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祭祀:有著特定的含義,也有不同的方式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五色祭祀,人一生都需要按照陰陽五行的原理尋求祖先神靈的護佑。這是上至天子皇帝下至臣民百姓概莫能外的。因此,需要隨時祭祀。國人祭祀常用五色,認為五色與生產的豐歉、生活的甘苦、人畜的安危、戰爭的勝負、王朝的更替等等關係切身利益的大事,均有密切、深刻的聯繫,因而盡心盡力,樂此不疲。
夏商周三代,崇拜上帝和祖先是其時宗教的主要內容。這時祭祀活動即已開始。《周禮·天官》中已有時人「祀五帝」的記載,戰國末期至秦漢之間,上帝的下屬神大量增加,陰陽五行觀念滲透其中,使崇拜上帝的迷信趨於複雜。天神之中,以吳天上帝為最尊,五行配合五方而成的五帝軸佐吳天上帝化育萬事萬物,護佑人間。他們均成為人們虔誠崇拜、祭祀的對象。
祭祀要按五個不同時節採用不同的服色。《後漢書·輿服志》:「服衣,深色制,有袍,隨便五時色。」《太平御覽》卷六九一引漢馬融《遺令):「穿中除五時衣,但得施絳絹單衣。」《漢官舊儀)卷下:「皇后春蠶皆衣青,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廟群神五時之服。」《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槍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唐李賢註:「五時衣謂春青、夏宋、季夏黃秋白,冬黑也。」
陰陽家編造出所謂迎五氣之祭,規定立春祭蒼帝,立夏祭赤帝,季夏祭黃帝,立秋祭白帝,立冬祭黑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甘泉祭祀五帝,青、赤、白、黑四帝分別排在東、南、西、北方,黃帝壇置於南方。祭祀時,殺一白鹿和白犛牛將白鹿裝於白犛牛肚裡,掌祭太一祭壇(泰疇)的祝宰穿紫色繡衣,掌祭五帝者分別穿青赤諸色衣。後漢武帝帶人幾次到泰山封禪祭天,採用祭太一禪之禮,設壇三層,四周為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犛牛等作祭品,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穿黃色衣服,在莊嚴的樂聲中跪拜行禮。
漢武帝建造明堂後,太一(即上帝)和五帝被祀在堂上。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劉莊下詔祀光武帝於明堂以配五帝,又頒發時令,迎氣於五郊。迎氣時,時間、方位、祭祀對象、服色、歌曲等均有特別的規定: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和句芒,車騎服飾都是青色,唱《青陽》之歌;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和祝融,車騎服飾都是赤色,唱《朱明》之歌;前立秋十八天,迎黃靈於中兆,祭黃帝和后土;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和和蓐收,車騎服飾都是白色,唱《西皓》之歌;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和玄冥,車騎服飾都是黑色,唱《玄冥》之歌。從此以後,「順時令」成為歷代帝王施政的總綱。
在一些特殊的祭奠活動中,以顏色為主要特徵的幣各有各的用途。不同顏色的錢幣和玉有重要的用途。青幣,古代以為其色青,「象東方」(《通志禮志二》),而東方是五穀賴以生存,社稷得以延續的太陽的所在地,所以,凡與東方有關的祭祀,如封禪、祭社稷、五嶽或一般的禮神祭祀等,均視青幣為主要祭品。蒼幣,也許同樣取其顏色近於青天,古代每至「冬至,祀吳天上帝的蒼壁,……與配帝之幣皆以蒼」(《新唐書·禮志二》),或者祭祀皇地祇「以黃琮、黃幣,配位於蒼幣」(《金史·禮志九》)。顯然,這裡黃幣象徵土地,蒼幣代表青天。
黑幣,色莊重肅穆,最能體現祭者誠惶誠恐的敬重心情,所以舊時祭奠神州、皇地祇或「天子祭社稷皆太牢;諸侯祭社稷皆少牢。皆黝黑,用黑幣」(《通典禮志五》)。
黃幣,其色與黃帛相差無幾,但兩者的職能卻相距甚遠:黃帛充為佛事活動的旗幡於空中飄蕩,而黃幣則以色似大地,專事用於地神的祭祀上。如祭祀天皇地祇時,「以黃琮、黃幣,配位以蒼幣」(《金史,禮志九》)。其他諸如素色的白幣、紅色的縹幣,亦分別為祭祀五人帝、五行宮、酶神及山川所用。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個故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