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免戰牌只存在於歷史小說當中,真實的歷史是根本不存在免戰牌的。不過,在歷史上,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軍事鬥爭也確實講究一定的行為規範。而且這個行為規範在歷史中被劃分成大致兩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以前的歷史階段,被稱為貴族戰爭時期。
貴族戰爭體現的是一種貴族精神,戰爭並不血腥,更像是一場運動會。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並不是一種諷刺,而是事實,因為一個軍隊作戰失敗,撤退50步按照當時的作戰邏輯,是不會有人去追擊的。這便是貴族精神,當然這種貴族精神是對於文明同源的政治力量的。對於外族的入侵作戰還是比較血腥的,但是這種血性也並不意味著簡簡單單的屠殺,也有一定的作戰規則而且當時的戰爭以輸贏為準,而並不是屠殺和消滅。
在研究先秦時期的軍事是戰爭時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一個部落擊敗了另一個部落,而另一個部落到其他地區繼續發展,重新回來爭奪曾經失去的土地,或者是兩大力量之間的戰爭,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也沒有相互滅掉對方。不是因為當時相互之間的力量非常均衡,而是戰爭模式限制了他們真正在肉體上消滅對方的能力。
進入戰國時期,國家建設進入了一個高行政,大國家,小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裡只能有一個合法政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時代來臨。在這一場時代裡,必須以消滅地方的抵抗人口,侵吞其他國家的土地,已達成鼓勵上的統一。而且當統一建立以後,封建軍閥之間的戰爭也是一掠奪土地,人口為主,只有到最後有實力的一方滅掉其他,華夏大地重獲統一。
在這一時期,各種奸詐技巧和手段紛紛登場。普通民眾,我們總是很反對曾經的那種貴族意識的喪失和這種殘忍血腥作戰方式的興起。但是我們同樣非常喜歡這種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這些內容。可能就是國民認知的一種矛盾,我們在戰場上是反對血腥的,但是我們卻又同時對與血腥伴隨的各種技巧趨之若鶩奉為經典。而這種技巧往往也成為戰爭變得血腥的不可避免的關鍵。
戰爭變得血腥,並不是戰爭變得不講理,而是戰爭的模式形式和大家對戰爭的認知出現了變化。在戰國時代,雖然沒有了過去作戰的貴族精神,但並不代表作戰模式徹底變得沒有秩序。在貴族作戰時代,兩個國家籤訂了和平條約,那麼大家都是要去遵守的。在後貴族時代,條約也是被遵守的,只不過人們變得聰明了,去找曾經雙方約定共同條約的這個條約,它的適用性不適用性以及這個條約裡可以變通的地方。
其實本質上大家依然是認可條約的,隨意違反條約依然會得到對方甚至是天下各國的嘲諷。而且條約的政治效力是持續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你想要違約就可以違約的。只是大家沒有過去那麼實在,條約還是當初的那個條約,只不過人們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就解釋條約的適用範圍對條約的解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耍無賴,而是我們文明成熟的地方。
因為這種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在兩千多年起很久已經出現了,而西方國家只不過是在五百多年前才開始,畢竟人類文明就像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文明其實也是如此,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哭鬧不止,到青春期只知道打仗。自我發展到了中年,開始回歸冷靜,不能讓一個青少年的文明有一種老成的感覺。
所以違背歷史的並不是那些戰爭,熱愛戰爭的民族和國家。恰恰是不管任何原因,都把戰爭是做歷史和文明反向的那些人。因為他根本沒有以一種進步的時光去看待人類的歷史,等待人類的成長。要記住,我們人類的發展長達數百萬年。我們的文明也不到1萬年,目前還處於青春期這一個階段,哪有一個青少年不打仗的,未來都會有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