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鋰離子電池「短壽」潛在因素—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科學家們在顯微鏡中製造相對不穩定的元素鋰,這使得金屬的結晶過程易於觀察。圖片來源:Petr Jan Juracka/SPL

鋰和鈉是高活性金屬,這使得它們的單質形式難以研究。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於奕與合作者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成像過程中生成每一種元素的純形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透射電子顯微鏡通過從目標材料上彈射一束電子來成像。於奕與合作者用電子束轟擊含有鋰或鈉的化合物。作為回應,化合物分解了。

當化合物分解時,純鋰或鈉的晶體析出並迅速向外膨脹,在結晶減慢之前的幾秒鐘內直徑達到大約幾百納米。儘管樣品是在真空室中,研究人員依然確定微量的氧使金屬表面氧化了。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長晶指從鋰晶體中延伸出來。科學家懷疑,這種結構是在鋰離子電池內部逐漸形成的,會縮短電池壽命,甚至引發火災。作者希望透射電子顯微鏡能幫助解開這些手指的神秘面紗。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06-w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年)
    2018年,在SDI、LG Chem鋰離子電池業務高速增長帶動下,韓國佔比提升較快達到 了31%;而中國則受制於產業規模 增速放緩以及匯率因素影響,佔比小幅下滑至41%;儘管松下持續穩健增長,但其他企業增速放緩再加上AESC股權被遠景集團收購,日本鋰離子電池產業在全球的佔比逐年下滑,2018年降至22%。
  • 科研人員首次在火星隕石中發現柯石英—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在月球隕石和灶神星隕石中也相繼發現了柯石英,而在相似巖性的火星隕石中,石英的高壓相主要為斯石英和賽石英。 柯石英與斯石英和賽石英相比,其形成的壓力相對較低,所以有觀點認為火星隕石遭受的衝擊變質程度更強,不容易在火星隕石中形成柯石英。這種解釋與火星較高的逃逸速度(約5公裡/秒)和火星隕石普遍發生熔長石化和存在豐富的高壓相組合相符。
  • 震驚,這種電池成分早已在人體中富集
    1980年左右科學家便發現, 人體中存在的某種成分可以用來做電池, 由於某些原因被世人所忽略, 近些年來又有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還做出了實物電池,
  • 科學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貢獻是什麼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大學特聘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和名古屋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分享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其在鋰離子電池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M·斯坦利·威廷漢在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電池技術實驗室工作,他創造了最有可能為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設備供電的鋰離子電池新技術。
  •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跟蹤早期心臟形成—新聞—科學網
    小鼠胚胎心臟初期圖像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 近日,研究人員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出了小鼠胚胎心臟起源的圖譜,幫助確定了在發育初期構成心臟的細胞類型。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研究人員對胚胎小鼠心臟進行了顯微解剖,以觀察一種非常早期的細胞條紋——心臟新月,如何轉變為線狀心臟管。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成像、延時顯微鏡和單細胞RNA測序識別了細胞類型,能夠在大約12小時的發育過程中跟蹤不同群體的心肌祖細胞的發育。 新技術使他們第一次確定了一組祖細胞,它有助於心肌細胞和早期心外膜(心臟最外層)形成。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1974年,「露西」的發現震驚了世界。320萬年前,人類的老目前「露西」似乎能直立行走,但仍在樹上生活。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 鋰離子電池材料測試技術大梳理
    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產業大力扶持,國內外許多相關的企業和研究所加大投入,不斷研究新材料提高鋰電池的各方面性能。而鋰電材料及相關的全電池、半電池、電池組被投產應用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測。下面就由我總結一下鋰電材料常用的幾種測試手段。
  • 科學網—「金字塔」助太陽能電池提高效率
    表面帶有金字塔和錐形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可以提高發電效率。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雖然太陽能電池已經技術成熟、應用廣泛,但其能源轉化率一直存在瓶頸。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電力工程教授範汕洄研究組採用的新型「金字塔」型表面設計可以使太陽能電池自動降溫,從而克服了太陽能電池持久、高效發電中的一大障礙。 據悉,目前太陽能電池效率較低的一大原因是由電池本身過熱造成的。數據顯示,每升高1℃,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就會降低0.5%;於此同時,溫度每升高10℃,太陽能電池的老化速率就會加倍。
  • 「電池聖杯」:這種電池技術突破將改變世界
    圖:致力於尋找「電池聖杯」的技術名人比爾·喬伊(Bill Joy)  但本月早些時候,潛在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出現,他就是技術名人比爾·喬伊(Bill Joy)。  以下即為採訪摘要:  利維:你一直在投資於清潔技術,這麼多年之後,你發現了新鋰離子電池技術中的「黑天鵝」嗎?  喬伊:是的,公平來說,我想這是一隻「黑天鵝」。  利維:描述這種方法與普通電池的不同之處,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喬伊:普通電池中有許多成分,比如鋰或鹼,還有放置在兩者之間的分離器。
  • 劍指電池領域「聖杯」!麻省理工教授李巨聯手「鋰電池之父」推全...
    就在近日,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領導,古迪納夫參與合作的一項研究,將有助於完成這「一小步跨越」,推動容量更大、續航時間更長的電池誕生。 該研究基於一個電池領域長期追求的目標——即使用純金屬鋰作為電池的負極。與採用有機電解質的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要好許多。
  • 被央視報導5年後量產的固態電池 蔚來是如何在2022年用上的?
    合肥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徐興無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告訴央視財經,國內很多廠家都在布局固態電池的研發,大規模應用要到2025年,成本是主要制約因素。固態電池短時間只適用於部分場景,比如高續航裡程和高能量密度,現在的產業鏈10年內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 用病毒做電池,科技產業迫在眉睫的需求有答案了?
    Belcher使用病毒來組裝鋰離子電池的電極,從而為LED提供能量。 自然界中的化學物質通過研究能夠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擁有強壯結構的生物體,這是她主要的靈感來源。 例如,鮑魚和蝸牛通過在富含礦物質的海底收集鈣分子來構建一個強壯的外殼。複雜的生物機制控制著這一過程,所有的編碼都是由蝸牛的DNA完成的。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血清代謝組潛在決定因素的參考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血清代謝組潛在決定因素的參考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5 0:52: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Eran Segal小組繪製出人類血清代謝組潛在決定因素的參考圖譜。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了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地研究和生產出針對這些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迫切需要了解抑制這些病毒傳播和危害的機理。 3. 未來新技術有效保障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範式是什麼? 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能很好地服務於人類的衛生健康。
  • 被央視報導5年後量產的固態電池,蔚來是如何在2022年用上的?
    在1月12日的《天下財經》欄目中,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馬小利表示,固態電池的概念已經蠻長時間了,並沒有在市場上看到進一步的擴展應用。合肥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徐興無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告訴央視財經,國內很多廠家都在布局固態電池的研發,大規模應用要到2025年,成本是主要制約因素。
  • 紐扣電池的正負極在哪_紐扣電池的正負極怎麼區分
    打開APP 紐扣電池的正負極在哪_紐扣電池的正負極怎麼區分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1 10:44:37   紐扣電池的正負極怎麼區分   一般來說紐扣電池都會有較為平整光滑的一面以及有凸起的另一面。
  • BP:2050年電池成本將下降75%!
    該報告研究對象著眼於一次能源消費佔全球50%以上的中國、歐洲以及北美,旨在探討至2050年科技進步對全球能源系統的潛在影響。當今全球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也要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BP認為,要破解這一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即節能以及能源轉型。技術在節能和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研究發現:男性右手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更有魅力
    多項研究發現,食指和無名指的長短與人的認知能力、健康和形象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形象方面:據美國「趣味科學網」最新報導,瑞士新研究發現,男性右手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長相好,更有魅力。    疾病方面: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手指長度與疾病機率之間的關聯性日益得到科學驗證。
  • 2020開年紅 太陽能電池技術大發展
    6、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預計接近40%近年來,太陽能電池在混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高轉換效率。然而,雜化鈣鈦礦本質上是不穩定的,為了尋找鈣鈦礦材料的替代品,岐阜大學的Hiroyuki Fujiwara教授研究團隊與東京工業大學的Hidenori Hiramatsu和Hideo Hosono教授一起對硫屬鈣鈦礦材料進行了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