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21-01-09 天眼新聞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

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

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冉明珠(左一)到群眾家裡走訪

交通落後一直是制約耳期村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火燒坡組和金竹凼組。「火燒坡組馬駝都過不了,全靠人背。」耳期村常務幹部盈富金常說。

為幫助耳期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決定首先改善辦公環境,提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到村第三天,我藉助州衛生健康局包保聯繫耳期的機會,向州衛生健康局、市政協爭取經費,完成辦公區綠化工作,利用「五小工程」契機擴建村委活動室200平方米。

同時,我協調供電部門對龍井箐組投入資金20萬元,進行電網改造,受益群眾達40餘戶160餘人。

三年來,我帶領村「兩委」幹部實施危房改造49戶、人居環境微心願項目116戶、廁所提質改造630戶;實施通組路硬化11.82公裡、生產路硬化11.5公裡、串戶路硬化14.08公裡;庭院硬化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135盞;協調基礎設施專項經費11萬元,挖通組路2.3公裡,動員群眾籌資開挖生產路8公裡;自來水入戶均率達100%,全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冉明珠(左一)走訪群眾

群眾要增收,發展產業是關鍵。我組織村「兩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葡萄、鐵皮石斛、雙季糯玉米種植技術;主動與廣東省東莞市龍採勞務派遣有限公司等對接,聯繫勞務輸出事宜;全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連翹895畝、薏仁米600畝;採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發展優質葡萄種植200畝;先後發展雙季糯玉米200畝、冬桃種植160畝,試點林下養鵝1500隻。

同時,我們還指導成立了3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發展八月李、臍橙、椪柑、五星枇杷等精品水果種植1200畝,養牛30餘頭;邀請農技專家開展了6期農用技術培訓,受益群眾達300餘人,輸送出省務工人員900餘人。

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駐村工作,我把耳期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陪伴他們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我的家人。許多群眾都會保存我的電話號碼或添加微信,有事都會第一時間找我解決。

付出總會有回報,耳期在2017年實現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7月完成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2019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8月完成脫貧攻堅大普查。

目前,全村小產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發展形勢,改寫了耳期村規模化產業空白村的歷史,近五分之一的貧困家庭開上了小轎車(含小型貨車)村民們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人物小傳】

冉明珠,男,2017年9月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通訊員 羅國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生態搬遷搬出好日子丨興仁市真武山街道長耳營居...
    我叫羅翠,是興仁市真武山街道長耳營居委會支書,從1998年開始,我就在村裡任常務幹部了,到現在22年時間已經過去了。長時間基層工作,有苦有淚,有歡笑也有收穫,今天我來分享一個我們村36戶村民生態搬遷的故事。馬家金,家住在我們村法五組,提到他,很多村幹部都頭疼不已。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 群眾稱我貼心人丨興仁市下山鎮...
    我叫徐宗彥,是興仁市下山鎮大石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9月,我來到大石村,初來乍到,不熟悉村裡面的情況,就開始遍訪,一家一戶的去走。在大石村牛角山組走訪時,我發現村民易廷榮很不容易打交道,剛走進他家,他就用極不友好的態度對我們說:「你是哪個?來我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村民想留下我當「女婿」丨三都水族自治...
    我叫石昌力,2018年3月,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大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裡大家都很驚訝,村裡來了個這麼年輕的第一書記,大家剛開始很不看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這個第一書記很接地氣,沒有「官」架子,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不怕苦不怕累,以村為家,村民大事小事都熱心幫忙解決,深受群眾喜歡。還經常被群眾調侃「結婚了沒有啊?」「有沒有女朋友啊」,甚至有群眾還想給我介紹女朋,讓我當村裡的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臨終前為我豎起大拇指 丨七舍鎮糯泥村第一...
    我叫黃順飛,2019年4月15日,我正式到七舍鎮糯泥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第一次來到糯泥村委會,一棟兩層的小平房,旁邊挨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沒有食堂,沒有澡堂,用的電是茶葉合作社的,不能報銷,都是村幹部自己墊錢,老式廁所不通水電,我住的地方通電不通水,當時我就在想:全村還有多少地方不通水?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全村不通自來水的地方還有10個村民小組,他們吃的都是「望天水」,一到枯水季節,用水就成了大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我的駐村工作,要從2017年5月18日說起,就在當天,縣委選派我到百泉鎮旗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旗山村本身是由擺獨村、其山村、新力村三個深度貧困村合併而成的,全村總人口1124戶4278人,光貧困戶就有634戶2429人,貧困人口佔比56.7%。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全村總人口302戶1431人,其中布依族佔99%,全村共有六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0.69平方公裡,耕地3553.2畝。地貧土荒、交通閉塞、村民文化素質低、缺少發家致富良策,一直是困擾麼扒村脫貧發展的瓶頸。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施策暖人心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第一書記韋...
    駐村後,我認真對待每一個群眾,很快就從初來乍到無人識變成無人不識,有困難找第一書記,成為了秀峰村民的共識。   秀峰村翁標組是全村最偏遠,最貧窮的村組。距村委會8公裡,只有不到40戶人家,滿寨都是老木房,進寨2公裡的小道山險河急,一到下雨就難以出行。韋樹桐(右)入戶走訪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寨子裡條件稍好些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當客人,只做群眾的知心人丨威寧自治縣小海鎮卯...
    我叫王文明,是威寧自治縣委黨校一級科員,2019年6月被組織選派到小海鎮卯家社區參與幫扶工作。到村後,我迅速進入角色,入戶開展摸底調查,每走訪一戶就詳細記錄每一戶的具體情況,聽取困難群眾的心聲,記錄下他們存在的困難,主動詢問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經過一個月的走訪,我的筆記本就已經寫了厚厚的一沓,我詳實記錄了走訪農戶的情況,掌握了卯家社區10個村民小組的基本情況和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一年金星人 一世金星情丨威寧自治縣大街鄉金星村...
    我是威寧自治縣烏撒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管伍星,於2019年8月被組織派駐大街鄉金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8月1日,在去大街鄉金星村的路上,我忐忑不安,我一遍遍問自己,我真的能幫助金星村村民脫貧致富嗎?
  •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17年澤州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進駐西土河村扶貧攻堅以來,西土河村每年都在發生明顯變化。圖為晉南、晉沁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西土河村關帝廟)傾情貧困戶西土河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22人。駐村工作隊為了不影響西土河村的村務工作,不打擾村民生活,自帶米麵、自購蔬菜,起灶做飯,常駐在村。
  • 「我的扶貧故事」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吳常顯,是劍河縣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2018年,有幸受黔東南州教育局委派,肩負局領導的信任,我來到東隴村投入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東隴村距劍河縣新縣城革東鎮11公裡,曾經因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全村247戶1130人,建檔立卡戶96戶387人,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攀窮親做朋友,能人帶富產業興丨羅甸縣沫陽鎮江亭...
    每當看到受教育資助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創業者事業蒸蒸日上的愜意,以及建檔立卡戶脫貧後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總是感到無比欣慰。我叫王智源,是羅甸縣沫陽鎮江亭村第一書記。  在村裡,與村民們稱兄道弟是常事,他們也樂意和我交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脫貧路上|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駐...
    我叫楊亞男,2018年2月被派駐到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包村,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排頭兵,也開始了接近三年的扶貧故事。歸養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駐地西5公裡,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坡旁山谷,海撥3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