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猴年,關於猴的典故和民間俗語煞有趣味。
毛澤東生前對猴子頗有好感,他曾以猴自況「深山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自稱「有點猴氣,也有點虎氣」。他對孫悟空更是讚賞有加,主張對敵鬥爭要有「孫猴子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策略,並多次以詩詞謳歌孫悟空的鬥爭精神,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為典入句或修辭,不自毛澤東始。有關猴子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和歇後語源遠流長、舉不勝舉。如:
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韓生勸項羽都關中,羽曰:『吾聞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乃燒宮室都彭城。韓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芋,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悅。
心猿意馬此為佛教用語。用猿騰馬奔比喻凡心無常而多變,後多用於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中舉後痰迷心竅,他的嶽父胡屠戶罵他:「像你這等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殺雞嚇猴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場現形記》五十三回:「俗語說得好,叫做『 殺雞嚇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樹倒猢猻散宋《說藪·曹詠妻》載:曹詠投靠秦檜,做了大官。秦檜一死,曹就被貶。厲德斯派人給曹送去一信,曹拆開一看,乃是《 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猢猻入布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堯臣]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
猿鶴蟲沙《抱樸子》:「周穆五南徵,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別人做壞事。《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猴升天。」
這些成語皆形象、精煉、貼切之語,運用得當可文章增輝。
有關猴的詞彙綴入民間語言,就帶來活潑俏皮之感。如說小孩子淘氣,是「猴了巴嘰」;說人機靈「長了毛比猴都精」;勸人不當教師「家有五鬥糧,不做猢猻王」;譏人吝嗇「猴子手裡掉不出幹棗」;至於「孫猴子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是說,強勢一方傳達的是威脅的信息,弱勢一方則在表達無奈的情緒。《經樓夢》中賈寶玉要吃鴛鴦臉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來。一個「猴」字,名詞作動詞用,何等的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