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安居就有人居住。安居古城始建於隋朝,原名赤水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重慶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鎮,自古便有「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歷千裡而入境,與篼溪、瓊江、烏木溪水會於城下,繞城三匝陷為深潭」之句。
因安居的水陸交通方便,曾於明朝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間建縣,後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撤縣併入銅梁縣,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和「百強鄉鎮」,商貿中心鎮,重慶主城功能的重要拓展區;同時也是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潼南楊氏故居等渝西旅遊環線的中心節點,區位優勢明顯。
圖片攝影:黃盛竹
歷史上的「安居八景」和「九宮十八廟」曾聞名遐邇,前來遊山玩水的文人騷客和燒香朝聖的信徒絡繹不絕,摩肩接踵。 唐人有「危城三面水」之句。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裡歷來商賈雲集,帆檣蟻聚,貿易繁榮,而且是兵家取道涪江的要塞和屯兵紮寨的住所。安居鎮依山傍水,風光綺麗,景色迷人。
據統計,安居自宋至明清,中舉人者多達200餘人,其中進士23人,舉人17人,解元1人,其中清朝翰林4人。
安居古鎮人傑地靈,湧現出福建巡撫王恕、安徽巡撫王汝璧、河南巡撫胡堯臣、陝西巡撫帥祥、貴州巡撫胡峵、南京都御史周達、大理寺少卿周南、《四庫全書》編修王汝嘉、翰林吳鴻恩、北京西城區巡城兵馬司指揮張雲逵、大理寺丞胡禹臣、戶部員外郎胡如川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圖片攝影:黃盛竹
歷觀諸史,凡兵家之爭者,多取道涪江。自古安居為水陸要衝,沿涪江上溯川北,順流入嘉陵江匯入長江,明初時便為銅梁、大足、潼南、合川等縣的物資集散地。
安居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有瓊江、涪江總長33公裡。可利用發電的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投資2.1億元、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安居水力發電站是重慶市「七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對安居經濟的騰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安居八景
安居素有八景之稱,今天我們來看都有哪八景呢?
化龍鍾秀
所指為安居城內化龍山,《光緒銅梁縣誌》載:山自城東迤邐而來,迥翔起伏,勢若蟠龍,三水環繞,為舊治八景之一。
飛鳯毓靈
所指為飛鳳山,安居城東南,巴川鎮北,突起巨石如臺。《光緒銅梁縣誌》載:出引鳳門過平橋,兩岸柳絲如織,曲徑通幽。人岱廟後即飛鳳山,後人以峰巒秀麗欲蜚勝於鳳九肖併名。由飛鳳山東行裡許即玻侖山。
玻侖捧月
千年古寺,位居鎮東兩裡地外的玻侖山上。《光緒銅梁縣誌》載: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月光似從山頂湧出,飛掛於老樹虯枝間,寺後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
石馬呈祥
所指城東峭壁臨江上的石嶕嶢,形如石馬,巖間歲有落石,前人以為科第之佔,屢試不爽。
瓊花獻瑞
每到夏秋漲水時節,涪江水急而渾濁,瓊江水靜而清澈。兩江交匯後,涪江水從江底貫入,直衝水面,層層湧出,似瓊花怒放,變化萬千。
紫極煙霞
所指為紫極山,在安居鎮北泉溪鄉境內。《光緒銅梁縣誌》記載:乘小舟入瓊江,可七八裡,岸轉山出,翠壁直插雲霄,上為紫極山,竹樹蒙密中,有古觀。每旭日初升,溪煙四合,鐘樓隱隱,紺宇沉沉,如展楚江清曉圖,有天然畫意,反返照入江,餘霞散綺,金碧燦爛,紫翠欲流,一日之間山容屢變。相傳東嵐之下舊有紫霞寺,晚鐘打響,白雲往還,更可想當時幽趣。
關濺流杯
所指為昔日流杯池,在關濺鄉關濺溪附近,《光緒銅梁縣誌》載:從紫極山下槳南折而入,過海棠溪,貫篤萬個,拂水悉成緣雲,鹽泉噴薄,皚皚如雪,則濺盤之水所從出也。其水入處極為飛湍。昔賢於其旁鑿為流杯池,引上遊之水瀠洞而入池,曲折而歸溪,平曠幽潔可坐而休。當風暖日遲名流修禊相與與詠其間,而波光似鏡,杯渡如飛,左右逢源,中央宛在攬勝者竟以比諸會稽蘭亭雲。
聖水晚眺
所指為聖水寺,有短垣、紫竹環繞。《光緒銅梁縣誌》載:萬籟皆寂,白雲沉沉,煙光欲暮,獨立梳妝,石畔遙望,江城一帶,蒼茫如在雲間,迨明月高揭,野渡人歸,隔江漁火二三,星猶隨艇子搖漾渡江而來。
怎麼樣?安居八景你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