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

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多年之後,當人們回憶往事時,希望這些照片能夠幫助人們回到2020,回到武漢,回到這不平凡的一年……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2020年1月22日,在武漢漢口火車站,旅客戴口罩進站乘車。

多年以後

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讓我留下

原本計劃與老婆孩子回家過年的,疫情的暴發讓我做出了個重要決定——在封城前一天將她們送走,只剩下我這個幹勁十足的「單身漢」留守武漢。如果說,以前的狀態,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那麼這次一個人留守,反倒,徹底放開了。

2020年1月,我開始參加各種疫情有關新聞發布會並記錄封城、解封前後等特殊環境下的影像;完整記錄兩山醫院從開工建設、建成,到收治首批病人,再到首批患者治癒出院,最後到完成使命清艙關閉的影像全過程。

▲這張標註了日期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完工,歷時10天。

我幾乎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這些歷史性的瞬間過了之後可能再也拍不到了,每一天都不能錯過。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已按下了10萬多次快門。我認為只有盡力地去拍、去記錄,才不會後悔,不留遺憾。

▲2020年2月14日,公交車停擺在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的一處公交停車場上。

生命之橋!生命之舟!

2月4日,建成後的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首批病人。在拍攝完常規角度照片後,我嘗試改變下拍攝視角。當無人機升起的瞬間,和煦的陽光正好照射在這條長長的通道上。這一刻,我的心頭也似有暖流湧入:無比溫暖且顫抖起來——通道的一頭是技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齊全的醫院以及這兩者和諧完美的配合,另一頭則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無數人的期盼和希望。

▲2020年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送往病房。當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這條長長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橋,一座「生命之橋」!在如洪水猛獸般兇惡的病毒蔓延之時,這座橋把那些掙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們帶向希望:生的希望與康復的希望!

▲2020年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送往病房。當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張書旗一起來到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採訪。

被改造成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曾是去年軍運會的主會場,也是我這些年體育攝影報導的主戰場。

換好防護服,到達四樓看臺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整個體育中心宛若一艘諾亞方舟!一格格、一間間,井然有序:患者在裡面休息治療,醫護人員不斷地穿梭忙碌其間,寧靜而繁忙。

▲2020年2月17日,患者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息。

夜已深,有的患者漸漸進入夢鄉,而在方艙裡,醫護人員依然在不斷默默忙碌著:他們在持續地與病魔抗爭——這種寧靜而堅強的力量,瀰漫在整個方艙之中,讓它真的成為了生命之舟。

9月底,得知休艙後的體育中心在10月4日將會舉行一場全國的籃球賽事,我當即改籤了國慶休假的機票,並在比賽當天趕到我的主戰場,通過五張拼版照片,同一角度同一構圖,再現對比。病床與賽場,安靜與喧鬧,將全國抗疫的努力與成果完美呈現。

▲拼版照片:上圖,2020年2月17日,患者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息;下圖,2020年10月4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艙後舉行首場大型賽事。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這組今昔對比圖,真的讓人很想哭!」

紅區突圍

▲2020年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在戴口罩。

ICU病房,又被稱作「紅區」,是此次抗疫中的核心區域,是醫護人員、患者與死神搏鬥的最前線,也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疫情期間,我前後15次來到協和醫院、人民醫院東院、肺科醫院等定點醫院的ICU重症病房,記錄下這場抗疫主戰場上最珍貴的影像。

▲2020年3月19日,醫護人員在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搶救新冠肺炎患者。

印象比較深的是武漢肺科醫院的危重症ICU,肺科醫院在疫情期間作為重要的定點醫院,醫護人員一直在這裡超負荷工作。第一次去的時候,不知道那裡的緩衝通道很短,穿好防護服,推開門就看到一臺ECMO(人工膜肺)以及正在搶救的病人:病房裡十幾臺ECMO同時運轉,20多名醫護人員忙碌其間。我心裡毫無防備,看到眼前景象瞬間懵住了,十分害怕。沒多久,密閉防護服悶得我渾身是汗,護目鏡也已完全被呼出的霧氣糊住,眼前的視野也變得朦朧起來……

▲2020年3月19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在窗邊小憩。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他們,再次投身危重症救治一線」

後面又去了幾次後就都熟絡了。有天早上,是我和同事楊志剛一同前去做個視頻採訪,進去之後就看到一位醫生佇立在緩衝通道的窗邊,走近了發現她在哭,一直在自責:「我已經盡力了,真的什麼方法都試了,但就是沒有作用,我覺得自己好沒用。」

▲2020年3月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送走了最後康復的患者,正式休艙。這是來自貴州醫療隊的葉青與康復的患者分別時落淚。

特別能理解那種感受,在那種強度、那種密閉的環境下,與死神搶人,有時不得不面對逝去生命的無力感。那個畫面我至今都還記得。生死、希望,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那些瞬間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2020年3月17日,貴州醫療隊員程小雪(中)在武漢站準備進站乘車。當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轉好,完成救助任務的各地馳援醫療隊分批離開。

我愛這些平凡而堅強的人

疫情的日子採訪遇到了很多人,這些平凡而又堅強的人,讓我溫暖心動,我愛他們。

▲2020年3月1日下午,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分娩室,助產士吳丹將新出生的寶寶抱給產婦劉婷看。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武漢:走近新生命的『擺渡人』」

一個由5名老司機組成的車隊,24小時機動待命,專門在疫情期間接送缺乏交通工具的待產孕婦。我花了2天2夜和他們一起守候,一直跟拍到嬰兒出生。

抗疫形勢不斷向好,街上逐漸熱鬧起來,有出來放風透口氣的,也有很多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從家裡出來的人。

在抗「疫」之下,很多平凡的人,依然在堅守。

▲2020年4月2日,在武漢江漢區北湖街環保社區,居民在飯後跳廣場舞。

工作之餘,我會前往不同的地方,儘可能多地去觀察這座城市,感受這裡非常態下的氛圍,記錄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發生過的一切。

希望這些影像能夠讓人們回憶歷史,看到堅強,感受到在病魔肆虐之時,生命的堅韌,以及人們不屈的抗爭!

抗洪歲月

上半年剛忙完武漢疫情報導,正打算喘口氣,防汛報導卻又接踵而來……

▲2020年7月13日,上漲的江水即將淹沒武昌黃花磯涼亭。

▲2020年7月19日,工作人員在三峽樞紐前巡查。19日20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4.6萬立方米/秒,較本輪洪水的峰值6.1萬立方米/秒下降了1.5萬立方米/秒。「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

在多雨的7月,我在荊楚大地來回奔走,黃梅山體滑坡、三峽大壩洩洪、武漢兩江防汛、恩施滑坡堰塞湖……

迎著風雨、蹚過淤泥,一心只想用手中的相機,去記錄眼前的險情、用影像去傳遞心中的那份感動。

▲2020年7月8日,在湖北黃岡市黃梅縣袁山村山體滑坡現場,救援人員轉移救出的年過八旬的老人。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生死營救!#湖北黃梅山體滑坡# 現場」

2020年7月8日凌晨4時許,湖北黃梅縣下起瓢潑大雨。約3萬立方米泥土裹挾著巨大的山石傾瀉而下,袁山村3組7棟民房被毀,9名尚在睡夢中的村民被埋。

在泥濘、狼藉的現場,一名滿身是泥的救援人員和他的搜救犬,佇立在一棟傾斜的樓前,搜救犬的黃色毛髮也被溼泥染黑,正遠遠望著救援現場,疲態盡顯。

▲2020年7月8日拍攝的滿身泥土的消防救援人員和搜救犬。

我在他們身旁,不願多加打擾。此時,眼眶也有些溼潤,腦海裡又回想起在疫情期間,那些一樣無畏的醫護人員,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奮戰在「紅區」,高負荷高強度的工作,從「死神」手裡搶人的各種場景、瞬間……

防汛採訪和「抗疫」採訪非常相似:充滿了未知,充滿了恐懼。因為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只有盡力去克服,去調整以及做好合理的規劃,挺過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這一年的鏖戰,身心疲憊。但作為攝影記者,身處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地點,我的使命就是儘可能多地去見證去記錄,這樣才不會後悔,才對得起這份職業。

多年以後,當人們談起2020年,如果我鏡頭中那些奮不顧身、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溫情畫面能夠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他們的腦海,就是我的莫大榮光。

▲2020年7月8日,新華社記者肖藝九(右前)在湖北黃梅縣袁山村山體滑坡現場採訪。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崔博文、李夢馨

相關焦點

  • 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醫護人員|...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 我在現場|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1993年,年幼的我乘坐南下的綠皮火車,第一次抵達這座冠以「特區」的城市。那時,我從未曾想過能紮根在此,更沒想到能在20年後,有幸記錄她的重要時刻。
  • 攝影記疫|張星海:這一年我又重新回到地鐵,花更多時間拍人
    「這是這一年,我最喜歡的照片。2020年2月8日是中國農曆的正月十五,這天晚上我去了國貿,在空無一人的街邊,我看見了這尊雕塑。她就樹立在國貿的長安街邊上,我奇怪自己從前怎麼沒有看見過她。我不知道這個雕塑的名字,她應當是一個天使吧!
  • 我在現場|2020年他們給我最多的感動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世界,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著她如何應對。
  • 我在現場|我見證了石元順的這一天
    2020年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新華社記者年末重返脫貧現場帶你見證脫貧前後的顯著變化為你講述脫貧故事記錄者的親身感受——————————————這些年去過很多的貧困地區,也進過很多貧困戶的家,但石元順家的房子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用同事的話來講:初以為是一處山洞,需要穿過山洞才能進家,
  • 我的2020(這一年的點點滴滴)
    還有兩天這一年就結束了,這一年你過得怎麼樣?很多人會說,這一年很難,是的!我們經歷了很多曾經想都沒想過的事,春節不能走親訪友,在家隔離的那段日子,每天一睜眼拿起手機看疫情的數據,那一刻才感覺到在生命面前,其他都是小事。當我打開電腦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裡有點糾結,說點什麼呢?回望這一年經歷了很多事,接下來,聽我慢慢跟你分享我的生活點滴。
  • 鍾求是:時間是最佳的鑑定家,我希望多年以後他仍然為我叫好
    這些都調動了我的文學情緒。到了放假時間,同學們在補外語,我則胡亂寫些所謂的小說和詩歌。要是撇開文學,大學期間我好像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把《資本論》三卷通讀一遍,這是專業上的正事;二是談了一場戀愛,這是青春期的正事。那時候大學校園裡遊走著理想主義,一場愛國主義的巡迴報告,能讓學生們眼噙淚花,一場女排或男足的勝利能點燃學生們的激情。
  • 我在現場|2020年,這些眼神,讓我難以忘懷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新年的到來,總是帶給人們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想像。就如同2020年元旦前夜,在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操場上,用各種語言寫著「愛你愛你,2020」的牌子前,人頭攢動。
  • 2021年,我希望……
    12月29日,我正式離開了長春客運段的乘務崗位,投身長春車務段,成為一名手檢員。離開了自己並肩多年的「戰友」。我希望2021年,我的「戰友「們在工作上更順利。我也可以在新的崗位上學習好、工作好。家人平安、朋友健康、自己進步張崢:國網長春供電公司員工新年願望2020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經歷許多,也得到了許多。
  • 多年沒聯繫的同學,突然看見在朋友圈發了張孩子出生的照片,我默默...
    多年沒聯繫的同學,突然看見在朋友圈發了張孩子出生的照片,我默默的點開圖片看了看然後划走了,而後每隔幾天他都會曬一下娃的照片,我還是只默默的看看,一個月後風平浪靜,三個月後他依然是幾天曬一次,但我都只是默默的看著,終於一年過去了,我看見娃走路的視頻,沒忍住點了個贊並評論道:小傢伙好厲害都會自己走路了,剛評論完我就有些後悔了,正在想要不要刪時
  • 我在現場|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用「白駒過隙」這個成語比喻2020年的時光飛逝,對我來說,並不誇張。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再到防汛抗洪,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前行,甚至顧不上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 張玉環:以後的日子最重要的是要養我老娘
    「我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失去了20多年的青春年華,這個是有錢都挽回不了的東西。作為父親,我沒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作為兒子,我也沒能孝敬老母。這一切給我的家人帶來了巨大傷害。」「我希望父親在白天回村,這樣顯得光明正大,我們也可以用放炮告訴村裡人,父親是無罪的。」六點四十分,張玉環到家了。回家之前,他換上了妹妹給他買的新衣服,披上了哥哥給他準備的紅緞帶。車門還沒有打開,宋小女已經不能自已,她苦苦等待了9778天,只求張玉環能在無罪獲釋那天,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我非要讓他抱著我轉」。
  • 願多年以後 我提著酒 而你 還是老友
    初中的我號稱「校園小王子」,原因是全年級的人我認識大半多,去廁所都要打招呼到口渴的那種。但是回想一下,那些所謂的「哥們」、「兄弟」到現在還在聯繫的其實也寥寥無幾。到了高中真正的朋友就更少了,而到了大學朋友比初中還少,其實也印證了一個道理,越長大你的朋友越少,每個人都漸漸利益化,你甚至不知道和誰可以真正的交心。不過這也是一個成長過程,一個成長的必經之路。
  • 當人們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閉上嘴巴
    這是因為從那以後,他要全身心地聽從某種無法抗拒的實用必要性的召喚,這種必要性容不得人們隨隨便便就將其丟在腦後。他的所有舉止都不夠大氣,他的所有想法都缺乏度量。至於說發生他身上的事,或有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只是想像著與這一事件有關的東西,而且將此事件與許多類似的事件聯繫起來,其實他和這些事件根本就不沾邊,那是失敗的事件。
  • 多年以後再次遇見你,沒想到你和我的朋友在一起了,我該怎麼面對
    多年以後再次遇見你,沒想到你和我的朋友在一起了,我該怎麼面對幸會!感謝您點開本文,閱讀全文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喜歡可以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段美好的愛情,最好的結局就是彼此相愛的兩個人一直在一起,可是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包括分手。
  • 朋友發給我一張照片,說裡面有一隻狗,看到照片後我懵了!
    朋友發給我一張照片,說裡面有一隻狗,看到照片後我懵了!文/萌寵科學家朋友是一個喜歡狗狗的人,也很有愛心,經常看到她在小區裡給流浪貓流浪狗餵吃的。她一直想養一隻可愛的狗狗,但是家裡不同意。所以就把愛轉移到了街頭流浪動物身上。
  • 我在現場 | 從湖北「戰疫」到邊疆「戰貧」,我的2020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 「端午」都六月底了,我什麼時候能再見到你?
    轉眼間,2020已經過去了大半,這一年真的是不太平的一年,不過好在我們還可以平凡的生活。可能是因為人長大了,也就多了煩惱,開始嚮往起了平淡。今年的端午三天假期,大家打算做點什麼?在家宅著?還是和朋友聚聚?又或者你還和我一樣努力的工作著?不管怎麼樣,請注意勞逸結合,好好保重你自己。
  • 我25歲了,我覺得那時候的喜歡才是真的喜歡
    如果,我高考沒有改那兩道選擇題,我是不是不會來到這裡。如果,不入團也不去收三下鄉,也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我是很菜,這我都知道。心情的大起大落,或許我早就該明白。但是,那種感覺,我卻無法釋懷。那天,猝不及防,我已知道結果。但是我還是想說,與你相遇好幸運,遇見了你是生命最好的事情。
  • 那一年,我75歲,歲月將我摧殘的不剩什麼!
    時間不知不覺得過了一大半,到了25歲以後,我的人生就被貼上了標籤,父母每次的念叨從好不好,變成了有對象了沒,工作上再有成績,在別人眼裡也是個大齡剩女,開始有人介紹誰家的誰誰還不錯,我媽聽得很認真,我總在想,要不要再等等,或許,哪天能與他重逢呢?他是我大學畢業以後談的最長的戀愛,後來因為他出國留學,我們的跨國戀最終不歡而散,但是我卻心裡一直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