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和風細雨潤心田 扶貧扶志摘窮帽丨鳳岡縣天橋鎮...

2021-01-15 天眼新聞

2014年,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參加脫貧攻堅工作,從此便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及時掌握脫貧攻堅相關政策,保證第一時間向貧困戶宣傳政策,並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性問題,同時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情誼。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開始接到幫扶責任人這一任務,實屬迷茫。幫扶什麼?怎麼幫扶?如何達到目的等等,這一切都一無所知。為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我積極深入到幫扶對象佘定貴家中調查研究。  就其生產、生活、經濟來源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徵求他對幫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詳細了解其貧困的原因和有關訴求。扶貧先扶志,我注重從思想上引導和教育,從精神上鼓勵和鞭策。結合該戶周邊環境和地理條件,建議和鼓勵他發展生態雞養殖,補貼平時家庭的生活開支。

入戶走訪

由於佘定貴妻子楊勝群常年體弱多病,三年時間就曾做過三次手術,且需常年服藥,已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收入完全靠兒子在外務工為主。對此,鎮林業站聘用佘定貴為村護林員一職,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  2016年,「特惠貸」政策在貧困戶中欣然掀起,我立即電話告知,並且親自到家為其做動員工作,最終答應籤訂協議,之後每年得以分紅資金4000元。針對家庭房屋破舊情況,2017年,為其爭取農村危房改造15000元補助,對房屋進行了維修改造,解決了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入戶走訪

2018年,脫貧攻堅一戶一業政策落地,我及時與其宣傳並進行動員。年底,佘定貴在幹活的過程中不慎摔倒,造成踝關節骨折,得知消息後,立即為其聯繫車輛,送往縣中醫院,進行治療,所幸的是黨的政策大大減輕了他的經濟壓力,全程治療過程自付費用僅僅花去300餘元。   和風細雨潤心田。扶貧的關鍵是扶志,最終實現村民通過自我解放,自我救贖,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主動走上富裕的陽光大道。直到2020年,經過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幫助及自身努力,佘定貴戶現年人均純收入已達13000餘元,真正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

【人物小傳】

饒仕軍,鳳岡縣天橋鎮石橋社區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洋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蔡小碑是陸坪村最後未脫貧的28戶64人中的一個,我第一次拿到蔡小碑資料時,心裡一咯噔,40來歲,沒有結婚,政府沒給危房改造款之前,連房子都建不起,我大腦已經浮現了一個整天躺著曬太陽,什麼也不做的懶漢形象。但我還是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再高的山也得登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盡心、用情、盡力做好扶貧工作|都勻市平浪...
    我是張光明,是來自都勻市政協辦公室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作為普通的結對幫扶幹部,在這幾年間,經歷了不少酸甜苦辣,在扶貧路上的艱難只有自己明白,在此期間見證了包括我所幫扶的貧困戶在內的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精準扶貧結碩果 汨汨清泉潤心田
    今年是「十三五」扶貧開發的開局之年,也是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張家口市圍繞「到2020年,穩步實現脫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 宿松九姑:文化扶貧開啟「智志雙扶」模式
    原標題:宿松九姑:文化扶貧開啟「智志雙扶」模式 九姑鄉位於宿松縣中部,下轄8個行政村,素有「松茲小腹地,人文大九姑」的美譽。近年來,在全縣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戰中,九姑鄉堅持發揮自身文化資源稟賦,做好做活文化扶貧文章,實施「智志雙扶」工程,幫困難群眾扶知識、扶技術、扶思想、扶信心,有效的激發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夯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讓群眾有處可去。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到村後,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一起深入村組走訪調研,我才真正了解到旗山村高山峻岭、地形複雜,田地稀少,產出有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富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脫貧路徑找到了,真正操作起來十分不易。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量大,566戶2218人,每一家都需要反覆上門溝通、做工作。不過任務雖然艱難,我還是堅持和村幹部們一起,走訪了所有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榜樣的力量丨張春雨:扶貧路上的「扶親節」
    楊學安說的「閨女」就是扶貧民警——魯山縣公安局辦公室副主任張春雨。2018年11月,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魯山縣公安局黨委經過廣泛走訪調研,決定實施開展機關黨員民警「一包一」結對幫扶貧困群眾,張春雨積極響應局黨委號召,和磙子營鄉古塘村特困供養五保戶楊學安結成了幫扶對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奮進「十三五」·儋州這五年——扶貧篇]砥礪攻堅摘窮帽 昂首闊步...
    「駐村扶貧工作第一步就是開展全面排查工作,確保貧困戶識別對象精準。」2019年時任中和鎮和平村委會駐村扶貧大隊副隊長唐時傑告訴記者,大排查採取分類拉網式排查、層層籤字確認、市領導帶頭入戶排查、把好程序關四個步驟進行。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
  • 彭棟清:扶貧路上過三關
    2018年底青石坡整村實現了脫貧,昔日靠天吃飯、土地貧瘠的青石坡村民摘下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在彭棟清看來,正是通過了扶貧路上的三道「關口」,才讓自己實現了質的飛躍,讓青石坡村實現了鳳凰涅槃。「精準扶貧,抓好黨建是關鍵。只有激發出脫貧『內生動力』,脫貧攻堅才指日可待。」彭棟清說。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心換真情 叩開群眾的心門丨錦屏縣啟蒙鎮甘...
    我叫楊玲,是錦屏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職工,2018年,我接到了扶貧任務,前往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做幫扶工作。對於縣外的我來說,啟蒙鎮甘塘村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懷著忐忑和茫然了坐上了單位的中巴車,一次一次繞著山路,越過不知多少山頭才到達了目的地。
  • 圖片故事|習近平抓扶貧: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最關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貧困人口脫貧。每到一個地方調研,我都要到貧困村和貧困戶了解情況,有時還專門到貧困縣調研。」在一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總書記對扶貧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如此記掛與惦念的背後,是他對百姓的深情摯愛,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民謀幸福的堅定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幫扶 讓群眾重燃生活信心丨鎮遠縣青溪鎮桃坡...
    我叫趙勝國,是中國工商銀行鎮遠支行的一名客服經理。2020年2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青溪鎮桃坡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見此狀況,我耐心地跟他解釋:「要保持家裡的環境衛生,才不會容易滋生細菌,影響到身體健康,自己住著也舒心。並且告訴他,我已經向行領申請了一些資金,為家裡增添一套沙發、茶几以及餐桌板凳。」說完我和他們一起作了一次大掃除。
  •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17年澤州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進駐西土河村扶貧攻堅以來,西土河村每年都在發生明顯變化。圖為晉南、晉沁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西土河村關帝廟)傾情貧困戶西土河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22人。駐村工作隊為了不影響西土河村的村務工作,不打擾村民生活,自帶米麵、自購蔬菜,起灶做飯,常駐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