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常顯,是劍河縣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2018年,有幸受黔東南州教育局委派,肩負局領導的信任,我來到東隴村投入脫貧攻堅一線工作。
東隴村距劍河縣新縣城革東鎮11公裡,曾經因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全村247戶1130人,建檔立卡戶96戶387人,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我出生自天柱縣一個偏遠的山村,切身體驗過貧窮落後的痛苦,因此初到東隴時,肉眼可見的貧弱現狀讓我揪心不已。我倍感困難艱巨,責任重大。同時,也下定決心,此番出戰脫貧攻堅,當像建設自己家鄉那樣,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東隴村安排村中貧困戶獲得保潔員的公益崗位
入村之後,我們每一位扶貧隊員和村幹,首先端正思想,統一認識,積極引導群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徹底打消聽天由命和等、靠、要的思想念頭。
要致富,先修路。思想統一後,在局領導的關懷下和相關部門幫助下,我們積極籌集建設資金72.35萬元,與村民們一起修建了1.75公裡的繞村公路建設,解決了多年來懸而未解決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道路暢通,為後續很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隨後,陸續完成了村中飲水、村衛生室、硬化入戶道路、安裝路燈、建設小學食堂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村容村貌也在全村的努力下變得煥然一新。
隨後,我們引導村民利用地緣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殖。因品質好、運輸方便、銷售快捷,有30多戶人月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現有60畝花椒基地一個,村民學會了利用獨特氣候條件經營特色產品,嘗試挖掘山地潛力。在廣東汕頭、揭陽以及周邊市縣開設汽車美容中心20個,走出大山,外地創業發展,帶動勞動力就業110多人。
東隴村進行衛生評比大會
雖然起點很底,規模不大,畢竟己邁出歷史性的一步,仍可喜可賀!
扶貧終有限,發展無竟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進程。東隴美好的未來離不開東隴人的自強自立。
文化水平的提升,人才的培養,是東隴後續發展的關鍵。對此,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對東隴的教育扶貧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
我們先後完成農民技術培訓150人次,教育資助貧困戶和困難家庭子女80人次,資助東隴小學課桌和教學物資3萬元,資助東隴幼兒園1.5萬元的教學玩具。
吳常顯走訪村民家中了解情況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如今,東隴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完美收官,東隴的明天一定更美好!這也是我這個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是一個脫貧攻堅工作者的心聲。
【人物小傳】
吳常顯,1968年8月出生,今年52歲,1993年7月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農村電氣化與自動控制專業,大學本科,工學學士學位。201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工作在教育一線,2015年8月任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副處級),2017年5月調任州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員,專技七級崗。2018年3月駐任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