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梓越,是黑石頭鎮黨政辦一名工作人員。
蔡小碑是我結對幫扶的貧困戶,他家所在的陸坪村是黑石頭鎮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蔡小碑是陸坪村最後未脫貧的28戶64人中的一個,我第一次拿到蔡小碑資料時,心裡一咯噔,40來歲,沒有結婚,政府沒給危房改造款之前,連房子都建不起,我大腦已經浮現了一個整天躺著曬太陽,什麼也不做的懶漢形象。但我還是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再高的山也得登上去。
今年年初第一次到蔡小碑家時,他正忙著建新房子,人很靦腆,但也精神,沒有長久「等靠要」的懶散和戾氣,顛覆了我之前對他的想像。 看到我的到來,他笑了一下,算是打招呼。那天,我們蹲在他家門口說了很久的話。從蔡小碑口中,我了解了一些他過去的情況: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不認識幾個字,常年在家務農,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家裡一直住的是土牆房,夏天雨滴總是沿著舊電線跑;冬天屋子冷得像冰窖,寒風往骨頭縫裡鑽。貧困就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寬敞的水泥路修進了陸坪村;修水池,埋水管,譁啦啦的水流到家門口;藉助政府補貼,建不起房子的貧困戶也能建新房子;生病的人看得起病;再也沒有輟學的孩子。蔡小碑是這場戰役的直接受益人,政府為他爭取了建房補貼,他家修起了新房子,吃穿不愁,還為他提供了就業崗位,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
新房修好那天,蔡小碑站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前對我說:「我沒想到自己還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第二次見到蔡小碑時,他正忙著翻整家門前的幾畝土地。 看到我疑惑的眼神,蔡小碑說:「我想種幾畝辣椒,種包穀洋芋賣不上好價錢。」
「我幫你爭取一萬塊錢的產業扶貧資金,你自己添補一點買兩頭能繁母牛願意嗎?」我問他。 「願意!」我剛說完,蔡小碑就毫不猶豫答應了。
後來見蔡小碑,他已經搬進新房子,住了幾十年舊房子拆了,產業扶貧資金買的兩頭牛被他餵得忒壯。 我問他:「你生活中有沒有什麼困難啊?」 蔡小碑連忙說:「沒得沒得,好得很了,房子有,吃穿不愁,看病也不愁,當護林員每個月還有800元的收入,今年肯定脫貧。」
`
又一次去他家時他沒在家,我打電話問他在哪裡,他說在村裡幫人家打兩硬化的地平,我到施工現場去看他。 一群人熱熱鬧鬧幹得熱火朝天,蔡小碑看起來很高興。 「我現在在工地上做工,每天有100多塊錢的收入,還管早晚飯哩。」我還沒來得及開口問,蔡小碑就一五一十把情況給我說了。
從開始時帶著工作任務,走訪、籤字、拍照、講政策……到現在可以一起聊天,拉著家常談著生活未來的期許,蔡小碑見到我不再是當初靦腆話少的模樣,短短時間裡我們從陌生人變親人,我欣喜於這樣的變化,我想扶貧工作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我的付出得到他們的認同,這就足夠了。
劉梓越
編輯 ▏焦彩鳳 責編 ▏陳美群 編審 ▏趙 峰監 制:葉啟偉總監製:周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