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真武廟位於豐澤區東海鎮法石村石頭街的西南部,祀奉北極玄天上帝。它始建於南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總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真武廟本叫玄武廟,泉州人稱之為「上帝宮」,因宋時避諱皇帝的名號,故而改叫「真武廟」!
既是宋代建築,當年馬可•波羅難免到此一遊,深入了解閩南的宗教信仰。目前,遺存的真武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物,其山門為牌坊式的建築體:白石、紅磚和海蠣殼相間,門前立有一對青石獅子,門上寫著「武當山」三個大金字。大門前保留有一口明朝萬曆年間的古井,叫「三蟹龍泉」井。據說,該井清洌可鑑,是一位李姓婦女善施開掘的。
入得山門,由二十四級石階往上,邊有石欄護階。立於臺階底下可以看到,其上有一塊巨石,石上有一塊石碑,石碑之上刻有「吞海」二字!據《泉州府志》官方記載:「玄武廟在郡城東南石頭山,廟枕山嗽海,人煙輳集其下,宋時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這條記載充分說明,遠在海神媽祖嘗未誕生之前,真武廟其實就是泉州地區最高的海神,肩負著祈風護航的責任。他的價值及海絲史跡,可與九日山媲美。
又有考證,早在《楚辭•遠遊》中就有注載:「玄武,北方神名。」在諸多民間神話中,玄武本身是龜蛇的化身,還是降服龜蛇的神靈,眾說紛紜。不管怎樣,早在唐宋時期,玄武就已演化成道教中舉足輕重的大神明,他腳踏龜蛇偉岸的形象,舉國皆知。而在泉州,由於海外交通與貿易興盛,所謂有仙則名,作為水神的玄天上帝,也曾用來祭海。
多數人考證後認為,北宋至南宋前期,祭海祈風都是在法石的真武廟內舉行的。直至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泉州城南的「筍江、巽水二流之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了天后宮,祭海的主祭對象,才被媽祖宮代替。
真武廟的周圍,有著數株巨大的古榕樹,其大遮天蔽日,夏日來時,涼風徐徐,有許多附近的鄉民都跑到這裡來休閒納涼,一時間,人聲沸揚,談笑風生。自古,有寺必有榕,從這些巨大的古榕樹中,多少能見證真武廟那段悠久的傳奇歷史。
和所有閩南古寺廟一樣,真武殿為磚、石、木、瓦結構,面闊三間、三進深,中間有天井。大門上掛有「真武聖殿」四個大字,殿柱上有清道光進士翰林莊俊元撰寫的對聯:脫紫帽於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拋羅裳於海角亦跣足以立北朝。殿中奉祀真武大帝,披髮仗劍,銑足踏著龜蛇。神龕上有一個巨匾「掌握玄機」,系乾隆年間提督馬負書所書。
轉入後山立於廟宇上方,但見榕蔭蔽日,清涼無比。真武廟的屋頂在榕蔭樹下,飛瓦流脊,原本是紅磚紅瓦的結構,後經百年風雨的侵蝕,青苔漫長,在原本紅色的屋瓦上,浸染成黑灰斑剝的歷史,只有側面牆壁上的紅磚依舊,嬌豔無比。
千年的真武廟,正如一個傳說。雖然,他沒有泉州其它古寺古廟那麼大的規模,卻因地理位置獨特,記錄了泉州一段海絲歷史,更是中國與世界海絲之路的證明。那一塊吞海石,就是數千年來海上水手的祈望——就算海波千裡,我們也有吞海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