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臨終前為我豎起大拇指 丨七舍鎮糯泥村第一...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黃順飛,2019年4月15日,我正式到七舍鎮糯泥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第一次來到糯泥村委會,一棟兩層的小平房,旁邊挨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沒有食堂,沒有澡堂,用的電是茶葉合作社的,不能報銷,都是村幹部自己墊錢,老式廁所不通水電,我住的地方通電不通水,當時我就在想:全村還有多少地方不通水?

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全村不通自來水的地方還有10個村民小組,他們吃的都是「望天水」,一到枯水季節,用水就成了大問題。為了搞清楚不通自來水的原因,經過一個月的仔細排查,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對已經建有水池,接通自來水而沒有水的組,經過檢查水池和管道,發現存在漏水的現象,我及時帶領施工隊進行維修。

走村入戶

沒有接通自來水的組,我帶領村民一起尋找水源,找到水源後,經過多方聯繫,籌集到約20萬元的資金,維修改建水池2座,新建兩個100立方米的水池,埋設水管近20公裡,最終解決糯泥組、糯泥溝組、丁家灣子組、各木組、桐格林組、大窩凼組及文家丫口組七個組的用水難題。為了解決茅草坪組、灣子組及丫口寨組3個組的用水問題,我與敬南鎮鎮領導及白河村村幹部多次開會到深夜,最終敬南鎮同意從白河村竹麻山組接水到我村,經過三個月的施工,3個組的自來水終於接通。經過近一年的努力,10個組的自來水終於接通了,老百姓也吃上了乾淨、方便的自來水。

走訪貧困戶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桐格林組、文家寨組及大凹子組手機信號不通,群眾打電話需要跑到有信號的組去打,非常不方便。疫情期間,孩子需要在家上網課,沒有網,家長們就在寨子的山丫口搭建了臨時帳篷,孩子們每天在帳篷裡烤柴火,煙霧太大,都被燻成了「小黑人」。

我第一時間將情況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通過多方協調,在黔西南州教育局的幫助下,得到了中國聯通黔西南州分公司和貴州廣電網絡的大力支持,公司相關領導親自到寨子裡進行考察,及時安排施工隊到寨子裡建基站,接通廣電網絡及寬帶,孩子們終於可以在家上網課了。

駐村一年多,我一次次與駐村幹部、村幹部開會到深夜,一戶一戶核實,為我村接通了自來水,打通了最後 「一公裡」串戶路,硬化了最後 「一平方」院壩,接通了最後的 「電話線」。

從備受質疑,到糯泥溝組吳永俊臨終前為我豎起的大拇指,肯定的不僅是我,更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攀窮親做朋友,能人帶富產業興丨羅甸縣沫陽鎮江亭...
    每當看到受教育資助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創業者事業蒸蒸日上的愜意,以及建檔立卡戶脫貧後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總是感到無比欣慰。我叫王智源,是羅甸縣沫陽鎮江亭村第一書記。  在村裡,與村民們稱兄道弟是常事,他們也樂意和我交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我通過遍訪,認真了解調查村情民意,實地查看了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與民共商致富路子。我立足全村實際,與村支兩委一道提出了加快道路建設、發展經果林種植、豬牛養殖等產業優勢的致富「快速通道」,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和發展規劃,為整村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我認為要把想幹事、能幹事的黨員代表推上第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村民想留下我當「女婿」丨三都水族自治...
    我叫石昌力,2018年3月,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大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裡大家都很驚訝,村裡來了個這麼年輕的第一書記,大家剛開始很不看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這個第一書記很接地氣,沒有「官」架子,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不怕苦不怕累,以村為家,村民大事小事都熱心幫忙解決,深受群眾喜歡。還經常被群眾調侃「結婚了沒有啊?」「有沒有女朋友啊」,甚至有群眾還想給我介紹女朋,讓我當村裡的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他們向我豎起了大拇指!
    一位老大爺坐在路中間,擋住了我的去路,我立馬下車,把老大爺攙扶了起來,老大爺很高興,面帶微笑,並且豎起了大拇指。一位大媽蹬著三輪車,三輪車上裝滿了餵羊的草料,車很重,大媽很吃力,我立馬下車,在三輪車後面用力推,大媽順利的把車騎進了院子,大媽要給我一瓶飲料,我謝絕了。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施策暖人心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第一書記韋...
    我叫韋樹桐,2017年5月,經獨山縣委組織部選派,來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成為了這個非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秀峰村雖不是貧困村,但區域面積大,人口多,貧困戶有411戶。駐村後,我認真對待每一個群眾,很快就從初來乍到無人識變成無人不識,有困難找第一書記,成為了秀峰村民的共識。   秀峰村翁標組是全村最偏遠,最貧窮的村組。距村委會8公裡,只有不到40戶人家,滿寨都是老木房,進寨2公裡的小道山險河急,一到下雨就難以出行。韋樹桐(右)入戶走訪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寨子裡條件稍好些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我的駐村工作,要從2017年5月18日說起,就在當天,縣委選派我到百泉鎮旗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旗山村本身是由擺獨村、其山村、新力村三個深度貧困村合併而成的,全村總人口1124戶4278人,光貧困戶就有634戶2429人,貧困人口佔比56.7%。
  • 因為這件事,他們為中南街豎起大拇指
    到達麻北村後,調研組與當地幹部、駐村工作組開展座談,了解麻北村情況,檢查扶貧工作檯帳,為扶貧工作出謀劃策。、為貧困戶邁入小康生活想辦法、出主意。在中南街的幫助下,麻北村發生了大變化,路燈建設、衛生站建設、鋪設引水管道、貧困戶住房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顯著提高,道路、飲水、教育、環境整治、村民活動場所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提到廣州的扶貧,提到來自中南街的扶貧幹部吳兆深書記,麻北村的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石坪村的「班長」丨正安縣土坪鎮石坪村第一...
    一進村,我就和村裡的幹部一起走村串戶、了解民情、安撫民意,還主動請纓,具體包保石坪村大馬坪組。班思思在檢修村民用水管道石坪村大馬坪組牛磅臺的87歲老人鄭某,獨居深山老宅,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在城裡安家。子孫滿堂的他,卻孤獨無助。我剛到村裡第三天,老人走進石坪村委會,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難。其實,他的困難,村委會早就知道並提供了相關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 老人們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好媳婦」!
    老人們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好媳婦」!>二十年前,王漢芳與家人在這裡開了家小理髮店維持生計,後來家人找到了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她也在慈惠街城管所謀了一份工,理髮店就關了門。
  • 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這4方面對「往生」意義非凡!
    據《瑜伽師地論》所說,臨終者在臨終時會面對五種苦,其中三種可歸類為社會層面上的苦,即「離別所愛的財寶」、「離別所愛的朋友」及「離別所愛的眷屬」。知道自己將要離開這個世間,玄奘法師在臨終前廣行布施,如造畫、造像、寫經、設齋,以供養三寶及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此外,他亦吩咐弟子要好好修行,最後與他們歡喜辭別。
  • 「我的扶貧故事」對每戶群眾都認真負責|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第一...
    我叫王可剛,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的第一書記。在興平村兩年多的駐村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一份厚重的責任。   駐村以來, 針對興平村各戶致貧原因實際問題,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制定村發展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一年金星人 一世金星情丨威寧自治縣大街鄉金星村...
    我是威寧自治縣烏撒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管伍星,於2019年8月被組織派駐大街鄉金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8月1日,在去大街鄉金星村的路上,我忐忑不安,我一遍遍問自己,我真的能幫助金星村村民脫貧致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