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班思思,是一名三十來歲的年輕幹部,我從省委網信辦來到深度貧困縣正安縣駐村,被分配在了人口最多、貧困比例最大的土坪鎮,所駐村叫石坪村。
石坪村是土坪鎮13個村(居)中條件最艱苦、欠帳最大的村。一進村,我就和村裡的幹部一起走村串戶、了解民情、安撫民意,還主動請纓,具體包保石坪村大馬坪組。
班思思在檢修村民用水管道
石坪村大馬坪組牛磅臺的87歲老人鄭某,獨居深山老宅,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在城裡安家。子孫滿堂的他,卻孤獨無助。
我剛到村裡第三天,老人走進石坪村委會,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難。其實,他的困難,村委會早就知道並提供了相關幫助。村委會多次勸導老人到子女生活的地方去居住,不能住在危房裡,子女們也在2018年輪流照料了他的生活。
然而,老人心中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不願意與子女共同居住。
2019年6月22日,土坪鎮發生暴雨,到處成災,就連村委會的圍牆也被山洪衝刷導致倒塌。我顧不上自己那輛被倒塌的圍牆砸壞的車,借車前往老人居住的大馬坪組牛膀臺,看望老人是否安全,並始終與其子女保持聯繫,希望他們回來看望和妥善安置老人。
然而,在沒有找到老人的情況下,我萬分著急。打聽到老人去了就近的親戚家,處於安全狀態,方才離開。
班思思帶領村民進行人居環境改造
之後,老人走進村委會,找我談了很多心裡話。我掏錢為老人買了麵條、鹽、燈泡等生活物資,並送老人回家,心裡酸酸的。
我心想,老人過著如此艱難的生活,連自己的養老保險費和高齡補貼都不能自由支配。雖然表面上不願意與子女一起生活,但事出有因。
我為老人爭取了司法援助,幫助老人解決當前的生活難題。在正安縣人民法院第四法庭的組織下,老人的三子和長媳、次媳、三媳全部到庭,法庭依法進行了法律宣傳、勸導和教育等。最終,兄弟三家達成了共識,由有贍養能力的三子鄭某吉負責將老人接到家中贍養。
當我離開時,老人笑意裡噙滿淚水……
大馬坪組的民風問題,一直是一大難題。一條路修了十年,因為鄰裡之間心懷妒意,意見不一,互不相讓。
班思思和村民一起修進寨路
脫貧攻堅期間,需要解決水、電、路、訊、房等配套建設,然而路不通,幾百噸材料運不進來,怎麼辦?
我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一塊一塊地丈量土地,大小規模的群眾會就開了不下20場,最終通過普法、說情、講理等方式,把人心聚在一起,化解了大家多年的積怨和誤解。
然而,當修路的佔地問題解決後,又出現材料供應不上、工隊人工和設備不足等問題。於是,我自己出資8萬元購買了鏟車和攪拌機,通過各方溝通協調屯積材料,自己加工混泥土,組織群眾修路、改房、改水、硬化庭院。
三個月時間,一個嶄新的村寨呈現在石坪村。當地的村民說,我們幾十家都姓胡,現在也都幸福!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無論我將來走到哪裡,我都是石坪村的一員。我想,我這個班長的稱呼,已深入石坪村村民的心中。
【人物小傳】
班思思,從省委網信辦到深度貧困縣正安縣駐村,任土坪鎮石坪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