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歲末年初,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備受關注。來自河南、湖北的200餘位農民工2016年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建築工地務工,至今工資未結清。日前,部分農民工前去討薪,卻遭遇踢皮球。記者調查發現,該建築工程無證建設長達5年,有關部門監管不嚴給欠薪埋下禍根,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根治農民工欠薪強制手段落實不到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政策「最後一公裡」尚需落實到位。(1月7日 《新華每日電訊》)
短短5年,對於多數人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這200餘位走上漫漫討薪路的農民工,則是一場輸不起的痛苦博弈。在這起普通的薪酬糾紛中,涉事有關部門監管乏力、相互推諉踢皮球的不作為,無疑對200餘位農民工不能按時足額領到工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負有督導職責的相關部門應在嚴肅追責方面「打破砂鍋問到底」,並切實做好善後工作,給5年未領到薪酬的農民工一個交待。
農民工「討薪難」問題,一直是令人辛酸的話題。儘管有關方面對此一直不遺餘力地予以治理,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甚至在不少地方還陷入了農民工「年年幹活年年欠、年年欠薪年年討」的怪圈。鑑於此,在高度重視和解決農民工「討薪難」個案的同時,還應秉承「急在治標、重在治本」的治理思維,著力構建起更為有效的長效機制,才能守住「勞有所得」的底線。
農民工「討薪難」問題的形成,箇中緣由較為複雜。從法律層面來看,當前惡意欠薪的違法成本較低,是導致農民工「討薪難」蔓延的一個重要誘因。雖然我國《刑法》已設置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但由於勞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客觀存在梗阻,再加上部分規定不甚明確,一些涉嫌犯罪的案件只能止於行政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刑法打擊惡意欠薪犯罪的效果,無形中助長了一些惡意欠薪者的僥倖心理。而與違法成本低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農民工維權卻要付出難以承受之重的時間、精力、財力等高成本。
同時,農民工法治觀念的弱化,也加劇了「討薪難」的蔓延。此前,曾有調查顯示,農民工與用工方不籤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高達95%。勞動合同的不籤訂,除了增加農民工維權的難度外,還直接催生了農民工以極端方式討薪個案的多發,讓農民工陷入由依法討薪走向違法討薪的被動局面,造成誰也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當前工程建築、加工製造等農民工欠薪問題比較集中的行業,層層轉包項目、層層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普遍存在,而相關部門對用工單位的企業信譽、經營狀況、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農民工薪酬「保證金」的運轉情況等又缺乏全方位的有效監管,農民工權利被懸置自然在所難免。
可見,農民工「討薪難」是多種因素疊加交織的結果。這就要求在治理過程中,必須跳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兵突進思維窠臼,堅持同頻共振,從源頭把脈、中遊掌控、末端追責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構建起市場主體自律、政府依法監管、社會協同監督、司法聯合懲處的制度治理體系。如此,才能以各方的同頻共振形成治理合力,確保農民工「討薪難」的治理實現標本兼治最大公約數;讓農民工帶著希望和夢想來到城市、帶著笑容和尊嚴回到鄉村,亦才真正可期。
□張智全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