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2021-01-09 金臺資訊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

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

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提檔升級後,現在的入戶電壓基本達到了220伏,生活用電完全沒問題了,許多村民家還拉上動力電,解決了加工電的問題。

農村安全飲水是脫貧攻堅必須完成的硬指標,箭頭村村民住居比較分散,靠得是望天水、龍井水,受季節性影響大,一到枯水期,常出現缺水情況,每年總有幾個月用水不正常。大家到河裡、或遠一點的地方挑水,用水很不方便。我和村委工作人員、駐村幹部一起帶領村民,修水池接水管、把地處2公裡外的水引到農戶家。

一條條硬化的通村、通組路、連戶路,一棟棟漂亮的村民樓房、一盞盞明亮的路燈……隨著基礎設施完善,箭頭村蛻變成了一個青山環抱的美麗鄉村,村民原有的保守思想也逐漸轉變成主動發展。目前,全村共發展方竹600畝,水稻香米600畝,雷竹300畝,花椒280畝,油菜450畝,早熟李子350畝,高粱650畝,蔬菜400畝,豬300頭,羊500隻,牛100頭,禽類3000羽,鄉村旅館3家,有效地解決了在家村民通過產業發展增收的問題。

2019年,我被縣委評為年度優秀支部書記, 2020年7月,箭頭村黨支部獲縣委表彰,取得「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這些年來,工作雖然辛苦,但看著村民們笑臉燦爛,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桐梓縣人民政府網 記者:王華秦)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索玉鴻:讓群眾儘快過上好日子
    我叫索玉鴻,是黔南州貴定縣工會服務職工中心主任。3年前,我被選派到貴定縣雲霧鎮燕子巖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我的目標就只有一個:讓群眾儘快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2020-12-2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2020-11-06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村民...
    我叫韋小平,是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水秧組人。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家裡有兄弟四個,我是最小的一個,每當放學回家,能夠吃上一口剩下的冷飯就是最好的零食。  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我家被評為貧困戶。
  • 「我打算買車了」!女村支書牽線,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特意打電話...
    今天為您講述的,是女村支書李桂香的扶貧故事。「這是村民和貧困戶們都特別關心的一件大事,應該先讓大家從基礎設施上感受到新村支兩委的不一樣,從而贏得村民的信任,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12月14日,在茶山村村部,52歲的李桂香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對這條路的不便也深有體會。她的一位親戚有一年開車來村裡給她拜年時,被堵了兩小時;第二年,李桂香只好請愛人騎摩託車去白沙村接親戚;第三年,親戚乾脆不來拜年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脫貧故事」住上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啟蒙鎮巨寨村...
    我是楊世豪,啟蒙鎮巨寨村二組的村民,我由衷感謝國家和政府對我家的恩情,我從來不敢想像我們一個農村人,可以在縣城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因為我們學歷低,又都無一技之長,打工也只能幹最苦最累的髒活,收入還最低,我也想過出去打工,可是文化水平的限制,我只能就近打點零工,將就維持生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 「我的脫貧故事」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黨的扶貧好政策|清鎮市王莊鄉...
    我叫楊英龍,是清鎮市王莊鄉塘寨村六組村民。2014年,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場病,讓我陷入困境,經過申請和評議列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黨的好政策和各級領導幹部的幫助,現在我家已經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在政策扶持和大家鼓勵下,我家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我的生活並不如意。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上圖:哈衝苗寨,下圖:錦繡花都 史開心 攝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瓦房村哈衝苗寨是金蘭最偏僻的村民組,面臨大河,背抵懸崖,居住著15戶苗族同胞,他們世代靠打魚、種植生薑為生,出寨子就靠一條水路,或從後面的懸崖上「扒巖出山」,很多群眾一輩子沒出過苗寨。2017年,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經詳細研判後,我們將哈衝苗寨的15戶村民列為搬遷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鄭雄文——讓貧困戶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鄭書記經常找我拉家常,我雖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對未來的小康生活充滿信心。」「鄭老師帶我們閱讀《納尼亞傳奇》英文小說,感覺自己和城裡的學生差不多」......說起鄭書記,落煙村村民如同打開了話匣子。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農村後備幹部「成長記」
    親身體會到扶貧工作和扶貧幹部的艱辛和不易,堅定了我向黨組織靠攏、向黨員幹部看齊的決心,2016年7月,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順利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組織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參加了由市委組織部舉辦的安順電大村幹部學歷提升培訓,還有幸到南京、平壩塘約等地考察學習,文化知識、工作技能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組織的信任讓我勇挑大梁2018年7月,寧河村原副支書辭職,全村黨員用一張張選票將我推到副支書的位置,身上的擔子更重、壓力更大。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村民想留下我當「女婿」丨三都水族自治...
    我叫石昌力,2018年3月,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大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裡大家都很驚訝,村裡來了個這麼年輕的第一書記,大家剛開始很不看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這個第一書記很接地氣,沒有「官」架子,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不怕苦不怕累,以村為家,村民大事小事都熱心幫忙解決,深受群眾喜歡。還經常被群眾調侃「結婚了沒有啊?」「有沒有女朋友啊」,甚至有群眾還想給我介紹女朋,讓我當村裡的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臨終前為我豎起大拇指 丨七舍鎮糯泥村第一...
    我叫黃順飛,2019年4月15日,我正式到七舍鎮糯泥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第一次來到糯泥村委會,一棟兩層的小平房,旁邊挨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沒有食堂,沒有澡堂,用的電是茶葉合作社的,不能報銷,都是村幹部自己墊錢,老式廁所不通水電,我住的地方通電不通水,當時我就在想:全村還有多少地方不通水?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全村不通自來水的地方還有10個村民小組,他們吃的都是「望天水」,一到枯水季節,用水就成了大問題。
  • 健康扶貧 醫路有你 | 把健康過進百姓日子裡
    當「健康扶貧」這個關鍵詞響徹在巴蜀大地,中江縣集鳳中心衛生院人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裡」。什麼專家我不懂 我只認你做健康守門人,為百姓健康兜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五載深山戰赤貧 默默耕耘促振興...
    2015年6月,組織上安排我到一碗水鄉石坡村擔任第一書記。進村的路亂石裸露、泥濘不堪,石坡村委會就坐落在這個群山環抱的大山裡,村民們不僅居住分散而且在村裡幾乎看不見磚房,老百姓居住的大多都是破舊的木板房或土坯房,這就是石坡村留給我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