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地區晚夏到來的標誌之一是銀河在夜空中升起得越來越早。每當夜晚來臨,一條被繁星簇擁著的光帶便會由南向北橫穿整個天空。河鼓二(牛郎星,Altair)、天津四(Deneb)和織女一(Vega)這三顆亮星組成了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是夏夜天空中最顯眼的星群之一,我們因此稱其為「夏季大三角」。
夏季大三角三星中的兩顆——河鼓二和織女一,在中國以及亞洲東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被賦予了美麗的神話色彩,詩意地象徵著情人間的分離之苦。它們被人格化為一對戀人。飽受分離之苦的這對戀人能夠在特定的日子——七月七日這天,通過某種方式跨越銀河相會。
夏季大三角。左上方是牛郎星(河鼓二),右上方是天津四,底部是織女星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被稱為「乞巧」節,是女孩子向上天祈禱能夠心靈手巧的日子。
而在日本,每年「第七個月份的第七天」,也被稱為七夕(Tanabata)。這是一個重要的夏季節日。在日本傳說中, 織女不但能賜予女孩子一雙巧手,還能夠滿足各種願望。
日本七夕主要不是用來祈禱愛情,而是和中國古代一樣,祈求姑娘們能有一身好手藝。
日本七夕,是從公元7世紀的韓國和中國傳入的。17世紀日本江戶年代,七夕節被上層精英當作一種親民的儀式,隨後便成為了全國性慶典。
2012年日本仙臺的七夕節
日本七夕的傳說與中國七夕一脈相承。它也與織女Orihime(織姬)和放牛人之子Kenyuu間的浪漫愛情故事有關。
不同的是,當二人墜入愛河後,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家族賦予的使命——織布和放牛,所以才被Orihime的父親——北極星Tentei,用浩瀚的天堂之河——銀河分開。Orihime(織女星)位於銀河一側,Kenyuu(牛郎星)位於另一側。君王經不住Kenyuu的哀求,出於憐憫,允許二人每年相會一次。允許相會的這一天就是七月七日。
2011年的日本七夕節
八月下旬的每天傍晚,我們都可以輕鬆地在東方較高的天空中看到織女星和牛郎星。而這個方向,正是銀河系獵戶座射電支的方向。太陽系就在這個射電支內。
獵戶座射電支橫穿了銀河系的兩大旋臂——英仙座旋臂和天鵝座旋臂,而我們面朝的方向,大致上就是「太陽向點(solar apex)」,也就是太陽系在銀河系內前進的方向。這個點與距離我們25光年的織女星很近。
還記得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嗎?電影中朱迪·福斯特就是收到了來自織女星的外星信號。
你在這裡:我們在銀河系獵戶座射電支旋臂上的位置
日本七夕節的日期也不是固定的。不同農村地區舉行儀式的時間,都會因為當地的習俗的差異而各不相同。
日本傳統使用的是一種與月亮和太陽都有關的曆法。這種曆法與中國的農曆十分相似,它將月球的周期(29.5天)與太陽年相統一,每隔2-3年就需要增加一個閏月。猶太歷也是這樣的曆法,而伊斯蘭曆(回曆)只和月球周期有關。
月相的變化
但是當代日本通行的是西方的格裡高裡歷,也就是公曆。因此當七夕節到來時,許多日本人會把公曆的7月7日當成七夕。而有些地方,則會遵照「晚一個月」的習慣,把節日定在8月7日。
不過日本的某些鄉村,仍然在使用古老的曆法。根據這種傳統曆法,七夕節會在第七個月球周期結束時的新月後第七天到來。此時的月相,是一輪接近上弦月的粗壯彎月。
2015年的七夕節出現在8月20日。在中國的七夕傳說中,是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會,而在日本的傳說中,則是一輪粗壯的彎月(網上流行的圖片都是滿月,這明顯是錯的),載著這一對戀人渡過浩瀚的銀河。
2010年七夕時的月亮
但是8月20日這艘月亮小船是接不到戀人的,因為月亮的位置不對。要到9-10月份,月亮才會靠近銀河。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當七夕節在日本首次成為傳統時,它們確實會在七夕之夜到達銀河渡口。
這是為什麼?這是「分點歲差」在作祟。天體的自轉軸指向,會在太空中發生緩慢而連續的變化。這種以26000年為周期的擺動,足以讓春分和秋分點每70年發生將近1度的偏移。經年累月後,這艘小船今天已經足足遲到了一個月(一個朔望周期),從而導致這對戀人無法按時團聚。
無論是鵲橋還是月亮小船,都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好好享受這個節日吧。七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