文:「南皋」不「難搞」
    南皋村第一書記舒易文發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藍莓基地務工2016年8月22日,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單位領導叫我到他辦公室談話,說單位有意向安排我去南皋村駐村任第一書記,我沒意見。第二天就背上行李趕車前往南皋村。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為了儘快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我建立了一本「扶貧日記」,將自己負責的群眾一一登記在冊。這本日記幫我迅速拉近了和群眾的距離,更好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盡心、用情、盡力做好扶貧工作|都勻市平浪...
    我是張光明,是來自都勻市政協辦公室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作為普通的結對幫扶幹部,在這幾年間,經歷了不少酸甜苦辣,在扶貧路上的艱難只有自己明白,在此期間見證了包括我所幫扶的貧困戶在內的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到村後,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一起深入村組走訪調研,我才真正了解到旗山村高山峻岭、地形複雜,田地稀少,產出有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富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脫貧路徑找到了,真正操作起來十分不易。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量大,566戶2218人,每一家都需要反覆上門溝通、做工作。不過任務雖然艱難,我還是堅持和村幹部們一起,走訪了所有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蔡小碑是陸坪村最後未脫貧的28戶64人中的一個,我第一次拿到蔡小碑資料時,心裡一咯噔,40來歲,沒有結婚,政府沒給危房改造款之前,連房子都建不起,我大腦已經浮現了一個整天躺著曬太陽,什麼也不做的懶漢形象。但我還是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再高的山也得登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冉明珠(左一)到群眾家裡走訪交通落後一直是制約耳期村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火燒坡組和金竹凼組。「火燒坡組馬駝都過不了,全靠人背。」耳期村常務幹部盈富金常說。為幫助耳期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決定首先改善辦公環境,提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脫貧攻堅酣戰之際,上級要求各單位三分之一人員下沉駐村參與此項工作。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
  •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17年澤州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進駐西土河村扶貧攻堅以來,西土河村每年都在發生明顯變化。圖為晉南、晉沁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西土河村關帝廟)傾情貧困戶西土河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22人。駐村工作隊為了不影響西土河村的村務工作,不打擾村民生活,自帶米麵、自購蔬菜,起灶做飯,常駐在村。
  • 凝練升華版一人一故事「時刻劇場 Moment Theatre」工作坊開啟報名
    但能留下的,都刻骨銘心。今天的故事,也將成為日後的久遠回憶,故事中最觸動人心的,亦是那弦動靈魂的一刻,而那「一刻」,將是千言萬語。「Moment Theatre 時刻劇場」,意念源自「Playback Theatre 一人一故事劇場」。
  • 我在等,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
    二十年前,李宗盛幫江蕙寫歌,歌詞中寫道「 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寥寥數語,說出了多少人「 我在等 」的心聲。當唱哭了別人的時候,李宗盛在演唱會現場,卻也數次哽咽地把這首自己寫的歌唱完。
  • 「我的扶貧故事」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脫貧路上|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駐...
    我叫楊亞男,2018年2月被派駐到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包村,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排頭兵,也開始了接近三年的扶貧故事。歸養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駐地西5公裡,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坡旁山谷,海撥370米。
  • 縣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1月27日開幕
    記者從1月12日召開的縣政協十四屆二十八次常委會議上獲悉,縣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將於1月27日召開。縣政協主席陳加義出席會議。 會議審議決定了縣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有關事項。會議決定,政協忠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2021年1月27日在忠州大劇院開幕,會期4天。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戶主石堂文2015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經鑑定為重度二級殘疾;其兒子石錦嶽天生智力缺陷並伴有全身肌肉萎縮,為重度一級殘疾;女兒石錦蓉剛上幼兒園;全家所有重擔都落在妻子龍光必身上,既要為家庭開支操勞,又要照顧二殘一小,十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