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父母」、反對總統,法國會變成「禽獸之國」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最近,一則「法澳混血」新聞在中文網際網路、尤其是微信朋友圈上小小地刷了一波屏。一個澳洲營銷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標題聳動的消息——《7000萬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爹媽要沒了!而澳洲,也面臨同樣的窘境……》大意是,法國近期通過一項法案,學校中將取消「母親」和「父親」這兩個詞,分別用「雙親一」(Parent 1)、「雙親二」(Parent 2)代替。

之所以說是「法澳混血」新聞,是因為法國只是個由頭,原文接下來把其實並不直接相關的澳大利亞新聞嫁接在一起——無性別衛生間、「政治不正確」用語、幼兒教育貫徹性別平等……來幫助旅澳華人提供「在地服務」。這樣一來,營銷號在方寸之間成功跨越了一萬五千公裡距離,成功塑造出一幅「西方國家白左當道,為了『政治正確』寧可不認爹媽」的圖景。

更加誇張的是,和英語不同,法語中parent一詞同時有「父母」和「親戚」雙重含義,具體用法要視語境而定——七大姑八大姨有時也是你的parent——所以其他一些自媒體涉及法國這則消息時,索性翻譯成「親戚一」、「親戚二」。這樣一來,父母權威越發蕩然無存,家庭綱常簡直「崩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曾經「浪漫」「博愛」的法蘭西,在「政治正確」的毒害下,儼然要墮落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的地步了。

和殿堂級的咪蒙相比,這種目標鎖定留學生和華僑的海外營銷號,在一驚一乍製造聳動話題方面,其實已是小巫見大巫(發布三天後閱讀量不過兩萬多),其手法也已經毫不新鮮。儘管如此,相關話題仍然引起國內朋友關注,所以有必要圍繞此事的前因後果,略作一點說明。

法國總統馬克龍

填個表,7000萬人爹媽就沒了?

首先,需要實事求是承認的是,法國近期的確出現以parent 1和parent 2來代替傳統的「父親」和「母親」稱謂的新聞。但和營銷號能夠吻合的信息基本也就到此為止,其餘的,都是營銷號所沒有告訴你、或者用扭曲方式呈現的部分。

這件事的基本要點是,法國國民議會近日表決通過了以教育部長命名的「布朗蓋法」,旨在改革法國的中小學教育體系。2月21日,該法以353票贊成、171票反對、31票棄權的顯著優勢獲得通過,其中核心內容是將法國兒童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年齡從6歲大幅提前到3歲、部分小學和初中合併以整合資源、大學生從二年級起可獲得帶薪預聘以鼓勵其投身教育行業、重組若干高等教師培訓教育學院以及改革教學評估體系等等。

和代議制下的常規做法一樣,在最初的正文草案之外,不同政治派別的議員從自身立場出發,提交大量修正案進行「搭車表決」。這一次圍繞「布朗蓋法」,法國議員提交了上千條修正案,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建議得到確認,其中就包括這條「不認爹媽」的修正案,其實它早在2月13日就得以通過,納入法案文本。

這項修正案的提案人是來自執政的「共和國前進」黨(LREM)的一位女性議員佩蒂(Valérie Petit),其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在中小學內部各種文牘中,以「家長一」和「家長二」來取代傳統的「父親」和「母親」,這主要涉及到各種行政表格,例如入學申請表、食堂就餐登記表等等。

應當說,相對於整個法案改革法國中小學教育體系的雄心,這項修正案僅涉及到非常具體的技術性細節,或者說,幾乎只涉及到如何填表的問題。當然,在提案人眼中「茲事體大」,是呼應此前法國通過的同性戀婚姻法案,超越已經「過時」的家庭模式,適應多樣性需求的「社會平等」舉措。有趣的是,同屬執政黨陣營、主導法案的教育部長布朗蓋本人卻並不同意這項修正案,但提案與表決是議員和議會的法定職權,所以即便法案中被「夾帶私貨」,部長大人也無可奈何。

但在法國之外,這項「填表修正案」卻被拔高到恐怕提案人自己也不曾預料的高度。當法國致力於把義務教育從小學推進到幼兒園階段並重組初等教育體系時,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填表細節的無限放大。中文營銷號文章的邏輯便是——「7000萬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爹媽要沒了」,同時還信誓旦旦地聲稱「這種代替將是強制的,今後,法國的所有三歲以上的兒童都將被教育使用這種詞彙稱呼自己的雙親,而所有相關的學校文件中,也將用這兩個詞稱呼他們的父母。」

這篇文章援引的英文報紙雖然沒這麼誇張,但也不無曲解。《泰晤士報》的相關標題是「法國學校邁向性別中立,『父親』和『母親』在表格上被禁止(be banned)」。而《獨立報》的標題就扯得更遠——「新的反歧視法要求法國學校用『家長1』『家長2』來取代『父母』」——你能想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被稱之為「中國一部新的反歧視法」麼?

毋庸置疑,這種稱呼的出現,的確是為了適應法國同性戀婚姻平權之後在教育領域的相關變化。雖然在心理學上說,同性戀伴侶和家庭內部也往往會分化出更傾向「父親」或者「母親」的角色分工,但畢竟並非「剛需」,事實上據法媒報導,近年來法國已經有諸如「家庭法定代表」這種更加嚴謹、但也更加冷冰冰的說法,相比之下,「家長一/家長二」反而算是有所進步了。

更有趣的是,雖然聲稱是為同性戀家庭著想,但即便在這一群體內部仍然有人不領情,相關社團批評說,這種稱謂會在家庭內部人為地建立一種「等級制」——誰是一號人物、誰是二號人物,似乎隱含著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看上去,這個簡單序號在避免一種不平等的同時,又展示出另一種不平等。

已經「無父」了,那「無君」呢?

從「政治正確到不認爹媽」的狹小邏輯跳出來,關於此次法國教改法案,還有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在立場偏左的議員訴諸「平等」的同時,右派共和黨的議員也提出了「愛國政治正確」的修正案作為對衝,要求法國中小學將三色旗和《馬賽曲》歌詞張貼在教室牆上,來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和「填表修正案」一樣,「愛國修正案」也激起了極大爭議,於是提案人後來又加入「歐洲旗」(即深藍底色,十二顆五角金星環成圓形)和法國國旗並列,算是形成折中妥協,最終得以通過。

三色旗和《馬賽曲》面世兩百多年後,總算進入法國中小學課堂。不過,馬克龍總統的畫像還是沒能擺進小學生教室裡(雖然法國政府各部辦公室都會懸掛現任總統的畫像),這恐怕算是缺乏核心意識的「無君」表現。而事實上,法國的「無君」危機比這種表面文章深重得多。

這位年輕總統剛上臺時,被政治對手抨擊具有一種「朱庇特式」、或者說君王式的執政風格:高高在上、脫離民眾、剛愎自用、嫌貧愛富。而在去年11月「黃馬甲」運動興起之後,憤怒民眾喊出「馬克龍下臺」的口號。後者不得不至少走下「神壇」,做出體恤民情的政治表態,一方面放棄作為運動導火索的燃油稅改革措施,並且廣派紅包,承諾給低薪階層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又發動「大辯論」作為解套措施,先聲奪人,擴大戰線,以更加廣泛的改革動議,來為已經啟動的改革進程增加動力。

法國「黃馬甲」運動

「黃馬甲」運動最為珍愛的話題之一,就是所謂「公民動議全民公決」(RIC)。這一變革的主旨在於把發動全民公決的主動權從「建制派」手中部分地轉移到民眾手中,削弱執政者的壟斷地位。2015年修憲之後,除法國總統可以發起公決之外,五分之一的國會兩院議員得到十分之一選民聯署支持,也可以啟動公決,雖然選民並未完全被排除在外,但這顯然是一個極高的門檻。而此次「黃馬甲」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就是降低這一門檻,進而提高政治生活中「我們人民」的成色。

面對這種咄咄逼人的訴求,馬克龍並沒有一口回絕,反而表示可以考慮今年五月在歐洲議會選舉時舉辦公投。這看上去給了「黃馬甲」運動一線期望,但從法國歷史上看,全民公決其實是和政治強人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從拿破崙到戴高樂,政治強人更偏愛這種「召喚人民出場」的非常措施,幫助自己衝破阻滯,給體制帶來重大變革。

如果這種歷史慣性得以延續,那麼雖然表面上看,馬克龍節節退讓、頗為被動,但「黃馬甲」在連續上演15周之後,也同樣顯示出進入瓶頸的跡象。而馬克龍憑藉在「大辯論」中捲起襯衫袖子、親自下場舌戰群雄的良好表現,民意指數止跌回升。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一度聲勢高漲的哄馬克龍下臺的「無君」思潮,可能越來越難有市場。

不過,考慮到目前歐洲的民粹浪潮仍然高漲的宏觀背景,馬克龍如果試圖利用公投來衝破政治難關,仍然是一個高風險選項。雖然「黃馬甲」運動進入瓶頸,但在歐洲議會選舉向來對極左極右兩派極端力量有利的背景下,法國的民粹浪潮仍然可以隨時從義大利、英國甚至東歐和俄羅斯獲取外部動能。因此如果要把「畢其功於一役」的全民公投綁在今年五月歐洲議會選舉的戰車上,馬克龍還需要更慎重地掂量。

有父有君,就不變禽獸了?

回到這次「7000萬人沒了爹媽」的大新聞,把責任歸咎於中文網際網路上營銷號無節操、博眼球、危言聳聽,當然大體不錯。中文網際網路新聞、尤其微信朋友圈進行「病毒式傳播」的資訊,很大程度是被汙染甚至「毒化」過的。但我們還是要多走一步,看如何反思我們自身。

雖然本文標題同樣很聳動,但至少,這種聳動有它確定的出處,稍微讀過一點書的人都知道,這個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某種意義上,當下法國正處於這樣一個「無父」和「無君」耦合的節點,卻未必如儒家或者基督教中保守主義一翼所痛心疾首的,眼看著「國將不國」,或者索性變成「禽獸之國」。

從充滿溫情的「爸爸媽媽」,到毫無美感的「家長一/家長二」,當然會讓大多數人不愉快。正如法國這次相關修正案的反對者所說,即便算上所有的婚姻、PACS(民事結合契約,其中雙方權利義務不及婚姻但享有法定受保護地位)和私生子女,至少95%的孩子都有真正意義上的「爸爸」和「媽媽」。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樣一個毫無美感的稱謂為何會出現?它正是為了協調現代社會中的利益衝突,這種利益不僅存在於經濟層面,同樣存在於心理層面。只要沒有對多數造成實質性損害,那麼對少數的讓步,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哪怕其中受益者只有不到5%,哪怕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一切的緣起,是當初法國左派政府對婚姻的平權承諾,而一旦制度堤壩被打破,自然需要大量的細節工作去配套完善。然而對於另一個語境中的讀者來說,躲在一道堅硬的制度堤壩後面,很多技術細節問題無從設想,也從未值得勞費心神去設想。躲在這個龜殼後面來嘲笑或者痛心疾首,實在是件很便宜的事。王小波當初批評孟子的話,今天幾乎可以一字不改地移用到許多鼓譟者的身上——「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個橋段,恐怕被很多人忽略掉了:音樂家克萊蒙·馬修讓「放牛班」孩子一個個試嗓時,一個五音不全的熊孩子吼了一句「Maréchal, nous voilà !(元帥,我們來了!)」被馬修惱火地一巴掌撥開。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首頌揚貝當元帥的歌曲,這時候唱出來,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大概和1945年以後謳歌汪精衛一樣不合時宜。

二戰時期貝當元帥治下的維希政府,格言是「勞動、家庭、祖國」,上有領袖殺伐決斷,畫像鋪天蓋地,下有各式道德純化措施,對逾矩行為絕不寬容,可謂「有父有君」,但缺乏制約力量和公開辯論,恐怕那才是法國歷史上最接近禽獸的一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大哥」到「黑禽獸」 宋江眼裡的李逵是怎麼從好漢變成小丑的
    等到李逵張口從宋江借了十兩銀子,而且直接去賭場輸得精光,宋江對李逵的評價早就降低了一半,「壯士大哥」也變成了「賢弟」——這還是給戴宗的面子。然後李逵又欺負漁民被張順淹個半死,一指頭戳倒柔弱的歌女,宋江不得不花二十兩銀子擺平,這時候嘴裡那個「賢」字也去掉了,直接變成了兄弟,估計這時候宋江心裡暗想:幸虧我那武松賢弟不在,要是他在,恐怕你已經變成戒刀下的黑臉鬼了。
  • 鄭若麟:法國為什麼「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對於這位立志做「戴高樂主義」旗手的年輕總統來說,即便沒有新冠,腳下的路依然不好走。為什麼法國一直給人一種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感覺?歐洲雙擎之一的默克爾任期結束後,歐洲格局會如何變化?拜登上臺,歐洲對中美的認識會怎麼變化?就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專訪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
  • 歐洲小國選出一位美女總統,一上臺就要把俄軍趕走
    據中評社11月23日的報導,剛剛贏得大選的摩爾多瓦新總統馬婭·桑杜,立即就對俄羅斯發出了最後通牒,桑杜表示,俄軍士兵應該完全從摩爾多瓦的領土上撤出。此外,桑杜總統還表示,「我反對將摩爾多瓦聯邦化」,這意味著新總統將收復親俄派控制的東部城市。摩爾多瓦位於東南歐,北部與烏克蘭接壤,南鄰羅馬尼亞,面積只有約3.4萬平方公裡,人口355萬,妥妥的「彈丸小國」。
  • 歷史上的今天,1970年11月9日,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去世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出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的裡爾,在父母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父親亨利·戴高樂在當地一家教會大學中擔任歷史和文學教授,母親讓娜·瑪約出身於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家庭。從小戴高樂就對閱讀和學習歷史表現出濃厚興趣。11歲時,他家搬到巴黎。
  • 法國宣布全國哀悼日悼念前總統德斯坦
    新華社巴黎12月3日電(記者唐霽)法國總統馬克龍3日宣布,將12月9日定為全國哀悼日,以悼念2日逝世的前總統德斯坦。馬克龍3日晚發表電視講話,高度評價德斯坦為法國社會轉型和歐洲一體化作出的傑出貢獻,稱其為法國歷史轉型時期的「關鍵人物」。
  • 措手不及 法國總統奧朗德講話祝賀川普當選
    法國《費加羅報》11月9日消息稱,在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前夕,法國總統奧朗德的顧問僅準備了一封向希拉蕊道賀的賀信。按照慣例,愛麗舍宮將通過一封向公眾發表的信件,來向美國新當選總統表示祝賀。但法國總統的顧問們顯然沒有料到川普將取得勝利。法國駐美大使阿羅德(Gerard Araud)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在英國脫歐之後,再加上這次(美國總統)選舉,一切皆有可能。他還表示,「一個世界在我們眼前坍塌了」。
  • 女子為生父當人體模特:有人父愛如山,有人以父愛之名行禽獸之事
    人們從來不會反對和指責父愛,只是不願意看到有人以父愛之名,行苟且之事。02再親近的人,也需要學會克制和把握分寸。如果沒了分寸,相處就會過於放肆,事情很容易就會不受控制地走向極端。之前有一檔韓國綜藝,父親「哭訴」女兒長大後,越來越不願意親近自己。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事,女兒長大了,仍然是父親的小棉襖,但同樣會有自己的想法。
  • 父母反對的婚姻,後來都怎麼樣了?
    簡單來說就是,千萬不要把父母的反對當成你們愛情的死亡通牒。相反,它只是一道關卡,如果你們畏懼壓力,愛情可能就此止步,如果你們攜手共進,那麼通過關卡後,前路會更加通暢。一. 我們的愛情,在父母的反對下原形畢露餘小姐 35歲 伴侶 28我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年齡還比他大。
  • 一起來了解「浪漫之國」——法國都有哪些節日~
    在法國北部,人們會吃一種圓形多層薄餅,這種餅扁平,呈金黃色,裡面裹著杏仁奶油。在北方,薄餅象徵著冬季結束,陽光重照大地。而在法國南部,西南部,普羅旺斯地區,薄餅更像是一種蛋糕。餅被做成王冠的形狀,用果脯做餡。 復活節(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 復活節也稱「主復活節」或「耶穌復活節瞻禮」,是法國民間為紀念耶穌復活所設的傳統宗教節日。
  • 寶馬贈英雄,扒一扒那些動物國禮的趣聞
    2018年1月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此次來華除了「常規項目」,這位素來別具一格的「帥哥總統」還帶來一件特別的「國禮」:退役於法國國民警衛隊的8歲成年公馬——「維蘇威火山」(Vésuve de Brekka)。
  • 這才是國際大事件,考驗法國的時候到了!
    那接下來,反正是嚴字當頭吧,大逮捕,大驅逐、大監管……法國各地,連日來也是各種集會遊行,要求堅決捍衛法國的價值觀。對不少法國人來說,這是關係到法國命運和前途的生死之戰。在自己的國家,教師就會被斬首;再這麼沉淪下去,法國將不再是法國了。法國要宣戰了!
  • 美國會會議演變成鬧劇 川普支持者攪局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一名女子在國會大廈內胸部中彈,目前情況危急,但相關細節仍不清楚。據報導,美國國會警察已經要求包括聯邦當局在內的更多執法部門提供協助,以應對無法控制的抗議人群。另一個執法部門的消息來源說,華盛頓特區大都會警察局已經派出更多部門的警力來協助國會警察。消息人士稱,國會大廈外還發現看了幾個可疑裝置。
  • 治道| 法國之亂背後的西方歷史性困局
    在罷工席捲法國之際,政府退休制度改革的具體方案尚未正式出臺。12月11日如期公布的改革計劃細則,在不少觀察家看來,體現出了政府在改革問題上策略的靈活性和良苦用心,但民眾仍不買帳,反而以12月17日的又一次大規模示威遊行回應:法國官方當晚公布的抗議參與人數為61萬人,工會方面則聲稱全法遊行示威人數達到180萬之多。憤怒中的法國,似乎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抗議怪圈。
  • 為什麼孟子將楊朱和墨子比喻為禽獸?
    因為當時政治混亂,思想不統一,各種學說層出不窮,人們幾乎失去了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得君臣父子之倫常秩序得以維繫。孟子繼承孔子,拒斥當時的異端邪說,故而不得不辯。 在孟子看來,當時最能惑亂人心的是楊朱和墨子的學說。
  • 【星座控】當十二星座的愛情被父母反對,他們會怎麼做?
    但戀愛中的寶貝總是期望能得到周圍人的祝福,尤其是來自父母的祝福,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是所有人的愛情都能被父母祝福,甚至某些小夥伴的愛情可能會被父母反對。當十二星座的愛情被父母反對,各自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 那些開始被父母反對的感情,最後都變成了什麼樣?聽聽他們的故事
    有可能還是會因為雙方父母的一句''八字不合''給硬生生的拆散。那麼那些被父母給''無情''的打散的愛情,到最後到底怎麼樣了呢?他們的愛情真的就是錯誤嗎?我八三年的,和老婆是髮小,初三時開始眉來眼去,到了年齡向雙方長輩攤牌,結果雙方老人都不同意!和老婆一合計,果斷私奔!老子公職都不要了!現在日子雖然過的有點艱苦,但是小日子還是很美滿的,勸大家一句,要麼深愛到死!要麼早點離開! @後肯伯特: 基本上屬於,之後如果對方過得好,父母會說,早知道就……。
  • 噩耗接二連三傳來,疫情後又一災難降臨法國,民眾心態徹底崩了
    法國警方已經在疏散群眾遠離事發地,而此次案件襲擊者在作案過程中曾高喊宗教口號,現場也能夠清晰聽見口號聲音。在警方趕到實行抓捕過程中導致該名襲擊者受傷,目前已被送往醫院救治。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參加完內部會議後立刻動身前往尼斯。於當地29號上午,總理在國會上帶領會議員進行集體默哀。這起事件的性質極其惡劣,恐怖分子的氣焰也是十分囂張。
  • 教皇敕令引發猶太人反對 或成600年首位退位教皇
    文章摘錄如下:  美國房貸和金融泡沫引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盎格魯•薩克遜世界的美英兩國尤其嚴重,加上歐巴馬總統一上任便在經濟刺激方案上面臨劇烈黨爭,英語傳媒對西方世界目前在「精神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危機的關注顯得相形見拙,尤其是與歐洲法德等國傳媒的廣泛報導對比。
  • 野生革命家會夢見假笑總統嗎?
    多年以後,米勒雷斯醫生被州警銬起雙手,準會想起他穿上自衛隊白T恤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看到這個古老的句式,就知道今天又要講拉丁美洲的魔幻故事了。一百年的時間裡,從魔法製冰到科學制「冰」,不一樣的配方,一樣的魔幻,只是更加殘酷。從《邊境殺手》、《上帝之城》到《毒梟》系列,相似的拉美魔幻物語反覆上演。
  • 法國國鳥是高盧雞,阿聯國鳥是遊隼,中國的是啥?很多人答錯了
    而最能作為一個國家象徵的物品,自然要屬於各具特色的國旗還有國徽了,除此之外,還有國花國樹等,也有著獨特的意義。但是你是否聽說過國鳥呢?不過在成為國鳥之後,隨著美國進行一系列對海雕的保護,其數量得到了飛快的增長,而截止到如今,白頭海雕已經成為了美國文化中的常見元素,比如其國徽,正是一隻抓著橄欖枝和箭的海雕圖案。而到了1960年,第12屆國際鳥類保護會議召開,與會人員賦予世界各國都評選出自己國家的國鳥,以便幫助人們更好的樹立生物保護意識,截止到如今,一共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確定了國鳥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