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核心紐帶、民族精神的基石。中華民族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等。其中的優秀積澱、特色與內涵,不僅是歷史著作的重要內容,也值得通過當代歷史題材創作來進一步表現和傳播,從而真正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要有清醒認識、反思精神
演繹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是當代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方面,要在多樣化、有質量上下功夫。
有觀點提出,當前文藝創作存在一種「羊群效應」,看來看去都大同小異,感覺創作者有點江郎才盡了。其實,我們有很多歷史題材可以拍,不都是悽悽慘慘的、風花雪月的。
《康熙王朝》劇照
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講好故事。故事本來是好的,變成文藝作品後卻失去了生命力。像一些紅色經典作品,用貼近現實的、符合戲劇規律的方法去拍,把元素搞得活潑一點,是能夠變得精彩的。
另一方面,對消極負面內容要有清醒認識與反思精神,不能迷失在「歷史盛世」的輝煌中,更不可遮蔽或者篡改史實,從而使歷史文化失去成為當代鏡鑑的可貴价值。
近幾年的一些歷史劇,包括歷史正劇、古裝宮鬥劇等,缺乏辯證分析與批判精神,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偏見陋習。這些負面因素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極易誤導受眾的價值觀,不利於民族認同的形成。如果傳播到海外,還可能加深外人對中國文化的刻板認知與偏頗印象。
在中國古代社會,尊卑、貴賤、長幼、親疏是最主要的社會關係。「禮」所辨別的就是這些社會關係的差異性,並通過對這些差異的區分和標示,來確認社會成員的身份和等級關係。差序格局固然在一定意義上有利於社會穩定,也會滋生權力崇拜、權謀爭鬥以及奴性思想。
但在一些古裝宮鬥劇中,權謀鬥爭的多樣性、殘酷性以及對利己主義的認同似乎走向了一種極致。在她們演繹的後宮生活中,地位低的拼命向上爬,地位高的拼命想要保住位子。這種對權謀和人性的殘酷進行的渲染與誇張,可以說是反倫理、反文化的。
善於發現美善、看取光明
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文藝創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就歷史題材創作而言,要進一步提高創作者的能力,善於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
一些歷史題材創作之所以受到批評,很大的問題在於歪曲歷史、背離常識。
舉個例子,經過幾千年檢驗下來的中醫典籍和實踐,具有治病救人的寶貴价值。然而在一些古裝劇中,中醫徹底淪為宮鬥的工具,主要發揮殘害人命的作用,以至於很多觀眾對麝香的認知基本停留在致人流產上面。這無疑是對麝香功能的誤解與歪曲。《本草綱目》記載,麝香的功能是「主闢惡氣」「去三蟲」「久服,除邪」等,並無流產一說。現實中,天然的麝香產量很低,多採用人工合成,更不可能孕婦聞一聞就會發生流產。
放在宮鬥和權謀的背景下,不少傳統文化元素都呈現出負面的價值,中醫如此,飲食也是如此。很多精心烹製的食物或用來爭寵,或用來害人,唯獨失去了養生怡目、娛人口腹的功能。
往深處來看,被遮蔽和忽視的恰恰是「仁」的思想、「和」的精神。
比如,少年康熙是非常好學的,對漢文化的仁政思想極感興趣;順治帝也對漢文化比較傾慕,對民生問題亦比較關注。這些情況在一些歷史小說中有較為準確、生動的反映。
然而,在一些電視劇中,要麼只表現帝王開疆闢土的雄心,要麼只表現宮廷生活,缺乏高度,缺乏真實性,亦缺乏民生視角。
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就歷史題材創作而言,尤其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並對歷史文化的負面因素有著清醒的批判意識。
凌力作品《少年天子》
這裡以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知名作家凌力的歷史小說為樣本來進行分析和說明。凌力的清史小說只寫了順治、康熙兩朝,足以說明作者的文化取捨。她是立足民本、民生而寫封建帝王的,歌頌統一的「盛世與仁政」。
在《暮鼓晨鐘》的後記中,凌力充滿感情地寫道:「但凡戰火燃起,首先跌入水深火熱中的,就是平頭百姓、芸芸眾生。」基於這一認識,作者感言:順治、康熙兩朝「醫治戰爭浩劫遺留的創傷,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長期提倡和頌揚的仁政,給中國平民百姓帶來了近一個半世紀的和平與繁榮。這可算得一件『輝煌』吧?」
但在書寫「歷史盛世」的同時,凌力並沒有忽視歷史上存在的弊政。她的小說用了很多筆墨去描寫清初黎民百姓的亂離與孤苦,還寫了清初文字獄及圈地政策的殘酷。由此,在肯定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基礎上,對封建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而踐踏民生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中國歷史文化有權謀的底色,也有溫情的倫理關係。歷史題材創作不是不可以反映權謀,但不能全篇渲染權謀文化,更不能對權謀文化讚賞、美化。創作者在批判權謀文化殘忍虛偽的同時,要積極弘揚真與善的一面。
實際上,在凌力的作品中也有所謂宮鬥細節,但它只是用來反襯愛與寬容的。她更多的是寫出了真正無功利的、互相理解的愛,包括夫妻之愛、母子之愛。
總之,當代歷史題材創作不僅要認真對待民族歷史,更要認真對待民族文化,不能歪曲,不能戲說。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文/韓元
來源/上觀新聞
內容來自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