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湛喜,是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梨樹坪組人,我家共有5人,2016年,因病支出較大,家庭生活困難,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太平村村支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通過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我家於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後主動申請脫貧。
高中畢業後,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我到了貴陽務工,經歷了種種磨礪和艱辛,感覺自身的發展和文化水平不能接軌,對知識的渴望十分強烈。
湛喜在工作窗口接待群眾
之後,幫扶幹部上門走訪,在了解情況時,我把想學習的需求向幹部們訴說後,幫扶幹部積極對接村兩委,並在他們的引導下,我如願通過成人高考進入了大學學習。進入大學後,我在國家政策的資助下,同時勤工儉學順利完成了學業。
大學畢業後,我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在貴陽居無定所,加之家庭困難,使我人生感到十分迷惑,找不到前進的動力,幫扶幹部在得知我畢業後未就業,到處為我打聽就業崗位,引導我不要放棄,繼續參加招聘考試。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匯川區團澤鎮招聘為社區幹部,我還寫了入黨申請書,成為發展對象,我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湛喜在包保的組開展政策宣講
在我縣脫貧攻堅總攻階段,為了夯實我村攻堅力量,我通過人才引進,回到了太平村裡工作,想為家鄉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回村後,村支兩委動員我搞產業,並為我制定扶貧策略,提供政策幫助,給我提供資金幫扶,落實五萬元的「特惠貸」作為啟動資金,我便搞起了養豬產業,還種植白茶40畝,解決周邊在家閒散和弱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帶動群眾發展白茶80畝,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讓腰包鼓起來,也充分利用農村閒置的土地,為下一步做好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湛喜走訪困難群眾
2020年7月,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
我的脫貧故事很簡單,但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心。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的青春歲月和使命同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將繼續用我的青春奉獻給育養我的這方水土和父老鄉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