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28日電 題:你有多久沒見過牛郎織女星了?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井懷 霍瑤
兒時的夜晚,在農村的院子裡,奶奶搖著蒲扇給孩子們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七夕節的傳說就這樣寫進了一代代人的記憶中。而到今天,我們突然發現,抬頭看不到牛郎織女星了。城市的燈光與霧霾,隔斷了歷史的傳說和仰望星空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感受群星璀璨成奢侈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孩子們都喜歡聽,可讓我指出天上的牛郎織女星,我真找不到了。」面對渴望星空的小朋友,太原市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彭心惠心裡不是滋味,孩子們聽懂了故事,卻見不到星星。
在幼兒園裡,會哼唱「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的3歲小朋友劉子卓,從來沒見過滿天星辰,「不知道銀河到底是什麼樣的。」6歲的賈浩辰運氣好些,他在奶奶家的院子裡看到過繁星,「我就盯著天空一直看,一直看,密密麻麻的,特別好看。」
「我有時挺懷念那些不通電的日子。」54歲的太原熱電廠職工李斌說,30歲時搬到城市住,生活好了,感覺卻麻木了。「以後老了、走不動了,我就見不到滿天星星了。」
中國圖片集團圖片編輯王俊峰是一名星空攝影愛好者,他每次拍攝都要驅車遠離北京城區100多公裡,才能找到理想的拍攝場地。「對於拍星者來說,只要天空通透、天氣晴好,光汙染越少就越適合拍攝。」
致力於保護星空文化產業的我國民間組織中國星空會副秘書長任小東介紹說,由於人工白晝等光汙染的蔓延,現在全球約有2/3的城市看不到銀河和主要星座。
「當你站在滿天星空下,感受群星如寶石般鑲嵌在夜空,感受銀河縱貫天空,流星划過天際,那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比任何圖片、影視作品裡展現出來的都要震撼。」王俊峰說,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享受這種仰望星空的機會可能越來越奢侈了。
難以穿透的燈光與霧霾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啟發人類數千年的星空不應該是必然的犧牲品。一些環保專家和攝影師分析認為,看到的星空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光汙染和霧霾。尤其是光汙染,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不適當或過度使用人工照明被稱為光汙染。「每一棟大樓、每一輛汽車、每一盞霓虹燈、每一支強照燈,發出的光線都讓星星躲了起來。」王俊峰說。
「光汙染是工業文明的副產品。」任小東說,但是,夜間使用的許多戶外照明是低效甚至沒必要的,這種光並沒有集中到人們想要照亮的區域,既浪費了能源,又遮蔽了星空。
任小東說,光汙染還破壞了自然的晝夜模式,破壞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光汙染可對人眼的視網膜和虹膜造成傷害,引起視疲勞和視力下降,可能還會引起頭痛,增加壓力和焦慮。」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霧霾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人們往往對白天霧霾的「張牙舞爪」心有餘悸,但對晚上藏在黑夜中的霧霾沒有直觀感覺。王俊峰解釋說,霧霾天氣中,空氣中的塵埃對地面的光線進行漫反射,整個貼地的夜空看起來是紅彤彤一片,觀測星星更加不可能。
讓星星點燈,照亮我們的家門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不該只是人們懷舊的歌詞。治理光汙染與霧霾,許多地方已經行動起來。
2016年,西藏阿里地區正式獲批成為亞洲首個「暗夜保護地」試點地區。區內戶外照明將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規劃、改造和管理,防止和控制光汙染,使優質的夜空資源得到保護。
「80後」攝影師戴建峰近年一直致力於保護星空。「一些民間組織已經在西藏阿里、那曲,內蒙古庫布齊,浙江開化和江蘇茅山建成保護區試點。」戴建峰說,「我們正在跟其他暗夜條件好的景區合作,建設更多的星空保護區。」
王俊峰認為,治理光汙染是「做減法」,相較於其他汙染的治理,成本低很多,更多的是需要控制光汙染源頭的數量、發散範圍和亮燈時間。「每個人都可能造成光汙染,所以,大家都能成為治理光汙染的志願者。關鍵是,人們要有這方面的意識。」
與此同時,更多的城市在大規模治理霧霾,還天空一片藍天白雲的白晝和星光點點的夜晚。
「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王俊峰說,「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人們更容易感受星空的震撼,至少不用跑出城100多公裡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