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參加脫貧攻堅工作,從此便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及時掌握脫貧攻堅相關政策,保證第一時間向貧困戶宣傳政策,並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性問題,同時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情誼。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開始接到幫扶責任人這一任務,實屬迷茫。幫扶什麼?怎麼幫扶?如何達到目的等等,這一切都一無所知。為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我積極深入到幫扶對象佘定貴家中調查研究。 就其生產、生活、經濟來源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徵求他對幫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詳細了解其貧困的原因和有關訴求。扶貧先扶志,我注重從思想上引導和教育,從精神上鼓勵和鞭策。結合該戶周邊環境和地理條件,建議和鼓勵他發展生態雞養殖,補貼平時家庭的生活開支。
入戶走訪
由於佘定貴妻子楊勝群常年體弱多病,三年時間就曾做過三次手術,且需常年服藥,已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收入完全靠兒子在外務工為主。對此,鎮林業站聘用佘定貴為村護林員一職,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 2016年,「特惠貸」政策在貧困戶中欣然掀起,我立即電話告知,並且親自到家為其做動員工作,最終答應籤訂協議,之後每年得以分紅資金4000元。針對家庭房屋破舊情況,2017年,為其爭取農村危房改造15000元補助,對房屋進行了維修改造,解決了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入戶走訪
2018年,脫貧攻堅一戶一業政策落地,我及時與其宣傳並進行動員。年底,佘定貴在幹活的過程中不慎摔倒,造成踝關節骨折,得知消息後,立即為其聯繫車輛,送往縣中醫院,進行治療,所幸的是黨的政策大大減輕了他的經濟壓力,全程治療過程自付費用僅僅花去300餘元。 和風細雨潤心田。扶貧的關鍵是扶志,最終實現村民通過自我解放,自我救贖,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主動走上富裕的陽光大道。直到2020年,經過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幫助及自身努力,佘定貴戶現年人均純收入已達13000餘元,真正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
【人物小傳】
饒仕軍,鳳岡縣天橋鎮石橋社區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洋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