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瑋,今年32歲,是劍河縣柳川鎮巫泥村的前駐村幹部、網格員,同時也是柳川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6年初,我經過上級安排,來到巫泥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到了。
遠看巫泥的風景似畫,而近看卻是髒、亂、差,村道全是垃圾和動物糞便,腳也不知道該踩哪裡。
那時我便想起前輩說的話:「巫泥村的工作非常不好做。」我的心涼了半截,心中的退堂鼓已經打了無數次,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安心工作。
龍瑋入戶了解情況、聊家常
巫泥村是苗族聚居村,大部分村民不會說漢語,在家的多為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因此交流起來十分困難。於是,我們積極組織夜校班,教他們漢語,久而久之,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慢慢順利起來。
巫泥村是很樸素的苗寨,村民環保意識差,交通、生活條件以及居住環境都相對落後。為此,我們駐村工作組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協調公益性崗位、組織村民不定期開展大掃除,巫泥村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駐村期間,群眾向我訴說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解決飲水問題。在了解到村實際後,我們積極向鎮領導申請項目,翻山越嶺尋找水源,在多次與縣水務部門協調後,項目終於落地落實了,並於2018年竣工,解決了群眾曾經挑水喝、靠天吃水的問題。
龍瑋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去年,隨著脫貧攻堅隊員的加入,我們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工作也越來越順利,而我也從「後輩」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前輩」。
經過脫貧攻堅工作隊的艱辛努力,巫泥村的工作已初見成效,從「空殼村」發展為「百萬村」,還開通了通往南化溪和大灣的機耕道建設,村裡發展得越來越好。
群眾們都說我是村裡任職最久的幹部了。村裡面的一位老黨員楊昌輝對我說:「小龍,剛開始以為你來一年兩年就要回去,沒想到你是駐得最久的,一駐就是5年,你還習慣不嘛?」
我說:「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了解農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像巫泥這個天然氧吧,我更是熱愛。」
龍瑋得到村民的認可
現在回想起在巫泥駐村的5年時光,親自參與也目睹了巫泥村的變化,從晚上黑燈瞎火到現在明晃晃的路燈,從以前的垃圾成堆到現在的乾淨整潔......相信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在無數駐村幹部和各界社會力量的幫扶下,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巫泥村一定會越變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