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日本天智天皇派千艘戰船登陸朝鮮,結果全軍覆沒

2021-01-16 Hei白歷史

或許中國人對公元663年沒什麼感覺,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充滿恐懼的一年;當時,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剛登基幾年;而在他登基之前,就曾每年派越國守阿倍比羅夫北徵蝦夷和肅慎,使齒田、亭代、津輕三郡的蝦夷歸服;同時在渡島的蝦夷的嚮導下,擊退了來犯的肅慎兵卒。

但是素有雄心的天智天皇並不滿足,他渴望得到朝鮮半島,當時新羅經常受到百濟和高句麗的攻打,於是請求大唐出兵,共同「徵罰」百濟。在公元660年的時候,百濟在大唐名將蘇定方的鐵蹄下被滅國了,百濟國王和太子都成了俘虜,百濟派遣使臣向倭國求援。

當時的日本,還沒有意識到大唐帝國究竟有多強大,猜測最多也就和他們一樣,就在他在積極籌備的時候,他那年邁的父親不堪重負去世了;公元662年,天智天皇頒布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公元663年,依百濟之請,天智天皇總計派出四萬兩千餘人的軍隊和規模達千艘的船隊遠徵。而當時鎮守百濟的是大唐帝國名將劉仁軌,劉仁軌得知日本大軍將至,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但很快,日本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日兩路水軍對峙。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

當時,日本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往往被射得透心涼。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日本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全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上千日本兵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日本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扶餘豐脫身而逃,唐軍最終是「獲其寶劍」,這個「百濟王」竟不知所之,人間蒸發了。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餘忠勝、扶餘忠志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日本兵將,「一時並降」。

當時,而當時的日本人好像還沒形成武士道精神,一系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最終幾乎全軍覆沒,此戰給天智天皇打擊實在太大了,也讓其企圖在朝鮮半島南部恢復支配地位的希望化為泡影。但之後天智天皇的表現,又讓人不得不由衷的欽佩。

在被唐朝輕鬆的擊敗後,天智天皇從僥倖逃回來的人中,得知了大唐帝國的繁榮和強大,在痛定思痛之後,決定全面學習大唐帝國;或許我們會說他是一個「小偷」,但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卻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天智天皇之前的日本和之後的日本,已經完全不能相比了。

當時的日本,以空前的規模移植大唐帝國的先進文化,促成了日本社會發展的躍進。從此,日本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告別了以前「刀耕火種」的原始人生活方式;雖然他打了敗仗,但是若論對日本的貢獻,日本明治天皇也要排在他的後面。

相關焦點

  • 公元663年,日本挑釁大唐,結果4萬2的日軍被大唐活煮
    公元663年,日本挑釁大唐,結果4萬2的日軍被大唐活煮——《哈哈談歷史》戰爭篇縱觀歷史,中國自然是東方大國,甚至中國就是東方的代表,不管在文化上還是經濟上,但是畢竟誰都想爭第一,日本從古自今都是野心家,一直窺視我們的財富和領土。
  • 影響中國300年走向的一場大戰,萬曆援朝抗日之戰
    公元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在完成了日本的統一之後,為了轉移國內各武士集團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藉口朝鮮不幫助進攻明朝,從而對朝鮮展開了侵略,豐臣秀吉準備了30萬大軍,14萬直接進攻朝鮮,10萬留守國內,6萬歸豐臣秀吉隨時支配,同年3月,豐臣秀吉率領14萬人共分9個軍團,700多艘戰船,以宇喜多繡家為總指揮,開始渡海登陸朝鮮作戰。
  • 公元1019年,女真入侵日本國
    公元1019年,女真入侵日本國燒殺擄掠閱讀 傑克與世界的文章,喜歡的請關注、點讚、留言、分享吧!我們知道13世紀蒙古曾經兩次進攻日本。但其實早在蒙古侵略日本前兩個半世紀的1019年,他們的同胞女真人就已經登陸過日本了。到今天,剛好是大約過去了1000年的時間。
  •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為何任由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不發兵來救
    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自此之後失去了對天朝的敬畏之心,讓我國在近代飽受壓迫與摧殘。但是當時的清朝,除了北洋水師之外,還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師。福建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的十多年前,被法軍偷襲導致全軍覆沒。但是南洋水師尚有戰鬥力,而且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
  • 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軍在花園口登陸實拍,登陸過程無清軍阻攔
    按其冬季作戰方針,為了能順利奪取遼東半島,日本大軍營組建了第二軍,任命陸軍大臣大山巖為司令官。1894年9月24日至10月22日,第二軍從日本海運至朝鮮集結,準備實施遼東半島的登陸計劃。為了選擇合適的登陸地點,日本海軍多次派遣軍艦偵察北洋海軍動向,測量大連灣至鴨綠江口的海岸,並認為花園口是最適合的登陸地點。
  •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清日爭奪朝鮮控制權,引爆點是日本製造的「高升號...
    1894年,日本以朝鮮問題為藉口向清政府宣戰,這是一場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日本邁入了近代列強的行列,大清則承受割地賠款之辱,淪入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 甲午戰爭,日本計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這一年是日本計劃發動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多次企圖使用武力或者外交政策侵略中國,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但1884年在朝鮮發生的一場事變,讓日本找到了契機。當時朝鮮分為兩個政治派系。其中閔妃集團的「事大黨」為親華派。
  • 西安挖出一座墓碑,碑上八字卻讓日本網友惱羞成怒,直呼這絕對不可能
    公元660年,唐朝大將蘇定方受唐高宗之名,渡海進攻百濟國,並一戰而破之,在該地甚至熊津都督府,同時將育濟百濟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和百姓一萬二千人押送至長安
  • 甲午海戰清朝慘敗,可曾想三百年前明朝在露梁海峽痛殲日本
    明成化三年至明嘉靖四十年間(1467至1566年),為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其國雖尚未統一,而其國內的失意政客、亡命武士、無業游民等等,便組織起來向海外冒險,屢屢蹂明朝東都沿海,這是日本非政府侵略行為。日本將軍織田信長還未統一日本,就有「假道朝鮮西徵中國」的國策出臺。到了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全國,便迫不及待地要發兵入侵中國,並向朝鮮國王提出借道要求。
  • 學者探討己亥東徵:朝鮮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
    學者探討己亥東徵:朝鮮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 2014年11月21日 11:08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徐蕭 字號 內容摘要:早報記者徐蕭朝鮮歷史上,日本一直是其主要威脅和外敵。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二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漢委奴國王」金印的出土,也為這段歷史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也彰顯了當時大漢帝國強盛時的赫赫國威。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泱泱中華在歷經30餘年洋務運動之後,以強大的北洋海軍出戰,竟敗給近鄰小國日本,而且是全軍覆沒。慘烈的平壤之戰、悲壯的黃海之戰、殘酷的遼東之戰、屈辱的威海衛之戰……皆為中國不堪承受之傷。自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淪為列強瓜分的盤中餐。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 第2艘國產航母分段曝光?真假存疑但可告慰124年前甲午戰爭
    豐島海戰爆發124年後的2018年7月25日,國內論壇上出現了一張照片,表明了中國的決心。豐島海戰的爆發,是日本精心設伏偷襲的結果。7月21日,淸政府為了支援駐朝鮮牙山的葉志超部,僱「愛仁」、「飛鯨」、「高升」等三艘英國商輪,搭載清軍二千五百人由海路赴朝。
  • 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
    明朝屬國朝鮮如何為何叛明降清?從皇太極兩徵朝鮮便找到答案十四世紀末,朝鮮李氏王朝建立以後,奉明朝為宗主國,與明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打擊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明朝此舉,使朝鮮對明朝更加忠心。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一場決定性戰役「薩爾滸之戰」打響後,為了表示友好關係,朝鮮也派兵援助明朝。
  • 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朝鮮;排在第二的是日本。在提到日本時,朱元璋說:「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佔領朝鮮的夢,日本人至少做了500年日本是個島國,對大陸的嚮往貫穿日本歷史上的一代一代人。先佔領朝鮮,再向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推進,即後來出現的所謂「大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