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權謀和人性殘酷進行渲染與誇張,是當下歷史題材創作的硬傷

2021-01-11 青瞳視角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核心紐帶、民族精神的基石。中華民族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等。其中的優秀積澱、特色與內涵,不僅是歷史著作的重要內容,也值得通過當代歷史題材創作來進一步表現和傳播,從而真正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要有清醒認識、反思精神

演繹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是當代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方面,要在多樣化、有質量上下功夫。

有觀點提出,當前文藝創作存在一種「羊群效應」,看來看去都大同小異,感覺創作者有點江郎才盡了。其實,我們有很多歷史題材可以拍,不都是悽悽慘慘的、風花雪月的。

《康熙王朝》劇照

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講好故事。故事本來是好的,變成文藝作品後卻失去了生命力。像一些紅色經典作品,用貼近現實的、符合戲劇規律的方法去拍,把元素搞得活潑一點,是能夠變得精彩的。

另一方面,對消極負面內容要有清醒認識與反思精神,不能迷失在「歷史盛世」的輝煌中,更不可遮蔽或者篡改史實,從而使歷史文化失去成為當代鏡鑑的可貴价值。

近幾年的一些歷史劇,包括歷史正劇、古裝宮鬥劇等,缺乏辯證分析與批判精神,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偏見陋習。這些負面因素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極易誤導受眾的價值觀,不利於民族認同的形成。如果傳播到海外,還可能加深外人對中國文化的刻板認知與偏頗印象。

在中國古代社會,尊卑、貴賤、長幼、親疏是最主要的社會關係。「禮」所辨別的就是這些社會關係的差異性,並通過對這些差異的區分和標示,來確認社會成員的身份和等級關係。差序格局固然在一定意義上有利於社會穩定,也會滋生權力崇拜、權謀爭鬥以及奴性思想。

但在一些古裝宮鬥劇中,權謀鬥爭的多樣性、殘酷性以及對利己主義的認同似乎走向了一種極致。在她們演繹的後宮生活中,地位低的拼命向上爬,地位高的拼命想要保住位子。這種對權謀和人性的殘酷進行的渲染與誇張,可以說是反倫理、反文化的。

善於發現美善、看取光明

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文藝創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就歷史題材創作而言,要進一步提高創作者的能力,善於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

一些歷史題材創作之所以受到批評,很大的問題在於歪曲歷史、背離常識。

舉個例子,經過幾千年檢驗下來的中醫典籍和實踐,具有治病救人的寶貴价值。然而在一些古裝劇中,中醫徹底淪為宮鬥的工具,主要發揮殘害人命的作用,以至於很多觀眾對麝香的認知基本停留在致人流產上面。這無疑是對麝香功能的誤解與歪曲。《本草綱目》記載,麝香的功能是「主闢惡氣」「去三蟲」「久服,除邪」等,並無流產一說。現實中,天然的麝香產量很低,多採用人工合成,更不可能孕婦聞一聞就會發生流產。

放在宮鬥和權謀的背景下,不少傳統文化元素都呈現出負面的價值,中醫如此,飲食也是如此。很多精心烹製的食物或用來爭寵,或用來害人,唯獨失去了養生怡目、娛人口腹的功能。

往深處來看,被遮蔽和忽視的恰恰是「仁」的思想、「和」的精神。

比如,少年康熙是非常好學的,對漢文化的仁政思想極感興趣;順治帝也對漢文化比較傾慕,對民生問題亦比較關注。這些情況在一些歷史小說中有較為準確、生動的反映。

然而,在一些電視劇中,要麼只表現帝王開疆闢土的雄心,要麼只表現宮廷生活,缺乏高度,缺乏真實性,亦缺乏民生視角。

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就歷史題材創作而言,尤其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並對歷史文化的負面因素有著清醒的批判意識。

凌力作品《少年天子》

這裡以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知名作家凌力的歷史小說為樣本來進行分析和說明。凌力的清史小說只寫了順治、康熙兩朝,足以說明作者的文化取捨。她是立足民本、民生而寫封建帝王的,歌頌統一的「盛世與仁政」。

在《暮鼓晨鐘》的後記中,凌力充滿感情地寫道:「但凡戰火燃起,首先跌入水深火熱中的,就是平頭百姓、芸芸眾生。」基於這一認識,作者感言:順治、康熙兩朝「醫治戰爭浩劫遺留的創傷,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長期提倡和頌揚的仁政,給中國平民百姓帶來了近一個半世紀的和平與繁榮。這可算得一件『輝煌』吧?」

但在書寫「歷史盛世」的同時,凌力並沒有忽視歷史上存在的弊政。她的小說用了很多筆墨去描寫清初黎民百姓的亂離與孤苦,還寫了清初文字獄及圈地政策的殘酷。由此,在肯定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基礎上,對封建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而踐踏民生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中國歷史文化有權謀的底色,也有溫情的倫理關係。歷史題材創作不是不可以反映權謀,但不能全篇渲染權謀文化,更不能對權謀文化讚賞、美化。創作者在批判權謀文化殘忍虛偽的同時,要積極弘揚真與善的一面。

實際上,在凌力的作品中也有所謂宮鬥細節,但它只是用來反襯愛與寬容的。她更多的是寫出了真正無功利的、互相理解的愛,包括夫妻之愛、母子之愛。

總之,當代歷史題材創作不僅要認真對待民族歷史,更要認真對待民族文化,不能歪曲,不能戲說。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文/韓元

來源/上觀新聞

內容來自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論女性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
    然而在當下商業大潮的衝擊下,商業性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重要追求,創作者很少關注社會現實,現實主義在電影創作中逐漸被邊緣化、去主流化,從而使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一度在大銀幕上缺席。2017年文晏導演的影片《嘉年華》是難得的現實主義之作,將鏡頭聚焦女童性侵事件,反映當下社會問題;同時它也是一部女性題材電影,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與成長。
  • 西方美術史上經久不衰的題材:麗達與天鵝,窺探被禁錮的人性
    西方的許多畫家都喜歡從神話故事或者民間傳說中來尋找創作題材,在繁複的西方繪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圖,是一位頗為裸露的年輕女子,身邊跟著一隻巨大的天鵝,女子和天鵝接觸親密,有的畫下面還有四個從蛋殼裡破殼而出的嬰孩。基本上,只要你看到女子和天鵝這兩個形象一起出現,那準是在描繪「麗達與天鵝」這個題材沒錯了。
  • 讀長篇小說《己卯年雨雪》:創作是「美學抱負」的實現過程
    二是,近年來,由於影視劇對抗戰題材的熱衷,這一題材領域在成為熱點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自出招想辦法吸引眼球的現象,一些雷劇、雷人情節成為輿論詬病的焦點。這麼一個表現得沒有死角的題材領域,出新出奇變得非常困難。熊育群究竟在寫作上體現出怎樣的風採,是否提供了足夠新鮮的創作理念,是小說的重要看點,也是考驗作家創作能力的地方。  這是一部非戰爭場面為主體的小說。
  • 薄荷糖的味道 論遊戲創作的誇張精神
    國產遊戲給人感覺過於保守,大國5000年的文化反而束縛了我們創作的誇張精神?    文學家高爾基指出:「誇張是創作的基本原則。」通過這種手法能更鮮明地強調或揭示事物的實質,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 【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簡介
    林則徐在濟寧期間不僅治理運河,還清正廉明,大膽整頓吏治,事必躬親,河道總督任期,使整個河務風氣大變,為濟寧歷史所銘記。本創作緊緊圍繞主題,整體畫面效果上追求場面宏大、波瀾壯闊的情景場面,採用疊加形式處理,讓衙門和勞工真實而又藏在畫面的幻影之中,以國畫藝術創作的形式進行融合表現。在技法上熔點染、雙勾、淡彩、沒骨,採用中西結合,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寫實),讓觀眾更容易貼近情節,走進歷史。
  • 二刷《平安夜》:戰爭雖然殘酷,然而生活和人性的溫暖值得期待
    01、戰爭是殘酷的,它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在特殊年代,人性的溫暖也依舊尚存。一個溫馨的小木屋卻像世外桃源,在寒冷的冬夜裡,用它溫暖的懷抱洗滌著人們內心中的罪惡和血腥。聖誕前夕的平安夜,在德國某處的一座森林裡,德國婦女伊莉莎白帶著他的兒子弗瑞斯為了躲避戰亂而居住在一個小木屋裡。他們準備好食物,等待著弗瑞斯的父親回家一起過一個團圓的聖誕節。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生門》不僅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也為醫患關係頗為緊張的當下社會提供了一個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反思契機,達到了很好的紀錄片敘事效果。本文就以這部焦點話題紀錄片《生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以期為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提供有益的借鑑。
  • 《己卯年雨雪》:定格在歷史深處的思緒
    小說塑造了祝奕典、千鶴子、左坤葦等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描寫了祝奕典與千鶴子之間仇恨與寬恕的故事,揭示戰爭背後複雜的人性維度。  首先,作品揭示了侵華戰爭對人性血淋淋的摧毀。熊育群先生基於大量歷史資料,以及對湖南戰場、日本等地的考察,對普通日本國民和士兵陷入軍國主義的過程進行了刻畫,是一部令讀者震撼的文學作品。
  • 珠寶玉石唯一的糧食題材,創作的歷史原因和真正的寓意是什麼?
    珠寶玉石傳統雕刻題材中唯一的糧食題材,又是相對最年輕的農作物雕刻題材,這就是玉米,很多朋友會說不對啊,辣椒、白菜、南瓜、葡萄、蘋果、荔枝等也是被用來大量雕刻的題材啊其實辣椒、白菜、南瓜是蔬菜,葡萄、蘋果、荔枝是水果,這些都不是糧食,真正的糧食是五穀,五穀分別是稻(大米)、黍(黃米
  • 深諳人性的星座,權謀相術信手拈來,但卻真的不願同流合汙
    我們發現,有些心機和手段其實並非壞事,也不能斷定這個人就是壞人。 畢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太過單純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有些星座,他們真的是深諳人性的弱點,權謀相術也是信手拈來,心機手段他們有,但是他們只用來保護自己,卻從來都不會陷害別人。
  • 神遊物外:玉雕人物題材的內涵塑造
    時代飛速發展,社會急速變遷,玉雕創作環境全然不同於以往,傳統的創作束縛已然被打破。正是在這樣的探索期,從藝十多年來,我創作的作品基本固定在人物題材方面,漸漸對人物題材的創作有了一些感悟,主要集中在人物精神和內涵塑造方面,感覺到在這方面具有深耕的可能性。
  • 電影《辛亥革命》編劇:歷史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
    編劇王興東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影片主要情節和人物不能也無需虛構,因為歷史上的辛亥革命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電影《辛亥革命》以歷史為線、以人物傳情,再現了一百年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歷史進程。
  • 以新視角回望抗日戰爭 《己卯年雨雪》獲評「人性之書」
    他踏訪戰爭遺址、曾遭受大屠殺的村莊,兩次前往日本,深入侵華士兵的家中,再到戰爭博物館、資料室、民間與學府,研究大量日本書籍和歷史資料。  從家鄉的戰爭到抗日戰爭到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歷史,從日本民族心理、傳統文化、國民性,到人性與文化的雙重審視,作者以強大的理性將抗戰文學創作較為匱乏的識見因素託舉出來,既鉤沉戰爭形態下諸多反人道、反文明的殘暴細節,又從歷史的蒼涼圖景出發,探微歷史表象之下深層次的邏輯和行為法則。
  • 踩準當下熱點 與時代同頻共振
    同時,《落花時節》的故事情節也是跌宕起伏,講述了簡宏成和寧宥中年重逢後,共面生活的瑣碎與殘酷,應對世仇糾葛和生活難題,堅守坦蕩胸懷、心懷希望負重前行的故事。劇中,雷佳音、袁泉飾演的男女主角在個人情感和家族世仇之間糾纏取捨,張藝興則首次挑戰狠辣獨行、涼薄倔強的複雜人設。
  • 當致命病毒不斷蔓延,人性將會面臨怎樣的考驗?
    《慘雨》原本想要復刻《怪奇物語》的成功,主打青少年冒險和科幻驚悚元素,然而觀眾先前對此有多期待,結果就有多失望。忽略劇情邏輯漏洞問題,主角不討喜的人設是最讓觀眾詬病的地方。姐弟兩人似乎一直走在作死和犯蠢的路上,他們最初擅自打開地下室的門害死了母親,之後又陸續連累了很多人......
  • 歷史上,在人類身上真實進行過的6個殘酷的實驗
    但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人類在生物醫學和心理學領域取得的成就,似乎總是在預示著我們,曾經人體實驗是可能存在的。而今天,傑瑞就將為你介紹,歷史上,在人類身上真實進行過的6個殘酷的實驗。1、在兒童身上進行的電擊療法在20世紀60年代,紐約克裡德莫爾精神病醫院的勞雷塔·本德博士開始了她所認為針對社會問題兒童的具有革命性療法的電擊療法。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本文從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入手,選取BBC的一些實例,進行選題視角分類、舉例總結,以期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進一步創作和發展找到可借鑑的經驗。本文分析BBC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上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鑑。 一、選題視角對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重要性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是指以真實記錄影像的方式關注社會歷史長河中經得起推敲的有關經典藝術的生存狀態、歷史、人物、作品等的紀錄片形式。
  • 唯有人性的善,才能平復混亂
    其作品中文版的出現,會讓我們對德語文學產生新的了解;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歷史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以及包容、共存和人性之善的重要性。新京報:一戰後,羅特有一段令他引以為豪的記者生涯,這一經歷對他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哪些影響?劉煒:羅特早期的文學創作顯然與同時在《工人報》上發表的新聞稿相契合,二者著意刻畫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尤其是戰後歸鄉者在大城市裡的掙扎與不幸。
  • 紅色題材影視劇井噴的原因和套路
    張慧瑜有媒體形容2011年是「紅劇井噴」的一年,這一方面是因為2011年有建黨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年兩個重大的紀念活動,另一方面新世紀以來,紅色題材影視劇本身成為電視劇生產的重要類型,諸多並非獻禮劇(由政府宣傳部門投資拍攝)的紅色題材電視劇同樣擁有良好的市場反響和收視率。