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敖,是禰衡式的人物,眼空四海,無事不狂,書法也不例外。他這輩子,雖然從未以書法名家,可實際上對於自己的翰墨,那也是極端自負的。
李敖,1935-2018,字敖之,生於黑龍江哈爾濱
遍檢他的文集,似乎有意避短藏拙,基本不寫書論。但他晚年登臺搞電視節目,又確實屢屢自誇書作筆墨,放言無忌。在《李敖語妙天下》某期脫口秀中,他曾於眾中漫言,自述其字,是等級最高的「文人書法」,充溢著文人氣和書卷味,非一般書家所能為,只有那些讀書破萬卷的大家才寫的出來。他如此自詡說:
「我是一個中國最後一個文人,那種會寫好毛筆字的文人。我有書卷氣,現在人寫的毛筆字,不是毛筆字,是用帶毛的筆寫字,所以亂搞一氣,那怎麼是毛筆字?」
他對自身的字,何其自視甚高,是不可一世的態度。他還說,「大家一看我的字,即知是行家所寫,因沒有匠氣,裡面涵蓋了中國文化,裡面有功夫。我寫的是最後的文人書法」,儼然書壇大師,自居不疑。
可要公平地講,我意還是不要把李敖看作「書法家」更公正些吧。畢竟,文章是文章,書法是書法,雖都屬文人常技,可也關別才異趣。他這樣的字,我的總觀點,標準稍懸高一點,連正經「書法」都還談不上,至多就算名人字,弄墨而已,好看而已。
這樣的字,自吹「最後的文人書法」,試問何足以觀,何足以道,何足以傳?
只是說,世上的狂者,如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過華雄,若「知其狂」,確實多有資本。
當場題字.2005北京法源寺
李敖的字,論淵源是肯定有的,有文人氣也是清楚的,有自各的書風面目,也是一瞥就能不辯自明的。只是就功底而論,他的字,尚還是業餘水準,自誇「大行家」、「大師」,茫茫兮何其遠矣!總之,自負、自詡、自負、騙外行可以,但求慰藉無妨;可若口無遮攔、天馬行空、王婆賣瓜,恐怕是不免貽笑大方。
他的筆墨,朝最高美譽上套,也就是如他所言,是過去中國傳統所謂的「文人字」、「文人書法」。畢竟,他生在民國,是沐浴著舊時代最後的文脈餘蔭碾出來之人,也曾盡其才智深入過故國文史典籍,內外修為均非泛泛。寫字論書,他作為一代文人班頭,自有讀書多、學識高、論斷精、才情豪的絕大優勢。
李敖筆跡
再加上其人聰明絕頂,據說三歲即開始受蒙練字,平生洋洋3000多萬字均是手寫,「童子功」與「手熟」的功夫,不可太小覷。大體公正地說,他非專業書法家,決定了其字在民國及以前讀書人中不值一提。可他的學識、閱歷、積累,又擱在那裡,隨手一揮,拿到現在,也不會太丟人。
他當年回陸,電視上秀書晾字,一提筆就是懸肘而書,那架勢一看就非太外行。從這一點看,也可證實說,中國書法,真正價值確在「字外」。書法本是文人當行,空腹無經,定是字匠,心無情懷,永非書家,至理名言,永不過時。
李敖說自身字不是「匠氣」,理由也當這裡。李敖的字,說不上多好,可整體的確有文氣,甚至讓人意外的文質彬彬。我常說,他人比字外表好看,字比人認真恭謙。從紙面上看,他是人狂字不狂,有文人之風,這實在是狂人李敖的另一面目。
與前妻
自古留墨多名仕,從來字匠不足論。中國歷代文人,文化方為核心,書法乃其皮毛。退一步講,李敖稱不稱「書法家」,其實也無所謂吧。
端詳李敖的字,若溯根追遠,不難揣度,對他影響最深的字學前輩,當有二人。一是黃庭堅,一為胡適之,一古一今,前後輝照。
書作
這個脈絡淵源,李敖自己也是大方承認過的。在《李敖有話說》某期節目裡,他自稱書學黃庭堅,早年對胡適也臨模不少。這倒是很容易理解的吧,黃魯直的書作,大開大合之狀深契其為人性情,而他青少年時期最崇仰的偶像,就是績溪胡適,幾乎亦步亦趨。
從這些面向看,他的字,最大的擅處,在有文人氣與書卷味,內有博學的質實在潤澤,外顯文士格調瀟灑之狀。大略一瞧,粗疏有類高端點的江湖體,細看也能看出一些好來。
黃庭堅書法
暫且擱下是否屬於「書法家」的主觀爭議,實話說,他的字,風格、章法及品位,是有自家面目在的。其字結體,當歸於「內擫」一路,部分結構有歐柳之風,甚至部分章法是晉筆出黃勢,可看處不止一二。
總體來說,其章法明顯練過柳體和館閣體之類時風,可從筆意上看,他多少又習得了點黃魯直精神寬綽的縱態,從其經典的長槍大戟式的處理中學師到許多,同時結構上還可以看到明顯有「胡適之」拘謹嚴謹的影子,最後是以他的強烈個性,使這些淵源稀釋,化為己有,調和而為「李敖」自家面目。雖非專業,也較為難得。
晚年李敖與胡適字跡
只是這樣混雜又缺乏有意識去調度,李敖的字,兩極化也出來了:可以說是變得更舒朗,更流暢;也可以說是太調皮、太賣弄,轉化的更俗氣、更野狐化了。
把戲人人有,機關各不同。說完好處,認真檢討起來,他的字,核心弊端,至少也有二處。而對任何書法家來講,沾上這兩項缺陷,幾乎就是絕症,永難名家。
其一,就是下的功夫「成本」不足,劍拔弩張,過顯浮躁。他見識高,可弱勢在於,終究非專業書家,而且放在書法練習上的時、力,估計遠沒花在女人、掙錢及嘴炮大業上的多,致使內蘊貧血,常是信筆胡來,逸筆草草,慌率粗疏。他的很多字,專業而論,有形無神,支離輕滑,是欲沉無根欲飛無力。
其二,在于謙遜不夠,學習古人不深,臨帖不多,江湖氣、野狐化,也彰然在紙。書法之道,投機不行,猶如練武,打不好基礎,乏些根基,練出來的花樣再多,也是花拳繡腿架子功。因為隨性,好「自我作古」,他的字,任筆為體,流動感十足,做作氣少了,還顯得卓然不群,可是書法藝術的精魂,也是看不到的,完全粗頭亂服,橫七八叉,不精不美,不專不粹。
畢竟,他自豪的所謂「文人字」,書卷氣外,最重的實是肅靜之氣。而李大師的性格,偏偏終身與「靜」背道而馳,是以讀書再多,見識再高明,其字終究還是少了學者氣,多了村氣、匪氣、兵氣、甚至是流氓氣、婦人氣。
比如,你看看他的字,個性成分是瀰漫很多,紙張一攤開,一瞥往往就能默知是李大師濡筆出來的,讓你若對李的生平不熟,絕對很難瞧出他學的是哪位大家、哪種書體,可說哪家都染了點皮毛,可哪家都未曾探到精髓,似是而非,辭多受少。
說穿了,他的字,最大問題就是法度不行、功夫不深,完全憑著才氣、學力在勉力支撐其墨其骨。
可以說,李敖大師的筆墨,僅作為「字」而言,絕對是耐看的。只是,若高標為「書法」,顯然還不夠格。
印章與手跡
他信筆而落的作品,是彌散著股難以言明的書卷氣,可還是太缺少專業書法的訓練了,再加上其人本身就浮躁誇誕,一個人的字多少是隨如其人的,終究算不上什麼高明書法,更遑論啥「中國最後的文人,最會寫毛筆字」的書家了。
他在世時,曾嘲笑並世另一位「大師」南通範先生的書法,乃帳房先生之字,口舌毒辣,眼光也獨到。可說白了,他這也不過是大孬數落二孬、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範的字,固然呆頭呆腦一如帳房字,點畫「蜣螂足」,俗病在骨;可李大師的字,不也是撇胳膊摞腿嘛,雖有一二可觀,可又何曾完全脫身江湖體了呢?有如我一樣的刻薄人說,「範字可取如廁,李字但可糊牆」,語雖不恭,也有實話在。
總之呢,李大師是一輩子都吹牛的,狂傲、菲薄、謾罵、吹捧,紛紛擾擾,他說什麼,不必都信,笑笑即可。他晚年自白過,「我一生朋友不多,也不花時間在招朋引類,所以要『自大其身』,全靠自己吹捧自己才能出來」。這話,也算這位「現代第一狂士」,難得的「夫子自道」吧。
從這一點看,我們還當知道的是,李敖的「狂」,尤其特殊在,有時連此「狂」都不可盡信。他經常不是真狂,而是佯狂。他的敖,很多也不是傲,而是自信,是鄙視,他的那些大話裡,往往深藏自我調侃與笑看傻叉的成份在,並沒高人一等的自命清高。相反,有些讀書人,言行仿佛謙謙君子,可骨子裡卻真是自鳴不凡。
總之呢,若要給李大師的字,下個總斷語,我大概會說:他的字,確實稱不上什么正經書法,可處於筆墨漸廢的當代,他秉承古意,自成一格,實用書寫,隨手拈來,直抒胸臆,實屬難得。
況且,字隨人貴,是中國傳統。李敖的真正價值,並不在寫字,而在文章,而在獨立精神。講書法而崇李敖,可謂緣木求魚者;尊李敖而崇其書法,也是買櫝還珠者。
再插一段閒話。過去,我對李大師有許多腹誹。可待他過逝以後,才發覺,偌大一國,其實連求一諤諤狂人都不可得了,就餘下一堆偽君子,奄奄一息於名利場上,倒對他充滿懷念起來。
李敖,之所以稱為大師,不僅是因為文章出色,更是因為他活活的明白坦然,一生不戴面具,雖狂絕不虛偽,雖狂狂在陽光下。是寧狂狷,不鄉愿,徑情直遂,隨心快意,做回徹底的自己。他的狂與傲隱涵至深,狂是狂的一塌糊塗,罵也罵的淋漓盡致,盡顯傲骨文心,魏晉遺風。
他是出入文化殿堂的輕浮浪子,也是沉浮紅塵的世間草莽英雄,真惡人也,也是真文人也,是真老流氓也,也是真大丈夫壯士也。自古文人誰不狂,活出自我方是真。三分才氣七分傲,九分風流一分情,李敖是也。
而今,三尺白骨任寂寥,世間已無李大師。他生前最愛念誦陸放翁名言,「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他一生唯一沒有誑我的,可能就是這一句詩了。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