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自古名將如雲,或是衝鋒陷陣、血染徵衣,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局勢是叵測的,戰爭是殘酷的,敵人是狡猾的,結局是難控的,然而,行軍布陣、臨敵應變少不了發散著創造性思維的戰爭藝術。例如,被中國戰爭史引為經典之作的「美馬計」。
世人多知古希臘時期,希臘人為爭奪美女海倫使用的「木馬計」,但神話終究是神話,難以進行現實考證,而「美馬計」卻有據可憑,施計者有兩人,一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主帥李牧,二是大唐名將李光弼。
李牧鎮守雁門關時,曾見匈奴有良馬百匹因酷熱被趕到河裡洗浴,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下令放出軍中母馬百餘匹,系在隔河的樹蔭下,母馬嘶聲四起,匈奴的公馬聽見母馬嘶鳴,兩性相吸,不由自主地渡河奔馳而來,守關士兵將其盡數趕入城中。匈奴將領見狀大怒,率眾急追搶馬,卻被李牧預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殺潰敗,匈奴人賠了良馬又折兵。
九百餘年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李光弼如法炮製,再獲奇功!較之李牧,李光弼還為「美馬計」增添了若干重要環節,使這一計策的構思與運作顯得更為豐滿與流暢了。
在公元759年七月,郭子儀被宦官陷害,唐肅宗不得已剝奪郭子儀兵權,任命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同年八月,李光弼撤出洛陽,移軍河陽,留洛陽空城給史思明。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其部擁有良馬千餘匹,每天輪流驅到河邊梳洗、放牧,一邊炫耀其良馬之多,一邊藉此打擊唐軍士氣。
安史叛軍久居塞外邊疆,擅長騎射,倚仗精銳騎兵襲擾衝突是其致勝法寶,這次也不例外。史思明從塞北帶來大量馬匹,都是一些威猛強悍的純種戰馬,這些馬體高彪壯,陣前橫衝直撞,如履平地,對李光弼率領的唐軍威脅極大。史思明視這些戰馬為掌上明珠,李光弼更是求之 若渴,如何令這些寶馬良駒為己所用呢?李光弼為此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突然腦海中靈光一閃,計上心來。
李光弼傳令城中,以高價收購百姓的牝馬(母馬),得五百匹。而且所要的母馬不是一般的母馬,須為帶駒的母馬。眾將士不解其意,上陣殺敵最需要的是來去如電、身高體壯的公馬,要這麼多的母馬何用?另外,所買母馬還帶馬駒,豈非累贅?賣馬之人更是喜不自勝,一般來說,戰亂年代母馬不好賣,帶馬駒的母馬更是出手難,要不上價,哪想到李大將軍居然拿出連買優良公馬都綽綽有餘的真金白銀求購帶駒母馬,這等划算的買賣簡直是從天而降啊!消息傳出城外,史思明叛軍引為笑談,何曾想到,他們即將大禍臨頭。
某日,李光弼見叛軍驅趕良馬在對岸河邊放牧,急令手下將那批母馬趕出城去,將嗷嗷待哺的馬駒留在城中。牧馬的叛軍士兵見城門大開,又見一群馬從裡面蜂擁而出,以為是唐軍殺來,吃了一驚,紛紛站起身來,準備回營報告,卻只見馬匹出城,不見守軍出戰,逐漸放鬆警惕,並想起李光弼重金買母馬之事,指指點點,笑罵不停。
母馬來到河邊,掛念城中馬駒,不時回首鳴叫,李光弼又命士兵到馬廄哄趕拴著的馬駒,馬駒不見了母馬,本就煩躁,加上士兵的哄趕,都放聲嘶叫起來,母子對鳴,哀婉百轉,母馬的叫聲很快就吸引了對岸叛軍公馬的注意,其中幾匹正處於發情期的公馬無法自控,下河向對岸遊來。這一動,立刻引發了連鎖效應,所有的公馬都尾隨而來,千馬渡河勢不可擋,叛軍馴馬人根本攔不住這支浩浩蕩蕩的「求愛大軍」,連拉帶拽也無濟於事。
見時機成熟,李光弼命唐軍將母馬韁繩放開,母馬思子心切,扭頭就往城中跑去,後邊的叛軍公馬於後緊跟,李光弼打開城門,將叛軍公馬照單全收,唐軍歡聲雷動,對岸的叛軍頓足捶胸,史思明更是氣得暴跳如雷!
這一仗,李光弼借用「母子連心」、「異性相吸」的馴馬之道,坐收豐厚戰利品,不費吹灰之力白得千匹良馬,其麾下騎兵轉瞬戰力大增,叛軍卻為此吃了不少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