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韓戰爆發,本是一場「自家」性質的戰爭,但由於當時的政治大環境,後來中國、美國、蘇聯及英國等國均派出了軍隊。那時候,中國先後派兵達190萬,付出了近20萬人犧牲的代價,電影《上甘嶺》就再現了當時的慘烈場面。
至今,朝、韓雙方依舊堅持是對方先進攻,可朝鮮的說辭卻一直被外界質疑。2009年,俄羅斯解密了一份絕密檔案:金日成多次向史達林表示,他要以「軍事方式」統一全國。而蘇聯出於大局安全的考慮,更是默許了這一做法。
所以說,朝鮮的不宣而戰,是有蘇聯的背後「支持」。當時,就軍事實力而言,朝鮮要遠超於韓國。因為,朝鮮軍隊接受過蘇聯的訓練,配備有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開戰前,史達林承諾過會提供空中支援,但前提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
因此,開戰不久,朝鮮就將韓國軍隊逼到了釜山,拿下了韓國90%的領土,使得「統一」有了希望。只是,到了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收復了三八線以南的大片領土。到了10月25日,在金日成的邀請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
最終,在中朝人民的合力作戰下,將南北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一帶。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其實,關於誰先發起進攻這個問題,應該先分析一下誰更具有主動發起進攻的實力,這樣才能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韓國。
美國擔心南方的李承晚政府挑起戰爭,所提供的武器數量極其有限,坦克5輛,22架飛機,其中,還有一架無法起飛,一共八個師,總兵力不過9.8萬人。其實,美國的目的很明確:韓國軍隊有抵禦朝鮮進攻的能力即可。
韓國於1946年組建武裝力量,因為,在經濟上南方屬於農業區,遠比北方貧窮。在軍事裝備上,也遠遠不如北方。而且,很多士兵還做過日本統治時代的警察,被民眾抵制,再說,朝鮮還和中、蘇兩國直接接壤。
所以,綜合來看,韓國並不具備主動出兵的優勢。
那當時的朝鮮呢?
當初,日本撤出朝鮮半島時,朝鮮已經有了自己的工業基礎。雖然,朝鮮的軍隊也是創建於1946年,但朝鮮從蘇聯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武器,且這些武器在蘇德戰役中經受了檢驗。當時,每個師至少配備15名蘇聯顧問,且這些顧問也經歷過蘇德戰爭。
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士兵參加過中國境內的抗日戰爭及蘇德戰爭。1949年,旅居中國的朝鮮士兵,在金日成的「召喚」下回國,且很多旅居蘇聯遠東的士兵也回到了朝鮮,其中,不少人都不會說本民族語言。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軍隊有13.5萬人。重點是軍事裝備,有蘇制坦克150多輛,火炮620門,飛機100多架。當時,朝鮮的人均收入是韓國的兩倍多。所以,無論從經濟、軍事,還是地理位置上,朝鮮所具備的優勢都遠遠超出了韓國。
歷史上,朝鮮半島曾被日本佔領了近半個世紀,二戰後趁勢獨立,南北雙方各自建國,但都同時宣布自己對整個半島擁有主權。
1950年,美蘇關係相當緊張,美國不敢輕易挑戰蘇聯。因此,金日成認為:朝鮮和蘇聯有著領土接壤的優勢,他如果佔領了韓國,美國是不會出兵的,且蘇聯也是如此認為。當時,金日成不止一次向史達林表明自己的態度,他會用武力解決統一問題,對此,對方並沒有表示反對。
從現在俄羅斯公布的很多檔案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史達林對朝鮮統一半島很有信心。所以,朝鮮與俄羅斯「瞞著」中國,對韓國宣戰了。其實,完成民族統一大業,也符合當時的民心,無可厚非。可當時的韓國對朝鮮的進攻卻沒有任何防備,在6月25日,正值韓國的農業收穫之際,隨著信號彈的騰空而起,百門火炮齊發,一場戰爭就此拉開。
本是一場民族內戰,最終,卻演化成了國際性的局部戰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一周後,蘇聯空軍參戰。
現在,再來分析這場戰役,當時的朝鮮、蘇聯顯然都低估了美國。在日本投降後,以三八線為界,美國和蘇聯分佔半島的南方和北方。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並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
當時,在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正確」或者「錯誤」來評述一段歷史,但是,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卻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審視:如何用「合理」的途徑去解決這一問題。
再回首曾經的戰爭史,如今的和平真是來之不易,都是一代又一代先輩們的付出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現代人應該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