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平安夜》改編於二戰中的一個真實故事,它於2002年12月14日上映。講述的是1944年聖誕平安夜,幾名德國士兵和幾名美國士兵,放下敵對的仇恨,忘記了各自的國籍和立場,一起在森林裡的一座小木屋裡度過了聖誕節的故事。
這是一部沒有硝煙,沒有槍林彈雨的戰爭片,它沒有過多描寫殘酷的戰爭場面,整個故事都圍繞著森林裡的小木屋展開。在這裡導演用一種平鋪直述的拍攝手法,緊抓人物內心,從敵對雙方的劍拔弩張到最後的溫馨道別。
影片的情節緊張又不失溫情,既突出了雙方的矛盾和心理創傷,又展示了人性的真實治癒歷程。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始終感覺有一種溫暖在身邊瀰漫。
《平安夜》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很小,既沒有大牌影星,也沒有恢弘的電影特效。它雖然是以戰爭為背景,可是片中除了少量的戰爭場景以外,帶給觀眾更多的卻是現實與理念的衝突,這種衝突代表著希望和和平,它是人性在特殊環境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就以這部影片中人物內心的前後變化為主線,分三個部分詳細為大家解讀影片中人物內心的真實治癒歷程。
01、戰爭是殘酷的,它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
在特殊年代,人性的溫暖也依舊尚存。一個溫馨的小木屋卻像世外桃源,在寒冷的冬夜裡,用它溫暖的懷抱洗滌著人們內心中的罪惡和血腥。
聖誕前夕的平安夜,在德國某處的一座森林裡,德國婦女伊莉莎白帶著他的兒子弗瑞斯為了躲避戰亂而居住在一個小木屋裡。他們準備好食物,等待著弗瑞斯的父親回家一起過一個團圓的聖誕節。這時有3個美國士兵敲響了小木屋的門,希望能在木屋裡留宿。
看到這裡,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處於戰爭時期又是在敵對的國家,這3個荷槍實彈的美國士兵,完全可以野蠻的闖入木屋並侵佔這裡,可是他們卻很紳士的選擇了敲門,而且是請求屋主伊莉莎白收留他們。
從這個細節能很清晰的看明白導演就是在表達這樣一個理念:雖然是戰爭年代,可處於戰爭中的人們,並不只有野蠻和殺戮,他們還有著人性光輝的一面。
不管是參戰士兵還是普通百姓,他們並不喜歡戰爭,他們渴望和平,渴望能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裡有這樣一個安靜的小木屋。可以使他們短暫的遠離戰火,守住心中的一片寧靜。
02、共同的聖誕節讓平時是敵我雙方的戰士,暫時地放下了仇恨,坐在一起享受著節日的溫情
因為節日的魔力,小小的木屋成了微型的中立地帶。不管窗外如何炮火連天,木屋裡壁爐交映的溫暖預示著人性不滅,只要心存友愛,世界就會充滿和平。
影片中,在美國士兵到來之後,緊接著又來了4個德國士兵。本來德國和美國就是敵對雙方,當雙方的士兵在小木屋相遇後,局勢一度緊張起來。可這時,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勇敢的站了出來,命令雙方放下武器。她說:「今晚是平安夜,你們誰也不準在這裡動武,請將武器放在門外。」
要知道,在當時德國政府有規定,收留敵軍者是要被處死的。可伊莉莎白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堅持收留這幾個美國士兵,並安排德國士兵和美國士兵圍坐一起,享受聖誕晚餐。
這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同時也著重表明了當時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
而令人驚奇的是,不管德國士兵還是美國士兵居然都聽從她的命令,放下了武器,在這個溫馨的小木屋裡圍坐一起,共同迎接聖誕的到來。當晚餐端上桌,伊莉莎白含著眼淚做飯前禱告說:
「感謝主的恩典,讓大家能在這場恐怖的戰爭中和平地共處一室;在這個平安夜,我們承諾不分敵我、友好相處,分享這頓並不豐盛的聖誕晚餐;我們祈禱儘早結束這場可怕的戰爭,讓大家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鄉,兒子可以和媽媽團聚,可以與姐妹擁抱。」
聽完伊莉莎白的禱告,士兵們淚流滿面,他們被深深打動,戰場上結下的仇恨已經煙消雲散,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也充滿著對和平的期盼。
這一段可以說是整部影片的精華,導演的意圖在這裡完全得到了釋放:平安夜,是所有人都希望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日子,影片中的每一次巧合都說明人會在那一刻透露最本性的自己。
戰爭改變了他們的處境,但改變不了心裡最深處的人性。人性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他們即使面對戰爭,面對殺戮,心中也會永遠保留一份天然的純真。這不僅是對和平的嚮往,也是對人與人之間溫情和友愛的嚮往。
03、人性的溫情和友愛是偉大的,任何戰爭帶來的仇恨和殺戮在它面前都將土崩瓦解;它就像一束聖光,治癒著戰爭中的人們靈魂的醜陋和殘暴
二戰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灰暗的時期之一。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月裡,在戰火和死亡的陰影下,不管人們經歷了怎樣的苦難,在人性中始終會有一絲溫情和友愛潛伏其中。
正是這種溫情和友愛使他們在面對小木屋時,心中燃起了對家的渴望和對愛的期盼。所以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美國人都選擇了敲門而不是強行闖入,因為他們不願破壞內心中「家」的那份溫馨。
本來互相敵對的雙方放下武器,一起圍坐在桌前,是和當時的戰爭場面格格不入的。但是,導演卻利用平安夜這個誘因和小木屋這個載體,把雙方彼此的內心拉近。讓他們坐在溫暖的小木屋裡,像朋友一樣,暢聊各自的家庭以及戰前的生活並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彼此分享。
此刻,沒有衝突,沒有殺戮,只有他們早已忘記的微笑,還有這個溫馨的聖誕節。
熊熊燃燒的壁爐不僅溫暖了這個小屋,也溫暖了現場每一個人的心,使他們的靈魂在人性溫情和善良的一面得到了淨化。這不僅是對戰爭帶來的內心創傷的治癒,也是精神的治癒。可以說,在那個晚上,他們的心靈獲得了重生。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始終圍繞人物思想的發展,深刻挖掘人物內心的治癒歷程,把他們放大到銀幕上。告訴我們,這是戰爭中人們在絕望中迸發出的光芒,是被人們忘記的夢想與希望。
接下來,我就以一個觀影者的角度,談談導演在影片中給我們傳達的是一種怎樣的理念以及是如何在影片中刻畫人物內心的治癒歷程的。
①戰爭雖然殘酷血腥,然後生活值得期待
戰爭總是伴隨著槍炮的轟鳴,血肉的模糊,然而本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卻處處充滿著平安和溫馨。它讓觀眾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始終有一種無法比擬的希望,那就是對人性美好的期待。
縱觀整部影片,導演從3個美國士兵敲響小木屋的門開始,就逐步展開了對人性善良一面的演繹。女主人公伊莉莎白是德國人,她對於侵佔到她們國家的美國士兵不是憎恨和排斥,而是接納,同意他們進入小木屋,並為他們準備食物。受到她的影響,美國士兵對後來的德國士兵也充滿了善意,不僅和他們和平共處,還拿出聖誕禮物送給他們。
從以上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導演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手法,潛移默化的就把人性光輝的一面展現了出來。並且利用壁爐的溫暖和女主人公餐前的禱告進一步對人性的溫情和友愛做了極度渲染。使劇中處處透露出「仇恨已不再是永恆」的主題,也為後來這些士兵的心理治癒做好了鋪墊。
②影片大起大落的情節,更加體現出人物內心在現實與理念之間的衝突
在這個關鍵時刻,人性發揮出了決定性的作用,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
當伊莉莎白做完餐前禱告後,大家都被這溫馨的聖誕晚餐所感動,每個人的心都已經趨於平靜。可此時,卻由於美國士兵發放聖誕禮物而使劇情急轉直下。 德國軍官漢斯發現了他包中的鐵十字勳章,想到戰死的哥哥,一時失控和美國人打成一團。
在美國傷員激動掏槍誤傷德國娃娃兵之後,雙方一度劍撥弩張。後來在伊莉莎白的安慰和勸說下,他們都放下了武器。此時不論是德國長官和還是美國士兵似乎都已經明白,戰爭並不是他們的本意,也不是由他們個人意志所決定的。其實,他們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對和平的嚮往和對戰爭的厭惡,他們祈禱戰爭儘快結束,希望每年都能和家人一起過一個平安的聖誕節。
隨著劇中人物心理的轉變也預示著,放下武器的他們從戰爭中走了出來,從幾乎只知道拼殺的鬥士回到了有血有肉的人;從硝煙密布的戰場回到了平安夜的小木屋。共同的理念促使他們在這個小木屋中坐在一起享受短暫的安寧,不平安的夜晚開始一步步走向平安。
這一人性的回歸和轉變完成後,敵對雙方內心中的溫情和友愛徹底被激發,同時也應證了影片的主題,戰爭帶給他們的心理創傷已經被真正治癒了。
③短暫的相遇、相知,造就了特殊的友情。
一個溫馨的平安夜治癒了內心的殘暴,使他們人性光輝的一面得到了升華
平安夜過後的第二天清晨,當一個假扮美國士兵的德國人用槍指著伊莉莎白,並命令德國士兵槍殺這3個美國士兵時,德國軍官漢斯用槍託擊倒了這個人。他的這一舉動不僅救了伊莉莎白,也救了3個美國士兵。
同時也充分說明漢斯已經不再是殘暴的戰爭機器,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友愛,富有正義感的人了。而這一切的變化都來自於這個小木屋和昨晚那溫馨的平安夜。
接著雙方開始道別,德國軍官漢斯將15歲的娃娃兵交給美國人希望他們能保護好他的生命。處於戰爭中敵對的雙方,卻把自己的戰友交給「敵方」,這一反常舉動說明了漢斯對彼此之間建立起的友誼的絕對信任。
同時也再次深化了影片的主題:一個小木屋和一個不同尋常的平安夜,卻用溫情治癒了人性。不管是德國人還是美國人都在這一晚進行了精神和靈魂的洗禮,使他們人性光輝的一面得到了極大的升華。
總結一下:
《平安夜》這部影片自始至終都充斥著反戰的情緒,它希望人們從戰爭裡走出來,回歸自然。導演以「平安夜」這個預示著和平和團聚的特殊日子為背景,讓戰爭中敵對的雙方相遇在一個溫馨的小木屋裡。
通過劇中不同人物內心思想的激烈衝突和轉變,展示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治癒歷程。既深刻揭示了當時人們對戰爭的反感和痛恨,同時也表達出對和平的殷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