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後輩」變「前輩」 我的青春在這裡奉獻丨劍河...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龍瑋,今年32歲,是劍河縣柳川鎮巫泥村的前駐村幹部、網格員,同時也是柳川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6年初,我經過上級安排,來到巫泥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到了。

遠看巫泥的風景似畫,而近看卻是髒、亂、差,村道全是垃圾和動物糞便,腳也不知道該踩哪裡。

那時我便想起前輩說的話:「巫泥村的工作非常不好做。」我的心涼了半截,心中的退堂鼓已經打了無數次,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安心工作。

龍瑋入戶了解情況、聊家常

巫泥村是苗族聚居村,大部分村民不會說漢語,在家的多為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因此交流起來十分困難。於是,我們積極組織夜校班,教他們漢語,久而久之,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慢慢順利起來。

巫泥村是很樸素的苗寨,村民環保意識差,交通、生活條件以及居住環境都相對落後。為此,我們駐村工作組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協調公益性崗位、組織村民不定期開展大掃除,巫泥村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駐村期間,群眾向我訴說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解決飲水問題。在了解到村實際後,我們積極向鎮領導申請項目,翻山越嶺尋找水源,在多次與縣水務部門協調後,項目終於落地落實了,並於2018年竣工,解決了群眾曾經挑水喝、靠天吃水的問題。

龍瑋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去年,隨著脫貧攻堅隊員的加入,我們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工作也越來越順利,而我也從「後輩」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前輩」。

經過脫貧攻堅工作隊的艱辛努力,巫泥村的工作已初見成效,從「空殼村」發展為「百萬村」,還開通了通往南化溪和大灣的機耕道建設,村裡發展得越來越好。

群眾們都說我是村裡任職最久的幹部了。村裡面的一位老黨員楊昌輝對我說:「小龍,剛開始以為你來一年兩年就要回去,沒想到你是駐得最久的,一駐就是5年,你還習慣不嘛?」

我說:「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了解農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像巫泥這個天然氧吧,我更是熱愛。」

龍瑋得到村民的認可

現在回想起在巫泥駐村的5年時光,親自參與也目睹了巫泥村的變化,從晚上黑燈瞎火到現在明晃晃的路燈,從以前的垃圾成堆到現在的乾淨整潔......相信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在無數駐村幹部和各界社會力量的幫扶下,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巫泥村一定會越變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使命踐行者|三穗縣武筆街道幹部吳先錫
    我叫吳先錫,現在是三穗縣武筆街道的一名幹部。以前我在鎮遠縣農村公路管理局過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很有規律。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變成一名基層幹部,為脫貧路奉獻一份力量,成為大家口中的「小吳」。2018年7月,我調回八弓鎮,成為一名負責易搬和水利的工作人員。
  • 只有看這部劇的時候,我才好意思說「這就是我的青春啊!」
    點擊關注電影派從此過上沒羞沒臊的觀影生活電影派Vol.990如果說有哪部青春劇,能讓鋼鐵直男都好意思說「我追過」。那一定是《最好的我們》。自然寫實神還原,細碎的日常拼湊成我們青春最本真的樣子。因為 青春本來就不是傳奇,而是就算平淡無新意,也發著光的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脫貧路上|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駐...
    我叫楊亞男,2018年2月被派駐到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包村,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排頭兵,也開始了接近三年的扶貧故事。歸養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駐地西5公裡,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坡旁山谷,海撥370米。
  • 「我的脫貧故事」青春歲月不負使命丨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村民湛喜
    我叫湛喜,是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梨樹坪組人,我家共有5人,2016年,因病支出較大,家庭生活困難,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太平村村支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通過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我家於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後主動申請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盡心、用情、盡力做好扶貧工作|都勻市平浪...
    我是張光明,是來自都勻市政協辦公室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作為普通的結對幫扶幹部,在這幾年間,經歷了不少酸甜苦辣,在扶貧路上的艱難只有自己明白,在此期間見證了包括我所幫扶的貧困戶在內的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不負韶華 不忘志願之心丨望謨縣邊饒鎮喜座村...
    2019年8月,剛大學畢業的我,想到自己是農村出來的孩子,遇到如此難得去基層鍛鍊的好機會,我便第一時間報西部計劃地方項目服務志願者,被安排到瞭望謨縣邊饒鎮喜座村駐村工作。    通過扶貧政策宣傳和幫扶工作,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也有不少的收穫,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給群眾補齊短板發放物資,那天去納沙組王小堂戶發放三張床的時候,我看見了他二女兒王小霞感動的流淚,王小霞今年已是初一的學生了,那時她雖然沒有說出些感激的話,但從表情中不難看出她心裡滿是感激。
  • 「心靈悟語」奉獻青春力量 傳遞志願溫情(二)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在人生某段旅程中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也曾經在某個時間給予別人幫助,正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今天我們幫助過的人將來也必定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如此不斷的將愛傳播和延續下去,世界會變的越來越美好。寄語:無畏青春,奉獻二青,精彩三晉。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到村後,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一起深入村組走訪調研,我才真正了解到旗山村高山峻岭、地形複雜,田地稀少,產出有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富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脫貧路徑找到了,真正操作起來十分不易。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量大,566戶2218人,每一家都需要反覆上門溝通、做工作。不過任務雖然艱難,我還是堅持和村幹部們一起,走訪了所有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提檔升級後,現在的入戶電壓基本達到了220伏,生活用電完全沒問題了,許多村民家還拉上動力電,解決了加工電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丈量扶貧路丨三穗縣武筆街道辦事處工作員吳...
    我叫吳才睿,2016年9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考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安排,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在雪洞鎮巴仙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負責新州、稿茶2個村民小組,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戶16戶,另外還有幾十戶非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蔡小碑是陸坪村最後未脫貧的28戶64人中的一個,我第一次拿到蔡小碑資料時,心裡一咯噔,40來歲,沒有結婚,政府沒給危房改造款之前,連房子都建不起,我大腦已經浮現了一個整天躺著曬太陽,什麼也不做的懶漢形象。但我還是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再高的山也得登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和風細雨潤心田 扶貧扶志摘窮帽丨鳳岡縣天橋鎮...
    2014年,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參加脫貧攻堅工作,從此便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及時掌握脫貧攻堅相關政策,保證第一時間向貧困戶宣傳政策,並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性問題,同時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情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開始接到幫扶責任人這一任務,實屬迷茫。幫扶什麼?怎麼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