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11:08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徐蕭
字號內容摘要:早報記者徐蕭朝鮮歷史上,日本一直是其主要威脅和外敵。面對日本,朝鮮一直處在被動的位置,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公元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廿六年),朝鮮以打擊對馬島倭寇為目的,發動了朝鮮歷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朝鮮史稱「己亥東徵」,日本則稱為「應永外寇」。面對日本方面的質疑,朝鮮使節雖然否認了朝鮮與明朝聯合行動的傳言,但是也如朝鮮上王和世宗一樣,強調了倭寇對「上國」的侵犯是朝鮮這次出徵的原因之一。而通過這些人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中日朝三國因為貿易、遣使和戰爭所發生的頻繁接觸中,中國的被擄人在東亞三國的交涉中很可能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朱莉麗分析道,「他們以中國人的身份,擔任了朝鮮和日本之間的翻譯,從側面證實了當時東亞三國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關鍵詞:朝鮮;倭寇;日本;馬島;軍事行動;交涉;戰爭;中國人;聯防;朝日
作者簡介:
己亥東徵:朝鮮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
朝鮮歷史上,日本一直是其主要威脅和外敵。早在漢代,就有文獻記載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歷史。此後,從唐代、明代直到近代,日本不斷實施著對這塊半島的軍事行動。
面對日本,朝鮮一直處在被動的位置,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公元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廿六年),朝鮮以打擊對馬島倭寇為目的,發動了朝鮮歷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朝鮮史稱「己亥東徵」,日本則稱為「應永外寇」。11月15日,在文史研究院主辦的「『從周邊看中國』——以朝鮮通信使文獻為中心」 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朱莉麗以己亥東徵為對象,探討了這次朝日戰爭中的明朝因素,從側面揭示了朝鮮的「事大」思想。
所謂事大思想,或事大主義,是一種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鮮王朝對中國明朝和清朝稱臣納貢的政策。
一場持續不到一個月的戰爭
1392年,擁兵自重的李成桂廢掉了高麗國王,自立為王,建立李氏王朝。懾於他的威名,倭寇在朝鮮太祖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後,倭患再度興起。
在李朝與日本諸多勢力之間,對馬島豪族宗氏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宗氏是日本的對馬守護,也是朝鮮的「對馬島主」。歷代以來割據朝鮮海峽上的對馬島,積極與朝鮮半島開展貿易活動。宗氏在室町、江戶時代一直作為日本對朝鮮外交的橋梁。但是,朝鮮與對馬的融洽關係卻因宗貞茂的死亡而一度中止。宗貞茂死後,實權落入倭寇魁首早田左衛門大郎手中。而左衛門大郎是倭寇魁首。兩國關係的走向,也就不難預料了。
1419年5月,當時對馬島糧食歉收,為解決生計問題,對馬島的倭寇襲擊了朝鮮八道的忠清道庇仁(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和黃海道海州(今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海岸。為還以顏色,當時已退位為上王的朝鮮太宗李芳遠,讓自己的兒子——剛剛即位的世宗大王李裪——下旨徵討作為倭寇跳板的對馬島。
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1419年6月,世宗大王任命李從茂為水軍司令,統率227艘戰艦、1.7萬大軍進攻對馬島。倭寇除五十餘人拒戰外,其餘都丟棄物資逃跑。李從茂勸降宗貞盛被拒,派出先遣隊出發,燒掉了109艘,留下了最好的20艘,沿途燒毀一千九百餘戶倭寇的房屋,殺死倭寇114名,活捉21名,並解救了131名被倭寇搶來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