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順飛,2019年4月15日,我正式到七舍鎮糯泥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第一次來到糯泥村委會,一棟兩層的小平房,旁邊挨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沒有食堂,沒有澡堂,用的電是茶葉合作社的,不能報銷,都是村幹部自己墊錢,老式廁所不通水電,我住的地方通電不通水,當時我就在想:全村還有多少地方不通水?
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全村不通自來水的地方還有10個村民小組,他們吃的都是「望天水」,一到枯水季節,用水就成了大問題。為了搞清楚不通自來水的原因,經過一個月的仔細排查,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對已經建有水池,接通自來水而沒有水的組,經過檢查水池和管道,發現存在漏水的現象,我及時帶領施工隊進行維修。
走村入戶
沒有接通自來水的組,我帶領村民一起尋找水源,找到水源後,經過多方聯繫,籌集到約20萬元的資金,維修改建水池2座,新建兩個100立方米的水池,埋設水管近20公裡,最終解決糯泥組、糯泥溝組、丁家灣子組、各木組、桐格林組、大窩凼組及文家丫口組七個組的用水難題。為了解決茅草坪組、灣子組及丫口寨組3個組的用水問題,我與敬南鎮鎮領導及白河村村幹部多次開會到深夜,最終敬南鎮同意從白河村竹麻山組接水到我村,經過三個月的施工,3個組的自來水終於接通。經過近一年的努力,10個組的自來水終於接通了,老百姓也吃上了乾淨、方便的自來水。
走訪貧困戶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桐格林組、文家寨組及大凹子組手機信號不通,群眾打電話需要跑到有信號的組去打,非常不方便。疫情期間,孩子需要在家上網課,沒有網,家長們就在寨子的山丫口搭建了臨時帳篷,孩子們每天在帳篷裡烤柴火,煙霧太大,都被燻成了「小黑人」。
我第一時間將情況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通過多方協調,在黔西南州教育局的幫助下,得到了中國聯通黔西南州分公司和貴州廣電網絡的大力支持,公司相關領導親自到寨子裡進行考察,及時安排施工隊到寨子裡建基站,接通廣電網絡及寬帶,孩子們終於可以在家上網課了。
駐村一年多,我一次次與駐村幹部、村幹部開會到深夜,一戶一戶核實,為我村接通了自來水,打通了最後 「一公裡」串戶路,硬化了最後 「一平方」院壩,接通了最後的 「電話線」。
從備受質疑,到糯泥溝組吳永俊臨終前為我豎起的大拇指,肯定的不僅是我,更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