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2021-01-10 新華社客戶端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1993年,年幼的我乘坐南下的綠皮火車,第一次抵達這座冠以「特區」的城市。那時,我從未曾想過能紮根在此,更沒想到能在20年後,有幸記錄她的重要時刻。

光影荏苒,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我在深圳擔任記者的第8個年頭。

僅僅是翻看自己記憶當中的深圳,也會感嘆這座城市滄海桑田的奇蹟,就像按了快進鍵,二十年前、十年前的荒地灘涂如今高樓林立,鳥語花香。

奇蹟的背後,是人,是敢闖、敢拼、敢幹的追夢人。

如何用影像語言講述40年來成就了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是我在2020年最大的課題。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

這是我在特區40年報導中的第一條主打稿件。合作的同事是一名「深二代」,而我們都是跟著特區一同成長起來的「80後」。

經過多次尋訪和徵集,我們找到了十幾位不同年代來到深圳的普通人,包括第一代打工妹、港籍創業者、送外賣的女孩、80年代中國最高建築工程師……選取了他們初來深圳時候的影像,再選擇類似的場景,拍攝了他們今天的環境肖像,進行拼版對比。

我們和每個受訪對象都聊了很久,了解他們來深圳的機緣,以及這些年的故事。完成這組稿件,對我們來說,也是講述了自己的成長。

▲拼版照片:左圖為1984年,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施工設計者之一、28歲的羅君東在施工現場留影(新華社記者劉玉生攝);右圖為2018年12月5日在深圳市福田區家中拍攝的羅君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5年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擔任紅嶺崗亭亭長的陳廷賢指揮交通(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1日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拍攝的陳廷賢(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2年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的蔡麗欣(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身著工作服的蔡麗欣在深圳街頭(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翁純賢在深圳蛇口的凱達玩具廠拿著玩偶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翁純賢在深圳蛇口一個創意園內拿著90年代購買的大哥大和凱達玩具廠的玩具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上圖為在香港上學的丁克2011年途經深圳北站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2日,在深圳市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丁克在自己創立的公司內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請點擊「深圳特區40年丨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觀看報導

四十年,深圳奮鬥者之歌

有人說,深圳造就了很多傳奇故事,但多年的採訪讓我覺得,其實是他們造就了深圳。我和同事選擇了上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出生的四代特區人,分別體現「敢為天下先」、「來了就是深圳人」、「先富帶動後富」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四種特區精神和特區使命。他們的故事經常被人提起,甚至可能是很多人努力的「標杆「。我們梳理了他們的歷史和今天,用影像講述他們的奮鬥故事,再用採訪中的同期加入到環境肖像中,製作成有聲海報,用新媒體的手法傳播深圳精神。

我獨立負責的採訪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故事。由於他時間緊張,我們需要在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成視頻和圖片以及採訪內容。為了讓報導更為完整,使用了比亞迪的歷史資料,挖掘出早年比亞迪創業時的珍貴影像,逐一挑選加入報導。

▲2020年9月23日,王傳福在深圳比亞迪總部。

▲2020年9月23日,深圳比亞迪總部,王傳福走向比亞迪「六角大樓」。

請點擊「有聲海報——聽,深圳成長的聲音!」,觀看報導

大亞灣的核安全守護者

這是一組從2019年開始拍攝的報導。在深圳的最東邊是我國第一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它從特區建立之初就開始籌建。直到今天,一直在為灣區輸送電力。今天珠三角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離不開這些在山海間甘於寂寞、保障核電站運轉、維護核能安全的「核平」守護者。從2019年開始,我就將鏡頭對準了在核電站負責核能換料大修的喬素凱。跟著他和他的團隊,我有幸進入到核電站深處,記錄下了工程師們對核燃料這個核電站的「心臟」進行換料和修復的過程。

我站在4米深的核反應堆水池旁,只見用於屏蔽輻射和冷卻核燃料組件的硼酸水呈現淡藍色,燃料組件周圍包裹著一圈幽藍色的光。

它很美,但是更多的是危險。核心區悶熱難耐,每次進入前,工程師們必須更換防護服,穿戴專用防護設備,一待可能就是十多個小時,不能吃喝也無法上廁所。他們的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有嚴格規定,為的就是「安全」二字。

能夠為他們記錄下工作的身影,對我而言是難得的經歷,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在翻看新華社的歷史照片時,在廣東分社老記者陳學思留下的影像中找到一個熟悉的身影:1993年8月5日播發的一張大亞灣核電站裝載核燃料工程的稿件中,我發現了喬素凱。

▲ 1993年,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喬素凱(左)將中子組件吊進核島進行安裝。(資料照片)

喬素凱告訴我,這是他剛剛畢業進入核電站工作時的照片,那時還在負責吊裝工作,他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張珍貴的影像。相隔27年,兩組稿件記錄了喬素凱的變化,更是見證了中國核電的成長。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用望遠鏡查看水下燃料組件的具體情況。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操作設備進行水下核燃料組件的更換工作。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中)和團隊成員結束工作準備離開。

▲2019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技能培訓中心,喬素凱(中)與團隊成員合影。

「空中畫卷」與「地標之變」

「天空之眼瞰祖國」是新華社的名牌欄目,而深圳又被譽為「無人機之都」,通過無人機視角展現這個奇蹟之城今日的美景,是深圳特區建成40周年報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次天空之眼的報導,我和同事採取了分工合作,靜態照片+動態視頻結合的方式,力求讓我們的鏡頭呈現更美的深圳。

雖然是「無人機之都」,在深圳飛無人機可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是飛行管理嚴格。深圳是全國最早出臺無人機管理辦法的地區,在公園、機構、口岸車站等等地方飛行都有不同的規定,所以提前申請飛行許可是首要任務。

第二是人口密度大,危險性高。作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超大型城市,起飛和降落的位置需要慎之又慎的考慮。

第三是高樓多,幹擾大。深圳是全國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用鋼結構建設高樓的城市。高樓和鋼結構常常會給無人機傳輸信號帶來巨大的幹擾,飛行途中黑屏、自動返航是家常便飯。

幸運的是,每一次飛行都是以順利返航結束。我們拍攝了深圳標誌性的各大建築、科技創新高地、千園之城的綠意盎然、海天一色的「深圳藍」、流光溢彩的都市風光等等。讓深圳之美從空中畫卷中自然流淌。

▲深圳市南山區後海片區。

▲深圳市區。

▲深圳灣大橋。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航站樓。

為了加強無人機的效用,更精彩地展現天空視角,在同事劉大偉的帶領下,我們在深圳特區40年報導的節點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地標之變」。為打造這款視頻產品,我們採用了「穿越機+GoPro」拍攝為主、地面相機拍攝為輔的方法,以兩代深圳建設者的故事引入,以第一視角一路穿越不同年代的九大地標,用國貿、地王、平安大廈等地標建築側面反映了深圳特區40年的飛速發展和精神傳承。

穿越機可以做出翻滾,跳樓等動作,搭載上攝像設備後可以呈現視角獨特的視頻,極具視覺衝擊力和強烈代入感。

這次的拍攝可以算是國內媒體首次完整運用穿越機在室外完成的一款新媒體產品,用另類角度重新展現了並不新鮮的「地標」系列,將一個「全新」的深圳呈現在受眾面前。

↓ 請戳視頻,跟著我們的穿越機一起「穿越」深圳

新工具的應用,打破了攝影記者原本只能主導策劃靜態平面作品的固有印象,用非一般的「動態」鏡頭重新定義了「新視頻」,更讓新華社有了與「創新之城」相匹配的40年報導之作。

那些我鏡頭裡的深圳人

這一年,我還記錄了許許多多在這個城市奮鬥追夢的人:有的為疫情放棄休息,有的不遠萬裡從俄羅斯來傳授數學知識,有的從快遞倉管員轉型飛行員後成為獨當一面的機長……

▲2020年2月27日,在深圳龍崗的一家「健康驛站」,護士鍾笑瑜核對咽拭子採集人員的身份信息。

▲2020年2月18日,在位於深圳龍華區的深圳贏家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進行防護服代加工。

▲2020年9月28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布達克·鮑裡斯·亞歷山德羅維奇為學生講授數學基礎課。

▲2020年1月16日,志願者黃金玉在深圳「市民花田」裡查看自己親手栽種的向日葵。

▲2020年7月15日,在深圳舉辦的健身教練普拉提培訓課上,普拉提「大咖」李欣(上)在普拉提凱迪拉克床上演示動作。

▲2020年9月10日,在順豐航空的備飛酒店,汪勤金起床後整理制服準備開始當晚的飛行。

我也見證了科技創新之力在這片熱土上一次又一次迸發。

▲2020年12月12日,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退役儀式上,工作人員查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

▲2020年11月11日,參觀者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現場體驗開戶機器人。

▲2020年8月12日,深圳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該公司研發的數據流AI晶片。

▲2020年10月30日,深圳富士康龍華科技園數控工具機精密加工智造熄燈工廠內景。

一年又一年,深圳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作為一名記者,也作為一名城市歷史的記錄者,需要努力跟上她飛速的腳步,更要跟上媒體變革的速度。在這個戰場,新華社記者這個身份是我的鎧甲,也是我的武器,幫助我用真實的影像為歷史留痕。

▲2020年9月9日晚,新華社廣東分社毛思倩在機場工作。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李夢馨、崔博文

相關焦點

  • 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 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醫護人員|...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 7月16號以來,我在烏魯木齊的生活日記,點讚這座城市
    這個夏天,是我在烏魯木齊生活的第9個夏天,在平淡的生活中,我每一年都有收穫,今年夏天是最值得銘記的。  我只是一位生活在烏魯木齊的普通市民,希望通過文字記錄下7月16號以來,我在烏魯木齊這幾天的生活日記,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我們這座城市。
  • 我在現場|2020年,這些眼神,讓我難以忘懷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新年的到來,總是帶給人們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想像。就如同2020年元旦前夜,在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操場上,用各種語言寫著「愛你愛你,2020」的牌子前,人頭攢動。
  • 春晚小記者美文選登丨尋找城市文脈●我愛這座城(音頻誦讀+投票)
    現在,我們重讀這座城,了解昆明的歷史文化;將來,我也要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傳承昆明的獨特氣質和精神。 我愛這座城。 能獨立判斷,能節儉勤勞。 發奮努力,好好地做個人。」 唱著校歌,我會用腳步丈量,繼續尋找城市的文脈。
  • 三十歲的男人轉行學什麼技術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他已經找了將近半個月的工作,在我們本地這個二線城市,他很難再找到這種像他過去的管理崗位了,而讓他去做送外賣,他根本就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因為他坐辦公室都坐習慣了,那那他還能做什麼呢?去做銷售嘛,去另外一個行業。呃從底層去做銷售,還是做市場,還是做技術,因為這個年齡很尷尬。
  • 自豪 因為這座城市的蓬勃向上
    原標題:自豪,因為這座城市的蓬勃向上   2020年,已經結束。
  • 「讀給你聽」願我們追隨時光的腳步
    願我們追隨時光的腳步作者:馬祖偉朗誦:馬曉君歲月匆匆,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又一年,將要和2020年說再見了。2021,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站在2020年的終點線深情回望,這一年,我的祖國母親似乎經歷了太多的崎嶇、坎坷和不幸。
  • 自豪,因這座城市的蓬勃向上
    這一年,「百花」盛開、「網安周」精彩紛呈;這一年,全市邁入四環時代、機場貨運全國第六、地鐵建設碩果纍纍;這一年,鄭州榮獲2020最具幸福感城市、榮登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單……這一年,成績的背後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這一年,值得我們每一位鄭州人驕傲自豪。
  • 射手座無法抗拒的4件事,緊跟著他的腳步,射手座會越來越愛你
    大家好,這裡是小晴星座說,本期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射手座無法抗拒的4件事,緊跟著他的腳步,射手座會越來越愛你。第一:給他自由和快樂射手座一直在追求自由,愛情對射手座來說是一種束縛,但是射手座也很渴望愛情,因此射手座希望能夠得到自由和愛情共存的感情,想和射手座在一起,就要給他足夠的自由和快樂,射手座喜歡輕鬆愉快的感情,虐戀情深指揮嚇得射手座逃之夭夭,畢竟在射手眼裡自己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 自豪,為鄭州這座城市的蓬勃向上
    這一年,「百花」盛開、「網安周」精彩紛呈;這一年,全市邁入四環時代、機場貨運全國第六、地鐵建設碩果纍纍;這一年,鄭州榮獲2020最具幸福感城市、榮登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單……這一年,成績的背後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這一年,值得我們每一位鄭州人驕傲自豪。
  • 一位老警察的心裡話:我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
    「幹過刑警,能最直接體會到破案抓賊、為民除害的成就感!」1992年,剛從警校畢業的宋曉波,如願以償地被分配至武漢市公安局青山分局刑警隊,長期的基層磨鍊,他練就了一身善破疑難案件的真功夫。  2015年4月28日,轄區發生震驚江城的「4·28」惡性命案,作案手法殘忍,嫌疑人異常狡猾。「無法確定死者的面貌特徵,無法確定身份,拋屍位置沒有監控,不知道第一案發現場。」
  • 夏日如果能遇見你,我知道這是我最後能想念你的日子
    6.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7.夏日如果能遇見你,我知道這是我最後能想念你的日子。8.溫暖的味道在清晨的懷抱中香甜有營養,浪漫的味道在天亮的祝福中香甜好滋養,愉悅的味道在最早的祝福中愉悅升級,親愛的。
  • 深圳腳步,始終與人才同頻共振
    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直擊人才「敏感點」,直面時代挑戰,《深圳腳步》詼諧、幹練又不乏深度和力量地討論了人才缺什麼、失敗是什麼的問題,打出「會心一擊」,引發觀眾共鳴,是其刷屏的深層機理所在。看廣告,更看實效。宣傳片能打動人,關鍵靠「產品」夠硬核。
  • 「算命的說我去南方能暴富,但我決定北漂....」回國後,你會選擇哪座城市?
    畢竟,除了自己本來就是北方人之外,僅僅是大三在北大光華做交換生期間,Emma就喜歡上了這座厚重與年輕並存的城市。 當然,最重要的是北京有全國最好的馬場,這讓熱愛馬術的Emma更加堅定地選擇了北京。 「我在17歲出國,少年向成年轉變的這四年都是在美國度過的,在美國求學的這段經歷可以說塑造了我整個人的性格,也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 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寶雞
    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寶雞 2020-11-10 16: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在現場|我見證了石元順的這一天
    2020年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新華社記者年末重返脫貧現場帶你見證脫貧前後的顯著變化為你講述脫貧故事記錄者的親身感受——————————————這些年去過很多的貧困地區,也進過很多貧困戶的家,但石元順家的房子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用同事的話來講:初以為是一處山洞,需要穿過山洞才能進家,
  • 深論| 深圳腳步,始終與人才同頻共振
    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直擊人才「敏感點」,直面時代挑戰,《深圳腳步》詼諧、幹練又不乏深度和力量地討論了人才缺什麼、失敗是什麼的問題,打出「會心一擊」,引發觀眾共鳴,是其刷屏的深層機理所在。看廣告,更看實效。宣傳片能打動人,關鍵靠「產品」夠硬核。
  • 飛速戀愛飛速結婚飛速下線,風一樣的男子不是藍景儀而是他
    導語:飛速戀愛飛速結婚飛速下線,風一樣的男子不是藍景儀而是他《魔道祖師》之中刻畫了非常多優秀的人物形象,除了受人喜歡的主角團,配角的人氣也不低。而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姐夫金子軒了,不過他這次來卻不是因為「真香」,而是要和藍景儀爭奪「風一樣的男子」的稱號喔。
  • 王一博《天天向上》獻唱以一曲《可惜我是水瓶座》驚豔現場
    王一博花下演唱本周五晚22:00播出的《天天向上》節目現場布置地格外溫馨浪漫,如同婚禮現場般處處充滿愛的花環。「天天兄弟」王一博以一曲楊千嬅的經典曲目《可惜我是水瓶座》驚豔現場,拉開了節目的序幕。本期《天天向上》延續「踏春賞花季」,奉上了「春天如此多驕」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