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石坪村的「班長」丨正安縣土坪鎮石坪村第一...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班思思,是一名三十來歲的年輕幹部,我從省委網信辦來到深度貧困縣正安縣駐村,被分配在了人口最多、貧困比例最大的土坪鎮,所駐村叫石坪村。

石坪村是土坪鎮13個村(居)中條件最艱苦、欠帳最大的村。一進村,我就和村裡的幹部一起走村串戶、了解民情、安撫民意,還主動請纓,具體包保石坪村大馬坪組。

班思思在檢修村民用水管道

石坪村大馬坪組牛磅臺的87歲老人鄭某,獨居深山老宅,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在城裡安家。子孫滿堂的他,卻孤獨無助。

我剛到村裡第三天,老人走進石坪村委會,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難。其實,他的困難,村委會早就知道並提供了相關幫助。村委會多次勸導老人到子女生活的地方去居住,不能住在危房裡,子女們也在2018年輪流照料了他的生活。

然而,老人心中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不願意與子女共同居住。

2019年6月22日,土坪鎮發生暴雨,到處成災,就連村委會的圍牆也被山洪衝刷導致倒塌。我顧不上自己那輛被倒塌的圍牆砸壞的車,借車前往老人居住的大馬坪組牛膀臺,看望老人是否安全,並始終與其子女保持聯繫,希望他們回來看望和妥善安置老人。

然而,在沒有找到老人的情況下,我萬分著急。打聽到老人去了就近的親戚家,處於安全狀態,方才離開。

班思思帶領村民進行人居環境改造

之後,老人走進村委會,找我談了很多心裡話。我掏錢為老人買了麵條、鹽、燈泡等生活物資,並送老人回家,心裡酸酸的。

我心想,老人過著如此艱難的生活,連自己的養老保險費和高齡補貼都不能自由支配。雖然表面上不願意與子女一起生活,但事出有因。

我為老人爭取了司法援助,幫助老人解決當前的生活難題。在正安縣人民法院第四法庭的組織下,老人的三子和長媳、次媳、三媳全部到庭,法庭依法進行了法律宣傳、勸導和教育等。最終,兄弟三家達成了共識,由有贍養能力的三子鄭某吉負責將老人接到家中贍養。

當我離開時,老人笑意裡噙滿淚水……

大馬坪組的民風問題,一直是一大難題。一條路修了十年,因為鄰裡之間心懷妒意,意見不一,互不相讓。

班思思和村民一起修進寨路

脫貧攻堅期間,需要解決水、電、路、訊、房等配套建設,然而路不通,幾百噸材料運不進來,怎麼辦?

我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一塊一塊地丈量土地,大小規模的群眾會就開了不下20場,最終通過普法、說情、講理等方式,把人心聚在一起,化解了大家多年的積怨和誤解。

然而,當修路的佔地問題解決後,又出現材料供應不上、工隊人工和設備不足等問題。於是,我自己出資8萬元購買了鏟車和攪拌機,通過各方溝通協調屯積材料,自己加工混泥土,組織群眾修路、改房、改水、硬化庭院。

三個月時間,一個嶄新的村寨呈現在石坪村。當地的村民說,我們幾十家都姓胡,現在也都幸福!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無論我將來走到哪裡,我都是石坪村的一員。我想,我這個班長的稱呼,已深入石坪村村民的心中。

【人物小傳】

班思思,從省委網信辦到深度貧困縣正安縣駐村,任土坪鎮石坪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尋找袁黎-2001年冬天於貴州省正安縣土坪鎮土坪村離家出走
    姓名:袁黎性別:男性出生日期:1985年9月26日(現年35歲)籍貫:貴州省失蹤日期:2001年11月21日失蹤地點:貴州省正安縣土坪鎮土坪村失蹤時身高:155釐米失蹤經過:袁黎小時候太不聽話,加上爸爸那時候沉迷於賭博
  • 「我的脫貧故事」青春歲月不負使命丨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村民湛喜
    我叫湛喜,是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梨樹坪組人,我家共有5人,2016年,因病支出較大,家庭生活困難,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太平村村支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通過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我家於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後主動申請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輪椅上的我重燃起了生活希望丨正安縣瑞溪鎮尖峰...
    我叫李明群,是正安縣瑞溪鎮尖峰村十組的村民,原本我有一個溫暖的三口之家,卻因為一場疾病夫離女散。事情還得從15年前說起,2005年2月15日,我的女兒宋金霞呱呱墜地,這本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我的雙腿開始慢慢腫脹。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丨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第一...
    我叫彭睿,是畢節市大方縣民政局派駐到鼎新鄉長豐村任第一書記。2018年,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鼎新鄉長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兩年來,通過實地走訪,摸透村情。根據扶貧政策,抓實黨建,服務群眾,發展產業,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鄉親的笑容丨赫章縣財神鎮拉蘇社區第一書記...
    我叫韓德紅,赫章縣教育科技局督導室主任。2018年7月,在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之際,我毅然選擇到財神鎮拉蘇社區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光榮的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  拉蘇社區是財神鎮的五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山深土荒、偏僻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自2015年受組織委派擔任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充分發揮勤懇細緻、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以一名共產黨員的真切情懷和為民服務本色,情系貧困群眾,用實際行動念了一句又一句駐村幫扶工作「真經」。2019年,麼扒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時功強(右一)入戶走訪農戶要想精準幫扶,必須先了解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臨終前為我豎起大拇指 丨七舍鎮糯泥村第一...
    我叫黃順飛,2019年4月15日,我正式到七舍鎮糯泥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第一次來到糯泥村委會,一棟兩層的小平房,旁邊挨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沒有食堂,沒有澡堂,用的電是茶葉合作社的,不能報銷,都是村幹部自己墊錢,老式廁所不通水電,我住的地方通電不通水,當時我就在想:全村還有多少地方不通水?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全村不通自來水的地方還有10個村民小組,他們吃的都是「望天水」,一到枯水季節,用水就成了大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施策暖人心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第一書記韋...
    我叫韋樹桐,2017年5月,經獨山縣委組織部選派,來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成為了這個非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秀峰村雖不是貧困村,但區域面積大,人口多,貧困戶有411戶。駐村後,我認真對待每一個群眾,很快就從初來乍到無人識變成無人不識,有困難找第一書記,成為了秀峰村民的共識。   秀峰村翁標組是全村最偏遠,最貧窮的村組。距村委會8公裡,只有不到40戶人家,滿寨都是老木房,進寨2公裡的小道山險河急,一到下雨就難以出行。韋樹桐(右)入戶走訪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寨子裡條件稍好些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心換真情 叩開群眾的心門丨錦屏縣啟蒙鎮甘...
    我叫楊玲,是錦屏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職工,2018年,我接到了扶貧任務,前往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做幫扶工作。對於縣外的我來說,啟蒙鎮甘塘村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懷著忐忑和茫然了坐上了單位的中巴車,一次一次繞著山路,越過不知多少山頭才到達了目的地。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我的駐村工作,要從2017年5月18日說起,就在當天,縣委選派我到百泉鎮旗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旗山村本身是由擺獨村、其山村、新力村三個深度貧困村合併而成的,全村總人口1124戶4278人,光貧困戶就有634戶2429人,貧困人口佔比56.7%。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提檔升級後,現在的入戶電壓基本達到了220伏,生活用電完全沒問題了,許多村民家還拉上動力電,解決了加工電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對每戶群眾都認真負責|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第一...
    我叫王可剛,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的第一書記。在興平村兩年多的駐村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一份厚重的責任。   駐村以來, 針對興平村各戶致貧原因實際問題,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制定村發展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