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近日讀到一則寫錯字的笑話,說的是:
從前,一對做小生意的父子倆,生意做得馬馬虎虎一般般,更糟的是這倆父子,識字用字也是令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兒子到外地去談生意,走到半路,忽然天降大雨。兒子沒帶傘,就寫信託人帶給父親,信中道:父親大人,兒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別人有命(傘)我無命(傘),接信後,有命(傘)帶命(傘)來,無命(傘)帶錢來買命(傘)。
他父親接到信後,看了半天,終於明白了兒子的意思,氣得七竅冒煙。急忙回信道:兒子,你會馬(寫)就馬(寫),不會馬(寫)就木馬(莫寫),家裡有容(客)人,真差(羞)死我了……
看完這個笑話捧腹過後,我不由想起自己曾經也錯字錯解的一段尷尬往事。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畢業的初中生,按後來的說法,那時正是動亂時期。
畢業下放不久就參加了工作,分配在礦山鋸木班。班裡都是些從舊社會過來的老師傅,沒讀過書,基本上是些文盲。
我雖是個初中生,其實在那個動亂年代,讀書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肚子裡沒裝多少墨水,徒有其名。但畢竟在班裡「學歷」是最高的,名符其實的「秀才」。所以理所當然,我被班長「任命」為「讀報員」。
讀報員看似不起眼,可別把它不當回事,責任性極大。那時,政治空氣很濃,讀錯字,寫錯字,意思弄反了,就有可能惹出一場橫禍。而我是個亂世的所謂「秀才」,名義上是初中畢業,實際上小學水平。尤其是識字,更是力不從心,特別是漢字,孿生兄弟多,看似長得幾乎一樣的相貌,卻讀音意思完全相反。
使我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讀報時,遇到「病入膏肓」這個成語。覺得這個「肓」字像「盲」,可這二字的下部,一個是「冃」,一個是「目」。區別不大,自想來是印刷錯誤,應該是讀盲。於是我自信無誤,脫口而出念成「病入膏盲」。
讀完報,一位老師傅問我:小李,「病入膏盲」是什麼意思?我很有把握地解釋道:「就是病人病得很重,已經看不清東西了。」正巧旁邊另外一位師傅的老父親剛去世不久,他聽我這一解釋,連說「對,對,我父親死時,就認不出站在他眼前的是哪個了。」
如果說這「病入膏肓」被我錯讀亂解過了關,那麼另一次的信口開河依文解意,就讓我驚出一身冷汗。
那次讀報時,報中反覆出現「篡黨奪權」四個字。「篡」字我又不認識,但它像「算」字。平時廣播裡也經常念「篡黨奪權」,聽起來篡算音差不多。我就想當然,把它讀成「算黨奪權」。
老班長睜著迷惑的眼晴問我,「算黨奪權」怎麼理解?這下我心裡發了慌,這個詞不同於上面那個詞,上面那個是普通詞,而這個詞在當時帶有政治色彩,解釋不好得背處分。
但不管怎樣我還得回答班長呀,要不然我這「秀才」也失面子。於是,我裝得胸有成竹的樣子回答說:「顧名思義,這算就是算計,暗算。連在一起,就是說有一小攝壞人,想奪取黨的權力,必須先要暗算我黨……」
我的這一通神解釋,正好被下來檢查政治學習的書記聽到了。書記先是很嚴肅地糾正了我篡算不分的讀音,我聽後心中忐忑不安,暗想千萬別上綱上線。轉而書記繃緊的臉松施下來道:「好在你字雖然讀錯了,解釋得牽強,總的來講意思還沒出格。你還年輕要加強學習,下次可別再張冠李戴……」
聽了書記的話,我如釋重負。但也給我敲了一記警鐘,自那以後,我便不敢不懂裝懂,想當然牽強附會讀字釋義了。
文/李陵湘
責編/毛秘《白浪情》
來源:新華號 宏哥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