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這是中國的元宵節,這是中國人的元宵節。歡歡喜喜鬧元宵,過完十五過完年。在整個正月,元宵大概是國人的一場集體「轟趴」。
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有一種執念:總以為傳統的就是少人氣的,就是老學究和故紙堆的。不過,日前的一則新聞大概打破了這個誤解——2月17日下午,故宮發布「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信息後,引發持續關注和搶票熱潮。2月19日(正月十五)活動預約票火速「秒光」;記者2月18日0點發現,故宮門票預售系統疑因「元宵燈會」搶票火爆而癱瘓。
此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年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今年元宵節故宮博物院將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夜場。當時,不少人擔心傳統上元文化究竟有多少吸引力、寒風蕭瑟的夜場燈會能否把觀眾聚起來,而今,被「秒光」的預約票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故宮燈會之所以叫人神往,大概因為這場燈會不僅有「燈」、有「人」,更有「文化」:一方面,活動邀請勞動模範、北京榜樣、快遞小哥、環衛工人、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消防指戰員、公安幹警等各界代表參加,當然還與社會公眾共享;另一方面,觀眾不僅能在夜間看到「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看到被璀璨點亮的故宮,還能看到《千裡江山圖卷》等通過藝術燈光投影於故宮建築屋頂的繪畫作品。這樣的燈會,既有傳統文化的歷史之暖,亦有人文情懷的時代之光。即便不是身在北京,很多人也心嚮往之。
當然,有人說故宮這些年自帶「網紅屬性」,且常年在熱搜榜上和年輕人打得火熱。不過,千百年來正襟危坐的故宮,不是坐在家裡就能「紅」起來的。更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大概還在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地緘默著。所區別的,不過是一句古話,「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就拿「紫禁城上元之夜」來說,如此費心費力,又不售賣VIP席位,博的什麼、圖的什麼?反觀那些不作為、遲作為的歷史文化遺存,即便曾經在歷史的「上元之夜」風光旖旎過,只是今時今日,還願意敞開心扉和群眾「眾樂樂」嗎?
我們常喟嘆傳統民俗文化曲高和寡,「閒話說玄宗」般追憶著民俗風情的當年勇,說得好像傳統文化就該與現代人相隔甚遠。就像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它既是「月上柳梢頭」的浪漫節日,也是「百枝火樹千金屧」的中式狂歡,更代表「扶老攜幼返故裡」的闔家團圓。鬧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踩高蹺、吃元宵……上元日,可以鋪陳出無限的溫情故事。
中國人有賡續不絕的傳統情懷,節日文化亦有四海八荒的喚醒之力。一場有形的燈會被追捧的背後,是節日傳遞出的無形的價值取向:元宵節最重要的也許不是賞花燈和吃湯圓,而是歡歡喜喜結束漫長的冬季,萬丈光芒地迎接希望的春天。於此而言,讓傳統文化點亮千年「元宵之燈」,這件事大有作為、大可作為。(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