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名將多不勝數,而在戰國時期,卓越軍事才能的將領以及軍事學說更是百花綻放。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上,這些將領發揮他們軍事才能,使用各種奇計以達到重擊敵人的效果。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叫做「美人計」,意思是以「美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今天不講軍事名作《孫子兵法》,也不講三十六計,我們來談談與書中計策之一——」美人計「有相似之處的一個計策,這個計策就是」美馬計「。
所謂「美馬計」其實就是美人計的變種,只是將「美人」換成「美馬」而已,由人變馬。人是可控的,馬雖可控,但畢竟是牲口,沒有自己的思想,想控制起來就難了很多。
那麼「美馬計」可行嗎?
當然可行,戰國大將李牧和唐朝大將李光弼就曾用「美馬計」取得戰爭勝利。
「美馬計」的最初起源在戰國,是由四大名將之一的將軍李牧發明的。《資治通鑑》記載:「李牧至邊……大縱畜牧……殺匈奴十餘萬騎……單于奔走,十餘歲不敢近趙邊。」
從史書記載中可以得知,戰國時期,塞北的匈奴人經常南侵,騷擾趙國的邊境地帶,一旦攻入城中便大肆燒殺搶掠。於是趙國君主派遣將軍李牧奉命駐守雁門關,抵禦匈奴。
李牧帶著軍隊駐守在雁門關時,常常看見匈奴人將數百匹良馬因為天氣炎熱而趕到河裡降溫的場面,雖說作為一國大將軍面對任何場面都應該從容鎮定,但是面對數百起優良的戰馬的李牧,他有些不鎮定了,他想要匈奴人的馬!由於地理環境原因以及技術問題,趙國的馬匹雖好但是與匈奴人的馬匹略差一籌。
於是李牧心想,怎麼讓這些馬匹都自己跑過來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下令放出軍中母馬百餘匹,系在隔河的樹蔭下,母馬嘶聲四起,對面匈奴在河裡洗浴的公馬聽見母馬的鳴叫聲,兩性相吸,不由自主地渡河奔馳而來,守關士兵將其盡數趕入城中。
匈奴將領見狀大怒,率眾急追搶馬。這對於好不容易得到手良馬的李牧來說,吃進嘴裡的還讓我吐出來?做夢!李牧已經準備好了陷阱,只能匈奴人過來「搶馬」了。
李牧用美馬計奪得匈奴人數匹好馬,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這一奇計成為歷史美談。
然而,相隔千年之久,到了唐玄宗時期李光弼在「安史之亂」中與史思明對立時,史思明的軍力很強,他的優勢在於騎兵,光良馬就有一千多匹。如此裝備,讓李光弼吃盡了苦頭。
就在雙方整備軍隊時,李光弼看到史思明的戰馬在河邊洗浴,李光弼大為嫉妒。因為史思明的戰馬品種較於唐軍所擁有的品種更好,與史思明的騎兵對上,唐軍的戰馬就很不佔優勢了。
而史思明在河邊炫耀戰馬的行為,忽然讓李光弼想起了多年前趙國大將李牧使用過的「美馬計」,頓時李光弼高興起來。
可不是,馬上就要將敵方的戰馬據為己有了能不高興嗎?
李光弼很快行動,將軍中的母馬都集中起來,等史思明的馬匹再次到河邊時,他就將母馬全部放了出來,母馬的鳴叫聲響震整個地區。
就在這時,史思明的馬匹聽到雌性戰馬的叫聲都被吸引過來,跟著李光弼的母馬一起過河。李光弼心中的得意可想而知。
史思明方得知戰馬被李光弼用計拐走,大怒之下向把馬匹都追回來,但是大勢已去,戰馬已經被唐軍士兵抓起來了。
此計不僅迅速削弱了史思明的戰鬥力,也大大提高了唐軍的士氣,佔領了軍事上的主動權。無論是戰國時期李牧還是唐朝時的李光弼,他們隨機應變的優點以及卓越的智慧都值得為人所稱道。
李牧和李光弼都使用「美馬計」取得戰爭勝利,但是馬畢竟是牲口,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以使用「美馬計」還是有一定風險的,需要謹慎。
參考資料:
1. 《資治通鑑》. 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