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三月三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 天。2019年廣西三月三與清明重合,因此今年三月三放假時間為4月4日至4月8日。
節日起源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遊戲,玩法是大家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